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聚首(二)
作者:鍾山布衣      更新:2022-04-06 13:31      字數:3098
  謝岩很難預知馮寶出海有多少收益,但他卻知道,皇帝實際上是用這筆收益用來償付貸款,隻不過時間長短無法確定罷了。

  不過謝岩很奇怪,“出海收益”不管多少,均屬於“內府”,難道說,李治用“私房錢”去打仗不成?

  似乎看出謝岩的困惑,王伏勝道出原委,其實說穿了也不複雜,國庫裏餘錢不多,皇帝貸三百萬貫,是為了有備無患,預防萬一。畢竟國家這麽大,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不能因為一場戰爭掏空整個家底。

  既然方方麵麵的事情,皇帝陛下都考慮到,那麽,謝岩自然找不出理由來推脫,更何況,在迎接“軍官使節團”一事上,“太子”李弘的前來,恐怕不單單隻是為了皇帝陛下的心意,隻怕也有給自己麵子的緣故。

  午膳過後,酒足飯飽的王伏勝,心滿意足地帶著謝岩親筆《請戰奏疏》離開“衛崗鄉”,回宮交差去了。

  轉眼又過數日。

  “皇太子”李弘如約前來。

  且不論李弘來鄉裏真正目的是何,謝岩看得出來,他的確非常喜歡“皇家學堂”。

  亦如其父一般,著便裝入學堂,聽聽課,拜訪一些老先生……

  兩日後,奉謝岩命令前去“潼關”蹲守的親兵回報:“使節團一行已出關。”

  謝岩算算日子,大致估算出,“軍官使節團”再有三日,當入“衛崗鄉”界內。

  正當謝岩緊鑼密鼓張羅“迎接”事宜之際,“衛崗鄉”又來了許多貴客。

  許敬宗、上官儀、劉仁景等一眾高官,再加上“英國公”、“邢國公”、“夔國公”等一眾顯貴府上來人,將謝岩忙的是頭暈眼花,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就在使節團將要抵達的前一天晚上,李義府和王伏勝聯袂而至。

  直到這個時候,謝岩才知道,前來鄉裏的如此多貴客中,有些是與“使節團”成員有關聯,有些是出於私人交情,更多卻是因為皇帝的態度。

  甭管哪種人吧,來者皆為客,況無惡意,好生招待便是……

  因為皆以私人名義,故而次日出現於官道之上的眾人裏,唯謝岩著官服,“太子”李弘身穿日常明黃色“太子冕服”。當然,著裝齊整,盔明甲亮的“巡邏隊”,自不用算在其中。

  “報——”一名親兵快馬疾馳,至人群約五十步,下馬快步跑過來,單膝跪地,大聲道:“啟稟太子殿下,‘軍官使節團’沿官道而來,還有五裏。”

  “孤王知道了。”李弘淡然回應一句,跟著回身道:“謝縣子,餘下,開始吧。”

  “臣謹遵太子令。”謝岩行禮回話,旋即大聲喚道:“王決何在?”

  “下官在——”王決一邊應道,一邊快速跑過來。

  “王決,速率九騎相迎。”

  “下官領命。”

  王決剛剛離開,謝岩繼續喚道:“王三狗何在?”

  “老漢在——”一襲“烏光甲”在身的王三狗,迅速出現在謝岩麵前。

  “三十六名‘府兵’及大唐戰旗可有備妥?”

  “俱已備齊。”

  “好!”謝岩朗聲道:“命爾等前出一裏,迎我大唐歿於域外之勇士,魂歸故裏!”

  “得令!”王三狗重重捶了一下胸口鐵甲,而後離開。

  五裏地,在已經封鎖並無百姓的“水泥官道”上,可謂轉眼即至。

  王決一騎當先,身後九騎呈方形陣列,立於官道之上。目視前方兩百步外,一支人數過千的隊伍緩緩而來。

  至百步,王決策馬前行,約二十步距離,停下,片刻後,於馬上大聲言道:“大唐治下,‘衛崗鄉巡邏隊’前來相迎開道。”

  “有勞!請帶路——”一名王決不認識的軍官自隊伍裏策馬而出,同時說道。

  “散——”隨著王決一聲令下,其後九騎分散至兩側,而後調轉馬頭,重新集結。

  “請,隨行!”王決大聲說完,回馬至本方最前端,振臂高呼:“回——!”

  於是,整支隊伍跟在王決後麵,緩緩移動。

  不多時,前行幾裏,又見數十身披鐵甲,卻沒有攜帶武器的軍卒列隊於道路中。

  王決至軍卒近前停下。

  軍卒為首者,王三狗也。

  快步穿過列陣九騎至其後方隊伍前,停步,朗聲道:“‘衛崗鄉府兵’,奉命迎歿於域外之大唐勇士,請——出——!

