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華族風雲 (下)
作者:暮色光輝      更新:2020-12-26 01:48      字數:4055
  “內因與外因總是相輔相成,如果內在出現了不利的局麵,外部的麻煩也就會接踵而至。表姐的擔心不無道理。”鄭鴻博說道。

  “本來在暮閥內,就分為三派,鄭、朱、王、白、楊、德西爾的東南派,張、李、謝、陳的北方派,還有萬俟與唐的西南派。

  “按道理西南派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要麽支持東南派,要麽會保持中立。但萬俟庸一反常態的支持張行義,雖然其餘家族都沒有動,隻這兩家聯手已經說明了態度。

  所以令尊投鼠忌器,對於你的繼承權才隻以內定。”朱亮說了下自己的看法。

  鴻博問道:“先生是不是想說,關鍵還是因為外部力量的推手,才讓這種聯合變得更加麻煩?”

  朱亮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嗯,雖然直接起到作用的是南雲家,但想達成這一目的肯定不止南雲一家。”

  “那這又為何?”

  朱亮答道:“這起因於鄭家的傳承文化與和族文化。你弟弟鄭鴻熙的出現,雖然明麵上代表了南雲的利益,但實際上又何嚐不是更多人的願望?”

  頓了頓,朱亮又說道:“鄭家人的思維方式始終與財閥世界的步調不太一致,換一個接受和族文化的繼承人就可以打破千年來的華族儒家文化傳承,又很好的削弱東南六門閥的勢力。”

  在財閥世界裏,所謂儒商本來就是一種不合理,隻有冷酷到刺骨的金元本位財閥製才更適合於這個時代。

  雖然雙方都有以人為本的哲學體係,但儒商財閥製對這個詞語的解釋為:以人為根本利益所在;而金元本位財閥製的解釋為:以人為資本最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雖然同為財閥製,暮閥與全世界大多數財閥的出發點不同,所以殊途難以同歸,也漸行漸遠。

  也是由於加入了這些不符合財閥世界利益的元素,所以暮閥雖然很早的完成大陸統一,擁有最高的科技與生產力,也難以成為世界的霸主。鄭家人主觀上不想,客觀上也不能。

  當摩根財閥統一北美後,在徹底金元財閥製度下,以簡單高效的利益思維方式運作,迅速在全方位超越了暮閥,距離稱霸世界也隻有一步之遙。

  而這最後一步本也是摩根財閥最難以跨越的。

  由於暮閥是全世界上最早宣布結束地區爭霸戰爭的財閥之一,其貨幣的信用度被全球財閥公認為3S級。

  暮閥所發行的貨幣在各勢力之間成為最主要結算方式,後來被全球稱為世界通用幣。暮閥也因此掌握了全球經濟命脈。

  與摩根財閥希望稱霸世界不同,鄭家希望看見一種最合理的社會製度出現,實現全球範圍內普通民眾與財閥之間階級利益平衡。

  但鄭家人即無法將儒商財閥製度推行世界,也不敢違逆世界潮流而放棄財閥製度。這兩種行為前者是空想,後者是作死。

  所以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在外人看來不可理喻,但在鄭家人與暮閥看起來卻順理成章。

