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征遼軍略(二)
作者:鍾山布衣      更新:2022-04-06 13:31      字數:3006
  不久,屋外傳來腳步聲。

  很快,兩人先後入內。

  為首者,“學堂軍事院”主事許恢;跟隨者,“軍事興趣班”成員,今年剛剛考上“學堂高級班”的學子,徐有功。

  說起徐有功,那是謝岩在看到今年“中年級班”畢業考試成績冊時,此人排名第一,是以印象深刻,加之依稀記得後世某部反應“武周時期”影視劇裏聽過這個名字,故專門了解過,從而得知,其生於“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今“顯慶五年”初,整二十歲,乃“偃師縣”人,祖父徐文遠,為“高祖”時期“國子監博士”,可謂家學淵源。自考入“皇家學堂中級班”,幾乎年年成績位列前五,先後加入“算學”、“格物”和“軍事”三個“興趣班”,且皆寫有文章,堪稱“學識不凡”。

  因“學堂高級班”學子,自動獲得“先生”資格,所以,在許恢舉薦下,徐有功在“格物院”進學之餘,成為“軍事院基礎課業先生”。隻是,謝岩並不清楚,許恢緣何帶徐有功一起過來?

  待謝岩引領許恢、徐有功分別拜見諸位“大將軍”後,“英國公”李績看了一眼蘇定方等人,言道:“‘兵部’下發諸軍之‘騎兵作戰手冊’與‘野戰據守要義’,皆許恢先生之功也。”

  “老夫亦有拜讀,的確不凡。”蘇定方微微笑道。

  大將軍契苾何力更是“哈哈”笑言:“某家一直以為,許先生年事不低,怎知如此年青?大丈夫功名馬上取,何必屈於‘學堂’,不如隨某家從軍,豈非快哉!”

  “慎言——”李績淡淡地道:“‘皇家學堂’先生,乃五品官,汝之軍中,可安何職?”

  “啊——”契苾何力似乎不知道此事,張開大嘴合不攏,顯得極其震驚。

  “昔日,老夫領‘大總管’職,尚且難以留下一兵一卒,況‘先生’乎?”蘇定方接著話道:“後,老夫聽聞,‘衛崗鄉’內,無論‘府兵’亦或‘輔兵’,皆家境殷實,為國征戰屬份內事爾,無關財帛。至於功勳,陛下賞罰分明,從無怠慢,故,自鄉裏請人,難矣!”

  “契苾大將軍領軍征伐於外,有些事不知情,實屬應當。”高遠打個圓場,而後道:“許先生推演‘遼東兵事’久矣,依下官之見,不妨請其敘說一番,或有新意,也未可知。”

  李績微微頷首,顯然是同意此說法。

  至於蘇定方、契苾何力他們,也都看向許恢,意思也很明了。

  “今日得見諸公,實乃下官三生有幸,所言倘有不足,還請諸公指正。”許恢說著,向在座每一位大人物,分別行禮,接著挺直身軀,朗聲言道:“征遼東,乃國策,世人皆知。‘學堂軍事興趣班’數年間,確商討甚久,推演多次,且據朝廷武備,多番調整,以當下而言,有兩策或可行之。”

  “汝且坐下說話。”李績在許恢說話間隙道。

  “多謝英公,下官站著即可。”許恢多少還是有些緊張,覺得站著,心理壓力會小一些。

  李績不置可否地微微一笑,當是允了。

  許恢繼續道:“起大軍征討‘遼東’,最大難處在於路程遙遠,糧草接濟不易,加之冬季酷寒,行軍作戰皆極為不便,致使中原王師,數度無功而返。如若破局,唯‘徐徐圖之’亦或‘速決’兩策。”話到此處,稍作停頓,許恢又道:“有功推演王師戰法多年,‘徐圖之策’由其詳說更佳,不知諸公允否。”

  李績等人並不在意何人講述,均以頷首回應。

  或許是徐有功早有準備的緣故,故不顯慌亂,深吸一口氣,鎮靜地將“徐徐圖之”的軍略緩緩道出……

  所謂“徐圖之策”,實則為古代常規戰法。起大軍、征民夫,勞師遠征。

  根據徐有功的說法,用兵“高句麗”分三步走,首先是跨海征“百濟”,其國勾連“高句麗”,攻伐大唐藩屬“新羅”,必先滅之,同時絕“高句麗”退路和援兵;隨後,唐軍立足“百濟”,自南向北直取“高句麗都城平壤”,期間另遣大軍,攻占“卑沙城”(今大連市附近),而後順沿海而行,直撲“平壤”,與“百濟”方向大軍完成對“平壤”合圍,並攻占之;最後一步,即大唐“遼東方麵駐守大軍”,全線出擊,徹底消滅“高句麗北方大軍”,從而以竟全功。

