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寬鬆的限佛詔令
作者:有點混蛋      更新:2021-03-06 17:07      字數:2096
  李延慶麵前的桌上,擺著一份《毀私建寺院禁私度僧尼詔》抄本。

  這份宣布限佛的詔書由郭榮親自手書,並大大方方地張貼在皇宮廣場前,任何人皆可一覽。

  剛貼出來沒多久,李延慶便派張謙和去抄了一份過來。

  張謙和已經在烏衣台內完成了三輪教學任務,對五十餘名烏衣衛完成了初步教育,順帶還教出了一名“代課老師”替他教書。

  李延慶也就按照張謙和的要求,免了他教書的差事,讓他住進了李府,當自己的助手,幫著處理些雜務。

  “這份詔書,你怎麽看?”李延慶看完了整份抄本,將其放到了一旁,端起青瓷碗喝了口二陳湯。

  二陳湯太合李延慶的胃口,以至於李延慶將其引進了自己後廚,並令後廚每日給自己準備一壺。

  張謙和立在桌前,思考了一會說道:“依在下來看,這限佛之法未免有些太過寬鬆。”

  “太過寬鬆麽?”李延慶表示認同:“若是較前三次滅佛來說,這次的限佛確實有些太寬鬆了。”

  在此次限佛之前,曆史上曾有過三次滅佛運動,分別為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以及唐武宗滅佛。

  因為三位主持滅佛的皇帝於諡號或者廟號內都帶“武”字,又被稱為“三武滅佛”。

  這三次滅佛運動雖然出發目的不盡相同,但手段基本一致。

  那就是“殺”。

  三次滅佛的起因都是因為佛教勢力占據過多社會資源,危及朝廷統治,那麽隻要殺了僧人,拆了廟宇,奪了佛教階層的資產,那滅佛目的就能達到。

  所以,之前的三次滅佛,手段都很殘酷,以無數人頭落地而告終。

  但郭榮公布的這份限佛詔書明確表示,本朝不“滅佛”,隻“限佛”。

  對於沒有朝廷敕額,未在祠部報備的不正規野寺,郭榮的法子是全部拆毀,寺產盡皆收歸朝廷,僧人尼姑全部勒令還俗,一個不殺。

  而且從此往後,若有人再想要遁入佛門,首先要獲得所有直係親屬的認同,而後再參加官方的佛法考試,能熟練背誦佛法五百頁者,才能剃頭轉入僧籍。

  這就從根源上,斬斷了一般百姓因逃避徭役而遁入佛門的念頭。

  而且對有朝廷敕額的正規寺廟,郭榮也做了諸多限製:裁撤正規寺廟的敕額,讓其變為野寺;不再發放新的敕額,防止新增寺廟;地方衙門需要每年向朝廷報備境內寺廟及僧人數目,以方便朝廷對地方佛教勢力的管控......

  簡而言之,郭榮頒布的這份限佛新政,相比於前三次慘烈的滅佛運動,足可稱得上寬鬆,主要目的不在於打擊佛教的政治地位,而在於攫取戰爭所需的錢財、土地和人口。

  “不過這也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法,當今之朝廷可沒有前三次的朝廷那般強硬,即便是想滅佛,怕也是力有不逮。”張謙和對新法和當今時局有較深刻的認知。

  李延慶輕輕點頭:“確實是這個理,當今的朝廷實在有些乏力,不過隻是限佛,應當問題不大。”

  此時的周朝相比前三次滅佛時的政權,缺少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

  周朝的地方實權盡歸節度使所有,若是限佛政策過於嚴苛,地方節度使們也許並不會買中央的賬,滅佛自然也隻能無疾而終。

  所以“滅佛”改為“限佛”,也是當今周朝的一種無奈之舉。

  而且即便是限佛,也並不一定能馬到功成,據李延慶所知,開封禦史台的六名監察禦史早已離開開封,奔赴地方巡視。

  除了六名監察禦史外,郭榮最近還在加緊遴選朝臣,準備加派二十名朝臣趕赴地方督促限佛新法。

  張謙和好奇地問道:“一旦限佛事了,朝廷恐怕就要對南唐用兵了吧?”

  “應該是這樣的,不過現在朝廷卻有些別的麻煩。”李延慶感慨道:“我聽說蜀國反應迅速,四月就已在幾條蜀道內布置好重兵,伐蜀大軍這陣子可是寸步未進,甚至還輸了幾仗,這山前四州恐怕不是一時半會能收回的。”

  這些機密軍情是副樞密使吳廷祚透露給李延慶的,目前隻在朝中高層內傳播。

  蜀國並非隨便捏的軟柿子,而且對周朝的入侵早有準備,在四月中旬就已派出重軍在山前四州嚴陣以待。

  雖然軍隊士氣、軍事裝備皆不如周朝,但蜀軍依靠地利優勢,接連擊退了周軍的好幾輪進攻,現在兩軍正處於對峙階段,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分出勝負。

  李延慶目前有些迷惑:按照自己對曆史的了解,後周收服山前四州不是很順利嗎?但就如今局勢來看,好像又不是那麽回事啊?是不是自己的記憶有所偏差?還是因為自己的穿越,發生了某些微妙的改變?

  如果伐蜀之戰遲遲未能結束,也許會影響到南唐之戰,當今之周朝可沒有餘力同時與兩大敵國開戰......李延慶擔憂南唐之戰不能順利開啟,到時候自己與父親的一些謀劃恐怕就會落空。

  “郎君無需憂慮,我朝禁軍精銳無匹,蜀國哪能與我朝爭鋒呢?一時失利隻是暫時,我看再過兩月,山前四州定可收複。”張謙和倒是信心滿滿。

  “承你吉言了。”李延慶笑了笑,指著桌上的抄本:“我獎勵你將這份詔令再抄寫一份。”

  李延慶需要給宋州的父親立刻送一份過去。

  “是,在下這就去抄。”相比於在烏衣台教書的工作,當前這份助手的活計張謙和可是甘之如飴。

  ......

  郭榮日常處理政務的便殿之中,一正兩副三位樞密使盡皆到齊。

  “對蜀地戰事,諸位有何看法?”郭榮坐在首位,方正的臉上滿是疲倦,因為近幾日八百裏加急遞上的軍情,他已經三天三夜沒有睡安穩了。

  王樸率先起身:“陛下,伐蜀戰事不利,蜀道難行,糧草供給困難,加之六月夏糧成熟,大規模征召役夫運糧恐致使關內饑荒,從長遠計,臣懇請陛下召回伐蜀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