第322章 太尉與內侍
作者:有點混蛋      更新:2021-03-06 17:07      字數:4221
  秋風蕭瑟,趙匡胤騎在馬背上,眺望著遠處朦朦朧朧的開封城輪廓,揉了揉瘦了一圈的肚腩:終於快要到家了。

  關中的菜肴趙匡胤實在是吃不慣,還是開封的吃食最合他胃口。

  五月末離京赴關中巡視,九月初終於得以歸京,趙匡胤這一去便是三個多月。

  摸了摸頜下硬挺的短須,趙匡胤扭頭對隨行的幾十名殿前司士兵高聲道:“諸位,入京之後某先去麵聖,明日再請諸位去開封城最貴的酒樓飽食一頓,諸位以為如何?”

  士兵中不知是誰高聲吼了一句:“麵聖要緊,太尉隻管去便是,我等不急於這一時。”

  其他殿前司士兵也隨即附和起來,紛紛表示聽從太尉安排。

  自趙匡胤升任殿前司都虞候以來,中下層的殿前司將士都稱他為太尉,但這隻是一種敬稱。

  太尉位列一品,趙匡胤目前離這個位置還有不短的距離。

  “那好,開封近在眼前,諸位隨我快馬入城!”說罷,趙匡胤高揚馬鞭,馭使胯下良馬直奔開封西門。

  隨著與開封城的距離愈來愈近,沿途的景象卻是愈來愈讓趙匡胤感到陌生,大量房屋拔地而起,當然他也明白,這是因為聖上四月時詔令新修羅城的緣故。

  終於抵達梁門,早有一名年輕的宮中內侍等候在此,趙匡胤將麾下士兵稍加安排,便隨內侍入宮。

  去往皇宮的路上,趙匡胤想與內侍拉近些距離,故意問道:“張內侍,這開封城外怎的變化如此之大?這離京幾月,我都快認不得開封了。”

  年輕內侍名張德均,是宮內總管張守恩收留的養子,幾歲時就入宮為內侍。

  張德均與趙匡胤並轡而行:“太尉有所不知,前陣子聖上下令新建羅城,這城外的地價就跟飛起來似的,緊接著城外就成了現在這般模樣,到處都是新建的樓屋。”

  趙匡胤故作感慨:“原來如此,卻是我孤陋寡聞了。”

  張德均扭頭看了一眼身後跟著的宮中侍衛,以極輕微的口氣說道::“趙太尉此番巡視關中立下大功,依我看,正好可向聖上求取城外土地作為獎賞,來年少說還能再翻上個三五番。”

  內侍何出此言?趙匡胤正欲相問,卻很明智地打住了。

  但趙匡胤轉念卻想到張德均的身份很特殊,是郭榮親信內侍張守恩的養子,肯定知道不少宮中秘辛。

  趙匡胤轉過頭看向張德均,若無其事地回道:“張內侍此言妙極,我祖上幾代貧寒,從未享受過富貴日子,此次正好向聖上求取幾塊上田,也好在家安做富家翁。”

  張德均微笑道:“趙太尉說笑了,太尉可是殿前司都虞候,統管殿前司數萬將士,怎可在家安做富家翁?況且太尉即便是想做富家翁,聖上恐怕也是不準的。”

  “這確實......”趙匡胤有些搞不懂張德均的意思了,一會又說讓自己向陛下求取土地,一會又說自己身為都虞候,不能在家安做富家翁,他到底是什麽意思?

  或者說,張德均背後的張守恩究竟想向自己轉達些什麽?

  正當趙匡胤有些茫然時,一行人抵達了皇宮門口。

  “太尉,請下馬隨我去見聖上吧。”

  “好。”趙匡胤早已恢複清醒,在心中也有了一個基本的猜測。

  在趙德鈞的引領下,趙匡胤穿過重重回廊,抵達了郭榮日常辦公的偏殿門口。

  門是敞開的,趙匡胤能夠瞧見郭榮正在批閱奏章。

  張德均請示:“陛下,趙匡胤到了。”

  “讓他進來。”郭榮的聲音略顯中氣不足。

  趙匡胤步入殿內,單膝跪地:“臣趙匡胤,拜見陛下。”

  郭榮放下筆,抬頭打量了一眼趙匡胤:“元朗此番又黑了不少,辛苦你了,起來罷。”

  “是。”趙匡胤起身站定。

  郭榮麵露微笑:“此番巡視關內,元朗你立下大功,想要何等賞賜?”