  對於數十萬大軍的征戰,謝岩完全不知,不過有一樣他很清楚,那就是“高句麗”眼下國內情況有點“亂”!“權臣”淵蓋蘇文,依靠掌控“北方大軍”,事實上成為“主政者”,可“高句麗寶藏王”,也不完全是傀儡,同樣具有一定勢力,所以,徐有功所說的“軍略”,是基於對方國內實際情況所作出。簡單來說,即,“高句麗大軍”,不可能回援“平壤”,或許在淵蓋蘇文看來,“王室被滅”,更是一件好事,畢竟沒有人會相信,大唐會徹底占領“高句麗”全境。

  謝岩很難判斷徐有功說出的“軍略”正確與否。而且他也不記得,大唐滅“高句麗”詳細過程,隻是按照他的經驗來看,且不論這場戰爭的最後勝負,有一點很肯定,那就是“費時費力且費錢”。隻不過,戰爭本身是一個耗費民力和財富的“大事”,隻要能夠勝利,一切不是問題。

  屋子裏很安靜,似乎每個人都在思索著什麽。

  沒過多久,蘇定方率先打破沉悶,撫須淡然言道:“依國力呈碾壓態勢,分段進擊,步步為營,確實穩妥,縱有波瀾,亦可掌控。‘學堂’諸位,有心了。”

  “蘇公所言甚是。”老將軍梁建方附和道:“滅國之戰,尤忌操之過急,穩些好。”

  “英公以為如何?”大將軍契苾何力不擅韜略,故出言以問。

  李績並未作明確表示,反而看向許恢,再道:“不知‘速決’,又當怎樣?”

  “回英公話,所謂‘速決’,乃力爭一戰而定!”

  “老夫願聞其詳。”李績很平靜地道。

  “稟諸公。”許恢道:“‘速決之策’基於‘軍械、糧秣豐沛’與‘大唐水師’新建大船……”

  許恢在侃侃而談,謝岩也在認真聽著,這是他第一次聽“古人”暢言一支強大海軍的作用。

  在許恢的構想當中,第一步是在“百濟熊津口”(今錦江入海口)附近登陸,駐五千戰兵,利用“野戰工事器械”構築“軍堡”,以囤積糧草,威逼“百濟”,聲援正飽受“百濟”入侵之困的“新羅”;與此同時,跨海進“鴨綠水”,於南岸駐軍五千,同樣構築“軍堡”,囤積軍械、糧食等;第二步,利用“兩千料大船”巨大裝載量,向兩地軍堡運送軍需,以最短時間,完成不少於兩萬大軍作戰物資儲備。第三步,即集結最精銳大軍於兩地軍堡,兩軍南北夾擊,突襲“平壤”。第四步,“大唐水師”於“鴨綠水”北岸登陸,配合“遼東大軍”前後夾擊“高句麗北方大軍”,無論其是否回援,均將其堵在“鴨綠水”一線。最後一步,那就要看南北兩個戰場,能否取得勝利了。

  戰爭本身有很大不確定性,勝負取決於很多因素,但是,隻要“高句麗大軍”敢於正麵應戰,大唐軍方有十足自信戰而勝之。

  以往的戰事之所以不順,非戰力因素,問題主要出在天氣和補給,而許恢給出的“軍略”,恰恰是利用“水師運送能力”,做好戰前準備,從而留下更多作戰時間。

  而且,此“軍略”中,南北兩個戰線幾乎同時開戰,等同於事實上阻斷對方相互間增援可能。

  換句話來說,這對雙方而言是完全公平的,任何一個戰場上的勝負,都決定了整個戰爭的勝負。考慮到唐軍強大作戰能力,最終獲勝的可能性非常高。

  如果說,許恢提出的“軍略”,聽起來“省時、省人力”的話,那麽,此“軍略”當中,有一個最大問題,即“高句麗”或者“百濟”,怎麽可能任由唐軍隨意構築“軍堡”,若以大軍攻伐,五千軍卒,能否“守得住”呢?

  對於蘇定方提出的這個問題,許恢回答道:“以熟悉各種軍械之‘羽林左衛’為主,輔之精兵悍將,足矣!”

  此言一出,屋裏又一次陷入沉寂。

  在座之人,無不知“羽林左衛”之戰力,可是,若調集全部,不僅太耗時日,更有違“分駐各州,以震不臣”的本意。但除了這支軍隊之外,繁雜的軍械操作,以及一些新式器具使用,無論邊軍或“十六衛大軍”都不會,如此,該當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