  當鄭華卿接任暮閥閥主時,堅決倡導鄭光進的閥訓,決意以一閥之力推進天下大同的誌向。

  當時全球局部霸權戰爭尚未停息,各財閥之間缺乏一個合適的溝通渠道來達成利益一致。

  鄭華卿說服了急於獲得世界話語權的摩根財閥,一起組成了世界財閥聯合大會,即閥聯組織。

  閥聯組織又通過了一係列協議:限製軍備;限製殺傷性武器技術開發;保護環境;停止低效資源使用的決議等等。

  每一項協議都符合了大多數財閥的利益,同時也緩和了階級矛盾。

  但個別財閥對閥聯決議的肆意踐踏,反而造成了民權運動愈演愈烈。

  鄭華卿也意識到,一個鬆散的聯盟組織根本改變不了世界局勢,更加無法實現家族與自己的理想。

  西元2840年,鄭華卿在閥聯會議上提出建立全球聯邦政府的設想提案。大多數財閥各懷自己目的而支持,但摩根財閥卻沒有明確表態。

  接下來的十年,年邁的鄭華卿以其蒼老身軀遊走於各閥之間,日複一日的進行著一輪又一輪談判。

  但摩閥想要的是世界經濟主導權,首先需要暮閥放棄其已掌控的主導權,這就是橫亙於鄭華卿與摩根財閥之間的壁壘。

  想透這一點的鄭華卿不辭辛勞,不停遊走於十二家族會議與摩根財閥的談判桌,可數年過去都沒有一絲的進展。

  鄭華卿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一心想達成兼濟天下的夢想。

  鄭華卿最終決定接受摩根財閥的提議,暮輝財閥放棄貨幣主導權。

  然而這個想法立刻遭到了包括東南聯盟在內,十一大家族的聯合反對。

  即使在財閥內控股比率達到40%的鄭家也第一次有遭遇了被彈劾的危機。

  關鍵時候鄭華卿一番利害得失的演講:認為主導世界的財閥,就會成為全世界覬覦的目標,而暮閥的軍力卻無法與更多的敵人對抗為理由。

  以及同意再次轉讓出手中一半的股權,得到了東南聯盟內的支持,決議最終才得以通過。

  這次十二家族會議後,鄭家在暮閥中的占股比率降到20%。朱家控股達12%,王家11%,白家6%,楊家8%,德西爾家9%,張家9%,萬俟家6%,唐家7%,謝家5%,李家4%,陳家3%。

  除了鄭家控股下降,其餘各家門閥企業的持股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各門閥家族才從財閥安全角度考慮,最終同意鄭華卿的提案,即在成立世界聯邦政府後,放棄世界通用幣。

  西元2850年,這場談判最終以暮閥做出了巨大犧牲後,攻破了摩根財閥的經濟談判壁壘,換得摩根財閥支持了世界聯邦政府的成立。

  隻在暮輝財閥放棄經濟主導權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任何一家財閥可以阻擋摩閥稱霸的局麵了。

  當時的鄭華卿認為這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他為這個世界的變革付出了自己能夠付出的一切。

  西元2851年元旦,聯邦政府成立,鄭華卿出任首席中樞卿。

  他在位期最大程度的扶植了聯邦政府,使得民權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彰顯。財閥與民眾之間的階級矛盾得到了很大程度緩和,和平徹底降臨在新紀元的每一寸土地上。

  第一季文明末時的那種美好世界再度出現。隻可惜這一切對於漫長的曆史來說,都是曇花一現的瞬間。

  西元2854年末,為天下變革事業付出了全部的鄭華卿,死在了他人生最後一場中樞卿會議上。

  鄭華卿死時手拿著正準備批閱的稅改方案文件,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在他靈魂即將離去的時候,似乎已經看見美好世界的明天。

  鄭華卿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達則兼濟天下。起碼在鄭華卿活著的時候,他做到了這一點。