  對王樸與趙匡胤兩名幕府舊臣,郭榮一向是極親切的,單獨相處時,更像是關係極好的友人。

  趙匡胤早已打好腹稿:“臣此次返京,聽聞陛下要擴建羅城,故而想求取些城外的上等良田,好贍養家中老母。”

  對於張德均方才的提示,趙匡胤認為是自己近來升官太快,招致了不少非議,此次再度立下功績,還是求取點財物方麵的賞賜比較穩妥。

  “元朗倒是孝順,明日你去戶部營田務遞張請射書,城外皇莊甚多,元朗你看著挑便是。”對於功臣,郭榮很是大方。

  五代中原曆經戰亂,人煙稀少,大量田地荒蕪,因此便誕生了專門負責經營荒廢土地的營田務。

  營田務下轄的土地遍及全國,而且都是皇帝的私產,招募來的農戶,也都是歸屬皇室的佃農,所以在此時,皇室才是最大的地主。

  先帝郭威在位時,為了調動佃農的積極性,將大部分皇家土地賞賜給了耕種多年的佃農,隻保留了開封洛陽兩京,以及長安京兆府境內的皇家莊園。

  而就在先帝郭威大肆賞賜佃農土地那年,周朝新增三萬戶納稅戶,以一戶五十畝耕地來粗略估算,郭威一次性就將一百五十萬畝皇家土地賞賜給了佃戶。

  但就算如此,皇室目前所擁有的土地仍有近百萬畝,皇宮內的一切生活開銷,都是由這些土地提供。

  皇帝賞賜給臣子的田地,自然也是由營田務來負責,所以趙匡胤想要得到郭榮賞賜土地,就需要先給營田務遞交請射書。

  趙匡胤在心裏感謝了一番內侍張德均,伏身跪拜:“臣多謝陛下恩典。”

  “好了,無需多禮,這都是元朗你應得的,坐下吧。”郭榮對趙匡胤擺擺手:“你再詳細給我說說西南戰事。”

  “是。”趙匡胤坐到一旁椅上:“自夏種之後,關中可調用的民夫日益增多,王老將軍兵糧充足,一改先前守勢,兵分三路進逼鳳州,此刻,王老將軍應當已擊潰鳳州左近敵軍,進圍鳳州,不日捷報便會送抵開封。”

  王景五月出兵散關,進攻鳳州時小敗於蜀軍,一方麵是蜀軍坐鎮多時以逸待勞,另一方麵是由於王景軍中民夫短缺,且秦嶺之中山路蜿蜒,軍糧供給得不到保障。

  所以即便麾下軍隊戰力超過蜀軍,王景卻也隻敢與蜀軍保持相持態勢,畢竟他還要分出不少兵力保護脆弱的糧道,防止蜀軍奇兵斷糧。

  但趙匡胤在巡視關內後,向郭榮遞交奏章,堅定了郭榮伐蜀的決心,王景才可堅持到夏收夏種完畢,得以源源不斷地征調關內民夫大肆運輸糧草。

  在軍糧供給充沛的情況下,王景便敢主動出擊。

  而趙匡胤親眼見到了蜀國軍隊因為常年缺少戰事的磨礪,十分懦弱不堪一擊,深知王景此戰必勝,所以才安心地打道回京。

  “如此便好。”郭榮深感寬慰。

  郭榮從軍多年,自然是知兵的,但未能親至前線,郭榮也隻能從奏章中了解些隻言片語,對伐蜀的整體情況不甚了然,時刻憂心伐蜀大軍的安危,生怕王景輸了個一幹二淨,壞了周朝的伐唐大業。

  但有了趙匡胤這番篤定的答複,郭榮便能放下心來。

  郭榮接著問道:“對了,李重進前些日子上了份奏疏,言明偽唐的壽州與濠州兩城守將皆為良才,且城內守軍士氣高昂,建議朕采用圍點打援之法,元朗你以為如何?”

  對於李重進如何探明壽州與濠州兩城的內情,郭榮並未過問,此時不少武將為了打仗方便,會向敵國派遣一些諜報人員,這種事情約定成俗,並不奇怪。

  趙匡胤略作思忖後答道:“臣這幾個月一有空閑,也會琢磨與偽唐的戰事,李使相提出的圍點打援之法,甚是精妙。

  中原與偽唐已有四十餘載沒有戰事,我朝並不清楚偽唐軍隊的實際戰力,隻是聽說偽唐近些年多次出兵攻打楚國閩國,想來軍隊並未如蜀國那幫荒廢,謹慎為之方是上策。”

  趙家父子兩人雖然覬覦李重進的位置,但對李重進的軍事才能,還是頗為認可的。

  畢竟李重進可是先帝郭威一手培養起來的,跟隨在郭威身邊多年,而郭威一生征戰,甚少有過敗績。

  郭榮淡然道:“朕亦是如此認為,舉國之戰,謹慎為上,所以,朕此次會禦駕親征,確保萬無一失。”

  禦駕親征?趙匡胤大為吃驚,他萬萬沒想到,聖上竟然要禦駕親征!