  “迎骨灰”,這段“禮儀”乃謝岩取自後世,大唐並沒有。不過,王三狗話裏的意思非常明顯,林運哪怕不知曉詳情,也能大致猜出其中意思。

  作為“大唐使節”,林運稍作思考,想明白後,即走到隊伍最前端,向王三狗道:“出使‘波斯‘,計三十四人,今歸來一十九人,十五人殞損異國他鄉。秉承遺誌,落葉歸根。”

  說完,林運回首言道:“劉副使,請同僚——”

  “諾!”劉定遠大聲應道,旋即策馬至隊伍後方。

  很快,劉定遠親自駕一輛“馬拉平板車”緩緩而來!那車上,整整齊齊放置一十五個黑色陶罐。

  王三狗以眼神掃視了一下劉定遠等熟人,算是打個招呼,然後快步來到馬車近前,握拳擊打胸甲,彎腰欠身以作敬意,跟著道:“諸位,回家了。”

  隨著王三狗高高舉起右臂,列隊“全甲胄府兵”呈兩縱隊快速跑步過來。

  其中一隊,至九名騎兵之中時散開,分於“官道兩側”,另一隊,整十五人,依次前去馬車處,先取出懷中預備之“大唐軍中戰旗”,覆蓋於黑色陶罐之上,接著,先行禮,再雙手捧起。

  “此乃何意?林大夫可知否?”

  林運聞言轉身,向發問之人恭聲道:“回杜公話,下官不知。”

  “奇哉!怪哉!”

  林運並未接話,依舊目注軍卒舉動……

  林運出身寒門,當然缺少一些了解信息的渠道。

  可劉定遠、程務忠就不同了,他們在“長安”時,已知適才問話之人,乃朝中重臣杜正倫。

  此人督建“千裏大道”,已完成大半,此番同行“洛陽麵聖”,除有“述職”之意,多半另有任用,聽其話意,似有二度入“政事堂”,成為宰相可能。所以,在他麵前,造次不得。

  故劉定遠雖然聽馮寶提過“骨灰覆蓋旗幟”的含義,此刻也是一言不發。

  “起——”

  隨著王三狗一聲大喝,王決率九騎策馬前進,行出十步,王三狗領“府兵”呈三列縱隊跟上。

  正當林運招呼隊伍前行之際——

  “砰——”

  官道一側發出一聲巨響,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是怎麽回事,官道另外一側,同樣發出一聲巨響……且間隔數息,陸續又有數聲巨響,依次發出。

  幸好,周圍很空曠,且距離隊伍尚有些遠,所以僅僅引起馬匹輕微騷動,到不至於受驚。

  “十五響。”但凡有心留意的人,都隱約猜出了其中意義。

  受儒家“禮”熏陶數十年,杜正倫雖察覺“不對”,然此刻亦認為“似乎不錯”,是以微皺一下眉頭,未有表示。

  他沒意見,旁人更不會多說。

  真正感覺到詫異的人,卻是隨行“波斯使節團”成員以及“軍官使節團”家眷們。

  孩子們普遍在三歲以上,所以倒也談不上受到驚嚇,反而好奇地四處張望,且詢問陪伴身邊的母親,隻是沒有得到答案。

  鐵勃策馬快行幾步,來到程務忠聲旁,用半生不熟的“大唐官話”問道:“程將軍,何物作響?”

  程務忠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麽情況,又怎能回答的出來?當下含糊幾句,以“禮”應付……直到多年後,他才知道,那種空放的響聲,名曰:“禮炮”。

  一裏地,根本用不了多少時候。

  當王決率領九騎勒馬停下,且分兩側讓開時,位於隊伍最前端的杜正倫、林運、劉定遠三人,皆看到了不遠處人群,尤其是在那道路中間,一抹明亮的黃色,異常顯眼。

  杜正倫年紀大了,眼神自然沒那麽好使,可那明黃色,以及在一群成年人中,矮小的身軀,無一不說明,那是當朝太子殿下。

  杜正倫見狀一驚,趕緊讓林運“叫停”所有人,而後自馬車上下來,先整理一下衣冠,接著,步行數十步,率先至李弘近前,行禮言道:“老臣拜見殿下。”

  “拜見太子殿下。”一十九名“軍官使節團”成員,同時依禮言道。

  “杜公不必多禮。”太子李弘回應一句,待杜正倫平身,抬首看向其後同樣行禮的“軍官使節團”眾人,道:“諸位請起。”

  “孤王做客‘衛崗鄉’,聽聞我朝‘赴波斯使節’將至,特此留下,一睹諸位之姿。”李弘靜跟著,邁步走到林運身前,微微抬首,從每一個人的臉上掠過,隨即長歎一聲,以最懇切的言辭,道:“諸位自‘永徽元年’啟程,迄今過十載!同行三十四人,歸來僅存十九,餘者為國盡忠矣!孤,難測個中之艱辛,唯道一聲:‘諸位,乃大唐之功臣,辛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