  可惜他不能再活五百年。這個世界沒有了天空,所以也就沒有老天可以再借五百年時間給他。

  鄭華卿以燃盡生命的代價,給這個世界民眾換來了五十年的幸福時光,雖然後來出生在這個時代的人有了更多要求與更大**,並沒有感受到一絲幸福。

  隻有在五十年後徹底失去時,人們的回憶使得幸福顯得彌足珍貴。

  世界最終還是無可阻擋的徹底財閥化。鄭華卿之後再也沒有鄭華卿,放棄後的鄭家也再不是當初的鄭家。

  暮閥內部也因為鄭華卿放棄的那些股份,也漸漸喪失了儒商財閥製的初衷。鄭家很多時候隻能對其它門閥家族做出讓步。

  西元2880年的帖木爾事件中,暮閥是可以袖手旁觀的,甚至於一些財閥主動來投靠,宣稱如果聯邦貨幣體係破產將重新支持暮閥建立新的通用幣製度。

  雖然十二門閥家族中有不少對於奪回世界經濟主導權很感興趣,但暮閥還是選擇維護了聯邦貨幣體係,支持了聯邦政府。

  當然實際情況不如曆史記載的那麽偉光正。鄭家想做一件好事,麵對其餘十一大家族,必須有足夠壞的理由。在那場十二家族會議上,時任暮閥閥主提出了對光複蒙古土地的渴望。

  也駁斥了重啟通用幣後,注定會引發世界性的戰爭後果。

  十二家族會議雖然同意了鄭家的想法,但否決了拿出資金來救市。

  最終閥主隻能聯合列夫塔克、阿斯塔法完成了一場驚天的騙局,也挽救了聯邦政府一時,但還是無法救得一世。

  西元2901年《楊朱法案》得以通過,使得聯邦政府徹底失去了財權,其後名存而實亡。這也使得暮閥中各大門閥變得更加金元化。

  西元2936年,聯邦軍遭遇艾爾伯曼反擊的而敗北。

  財閥中樞卿會議要求剛剛出任聯邦內閣的鄭崇光領軍出征,他不負眾望平定了拉特叛亂。

  西元2940年,換屆時鄭崇光出任聯邦首席中樞卿,開始其長達八年的世界領袖地位。

  但在其任期內民權運動頻發,特別是發生了西斯托事件後,嚴重動搖了財閥世界的根基。

  為了震懾民權,中樞卿會議通過了阿斯塔法財閥武平定叛亂的決議。

  其後就發生了“伊斯坦布爾之夜”慘案,七十萬平民遭到屠殺,使得唯一在決議中投反對票的鄭崇光痛心疾首與無奈。

  在大屠殺發生後,鄭崇光坐在聯邦首席中樞卿位置上從此一言不發,直至西元2948年退席。並放棄了西元2956年複出的機會。

  在鄭崇光任首席中樞卿期間,和族為了得到三大財閥爭議地帶庫頁島的控製權,以保證其本土安全。

  南閥以歸還華族固有土地台灣與琉球群島為代價,換取了暮閥的支持。

  之後和族南雲財閥閥主南雲平八郎將其女兒南雲和慧嫁給了鄭崇光的長子鄭常洛。

  兩個財閥以通婚形式向世人揭示其華和友好,兩個民族的友好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

  後來在長夜戰爭中,暮閥第一繼承人鄭崇光的次子鄭常達隕落,其長子鄭常洛被迫接受了繼承人的身份,於西元2964年底進入聯邦內閣出任中樞卿。

  “關於令尊與家母的這場婚姻,起初應該由你叔叔鄭常達來與和族完成通婚。可當年你叔叔死心於白家的未來家主白宴,死活不同意。

  “而令尊一方麵想成全,另一方麵也無心財閥政治,最後居然以放棄嫡長子的身份與和族完成這場婚姻,才造成了今天外因壓迫內因的局麵。

  如果天上沒有那幾道屏障,我也隻能感慨天意了。”朱亮話止於此,也希望鄭鴻博能明白過去的曆史給財閥與鄭家造成的處境。

  鄭鴻博點了點頭表示理解,說道:“曆史已經發生,我們隻能去麵對,未來可能會更加糟糕。

  “但是母親畢竟是母親,弟弟也永遠是我的弟弟,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是我鄭鴻博的敵人。我不想留在京畿也就是不想和他們產生更大的衝突。

  其實先生當時的計策是對的,打一架是可以一笑了之的短痛,如果相互傾軋下去這就會成為仇恨。”

  朱亮還是怕鄭鴻博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接著說道:“但如萬俟唯信中那樣,南雲的野心我們必須防備,和族在未來幾十年都將是我們華族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