  這可不是去郊遊或者去城外皇苑圍獵,而是去和南唐開戰!當今神州大地上,除了周朝,就數南唐最強。

  這要是一不小心有個什麽意外,這周朝不就完蛋了嗎?

  趙匡胤勉強控製住焦急的情緒,進諫道:“陛下,禦駕親征風險甚高,還請三思。”

  郭榮坦然道:“朕此次不能讓你領軍,但李重進也罷,張永德也罷,朕都不太信得過,所以朕不得不親征。”

  趙匡胤當即就明白了郭榮的意思。

  自己升遷迅猛,趙匡胤明白這都是因為自己曾是聖上幕府舊臣的緣故,而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趙匡胤心裏是有數的。

  如果統領萬人以下的軍隊,趙匡胤自信可以如臂指使,但如果統領的人數超過一萬,趙匡胤就自覺沒那個本事了。

  “臣確實不適合領兵伐唐......”趙匡胤猶猶豫豫地說道:“但親征絕非小事,陛下是否征詢了三位相公的意見?”

  “他們?哼。”郭榮冷哼一身:“征詢他們極好毫無意義,必然是不會認同親征的,但朕心意已決,你也莫再勸諫。”

  趙匡胤自然不敢反駁,隻好低頭稱是。

  郭榮吩咐道:“還有,此次南征,朕打算讓你領一路偏師,你此番定要立下功績,堵住朝裏某些人的嘴。”

  此時的周朝,為了嚴防武將造反,軍權分為統兵權、調兵權與領兵權三份。

  譬如趙匡胤作為殿前司都虞侯,在無戰事的時間裏,有權訓練和管理殿前司全體將士,這就是統兵權。

  戰爭準備階段,軍隊如何調遣是由樞密院說了算,這便是調兵權。

  如果未經樞密院指使,有超過五十人的軍隊調動就視同謀反,

  今年年初,就有一位侍衛親軍的低級武將,因為家裏修房子,從軍營裏叫了幾十號部下出城幫忙,第二天這名武將就領著全家上了刑場。

  而當戰爭開啟後,一支軍隊歸哪位武將指揮,這就是領兵權。

  比如目前在西南地區當監軍的向訓,他本人是陳州節度使,並非禁軍體係內的武將,平日裏與禁軍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但在樞密院的調任下,向訓卻可以領一萬禁軍趕赴西南監督王景,這就是樞密院賦予武將的領兵權。

  而趙匡胤雖然在非戰時間裏能夠統管殿前軍,但戰爭開始時,他能率領多少軍隊,並不是他說了算,而是樞密院說了算,也許八千,也許五千,也許兩千,這都是有可能的。

  三項兵權嚴格分開,互相不可幹涉,隻有當調兵權與領兵權同時到位時,一支軍隊才可在領兵武將的帶領下離開駐地。

  朝中某些人是誰,趙匡胤心裏有數,當即回道:“臣明白,臣此番定不會辜負陛下期望。”

  郭榮輕輕頷首:“好,元朗你此行辛苦了,先回家歇息吧,待到年末朕就會起兵伐唐,你要提前做好萬全準備。”

  “是,臣告退。”趙匡胤起身行禮,並離開偏殿。

  出了門,趙匡胤一眼就見到了候在門外的內侍張德均。

  “張內侍,皇宮甚大,可否送我一程。”趙匡胤低頭含笑。

  張德均輕聲應道:“這是自然。”

  夜色微暗,張德均手提一盞紅燈籠走在前頭,趙匡胤則跟在後頭。

  途徑一處回廊,見四下無人,趙匡胤壓低聲音:“張內侍,今日還要多謝你的點醒,若有所需,內侍隻管提,趙某絕不推辭。”

  張德均並未作聲,隻是默默地緩步前行。

  過了一陣,兩人抵達皇宮側門,早有護衛牽著趙匡胤的坐騎在門口等候。

  趙匡胤翻身上馬,對張德均拱手道:“張內侍,趙某這便走了。”

  張德均終於開口:“太尉慢走。”

  凝視了一眼白淨無須的張德均,趙匡胤抖動馬韁,衝入朦朧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