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帝王心思
作者:鍾山布衣      更新:2020-12-25 10:56      字數:3198
  “長孫無忌死了?他真的死了!”謝岩在馬車車廂裏換好了官服,坐下來靜靜地想著。

  人終究要死的,對普通人來說,早死晚死區別不大,可是對如長孫無忌這般大人物來說,那可就太有講究了。何時?何地?怎麽個死法?每一樣都不簡單。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如何“利益最大化”的問題。

  長孫無忌以自縊而亡的方式退出曆史舞台,此事不出謝岩的預料,幾個時辰前去“趙國公府”,所為正是此事。

  可是令謝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長孫無忌居然這麽快就“走了”。

  嚴格來說,與長孫無忌的麵談,稱不上是一個深思熟慮後的舉動,謝岩僅僅是從已知的結果當中,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而采取的一種做法。

  在謝岩看來,長孫無忌麵臨的困境,其實就是一個死局。

  曆史記載當中,李治對他這個舅舅雖然諸多不滿,但總體上還算客氣,扳倒的過程也是順勢而為。但是眼下不同,這一次是李治主動挑起,帶有強烈的個人意願,換句話說就是,李治已經容不下長孫無忌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考慮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事情,才是最為合理的選擇。

  正是基於此,謝岩才想到去麵見長孫無忌,並用極其隱晦的方式告訴他“趁著皇帝多少還剩點兒情份的時候,主動做出一些選擇,才是最為明智的做法。”

  很顯然,長孫無忌完全理解了謝岩的說辭,不僅做出了選擇,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快到讓謝岩根本反應不過來。

  快也好,慢也罷,真正發生了就隻有去麵對。

  天色微有些發亮時,謝岩進了“兩儀殿”,先是按禮製參拜皇帝,待聽到一聲“平身”後,方才站到一邊,擺出一幅聆聽聖訓的模樣。

  “謝卿家可知,我朝之元勳,朕之元舅,已然陪先帝而去。”

  “回陛下話,臣聽宣詔公公說了。”謝岩如實回道。

  “朕有聽聞,卿家晚間有去過‘太尉府’,不知屬實否?”李治問道。

  謝岩道:“確有其事。”說完,向李治躬身行禮道:“陛下,臣鬥膽請問,‘太尉’因何而故?”

  李治很是奇怪地看了謝岩一眼,而後以一種頗為奇怪的神色道:“據長孫衝言,卿家與太尉對飲小酌,相談甚歡,豈會不知?”

  “臣不敢欺瞞陛下,臣與太尉對飲,不假;相談甚歡,卻未必。”

  “此話怎講?”李治又問道。

  “臣聽聞,‘太尉’與些許宗室有所勾連,弄清原委尚且不及,何來相談甚歡之說。”謝岩接著道:“臣拜見‘太尉’,僅為一事爾。”

  李治問道:“何事?”

  “臣請‘太尉’莫忘甥舅情分,莫要行差踏錯。”謝岩繼續發揮著自己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本事。

  姑且不論謝岩的話李治有多大程度認同,至少,“甥舅情分”四個字觸動了李治內心。

  長孫無忌確實是死了,按照長孫衝的說法,是在家中飲酒過量,“醉死”的!在謝岩來之前,相關官員已確認過此事,並作了呈報。

  可是,李治心裏是怎麽也無法相信——喝酒能把人給“醉死”!

  當李治將此問題拋出後,謝岩以非常認真的神色說道:“陛下,‘衛崗燒酒’雖是烈酒,但乃是糧食釀造,喝多傷身倒是尋常,能夠致人於非命,那絕無可能,臣以為,‘太尉’年事已高,素有疾病纏身,應當是飲酒過多,致病勢複發,此事可命太醫查之。”

  李治微一點首,跟著卻說:“阿舅既去,莫打擾為好。”

  “陛下所言極是。”謝岩先是附和一句,接著問道:“臣請問陛下,‘太尉’身後事如何?”這話問的極為含糊,在不清楚皇帝想法前,糊塗一些,總歸是好。

  李治道:“阿舅既去,理應厚葬。”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謝岩趕緊說道:“‘太尉’有罪,焉可厚之?”

  “何罪之有?”李治有些不解地問道。

  “‘太尉’之罪——莫須有!”

  “莫須有(意:或許有)?莫須有!”李治輕輕念了兩遍,嘴角微揚,似乎泛起一絲笑意。

  一直注意李治表情變化的謝岩,見狀終於暗自鬆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又賭對了。

  謝岩從後世知道的記載推測,李治對長孫無忌多多少少還是有情分在的,否則也不會將其流放,此次盡管是李治主動發起,但是謝岩始終認為,皇帝真正要對付的,不是長孫無忌個人,而是以其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和一些“不聽話”的門閥世家。實際上,自隋煬帝楊廣起,隋唐三代帝王都在做這同一件事情,方法手段各有不同,目的完全一致,那就是消除隱患,集中權力。

  因為曆史大勢如此,所以無論怎樣,長孫無忌都必須有罪,唯有這樣,李治才有借口對那些人和勢力下手。

  謝岩所知的後世對於這一段曆史的描述,那都是無數人總結過的,可謂“雖不中亦不遠矣”!因此,他這才敢主動提出“有罪”一說,至於罪名,他想不出來,幹脆借用了“莫須有”三個字。在謝岩想來,一代民族英雄嶽飛都能被皇帝以“莫須有”冤殺,足見這三個字的威力!

  果然,李治仔細琢磨了一下“莫須有”三個字後,不禁心中暗喜。

  謝岩猜測的沒有錯,長孫無忌之死,對李治而言,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在於,自己不用背負“弑殺”親舅以及功臣的名聲;壞處那自然就是無法用“謀反”名義來打擊不臣,心中那是喜憂參半。

  現如今,謝岩忽然提出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等於是送了一個借口上門,也就是說,哪怕長孫無忌死了,依然有借口繼續查下去,隻要查下去,就一定能夠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李治非常滿意謝岩這一提法,原先還有些許對其去“長孫府”的疑慮,也隨之消失,甚至於升出“知朕者,謝卿也”的想法,當然了,此念頭一閃而過。

  謝岩在宮裏吃過早餐才離開的,這是他第一次享用皇宮裏的早餐,發現除了種類多,更精致外,好像也不好吃,遠不如鄉裏食堂弄出來的包子之類的。

  回到府中,謝岩立刻讓吳成給自己準備熱水,大冬天的,一夜不睡,身上是一點熱氣沒有,整個人就跟掉進冰窟窿一般,再不泡個熱水澡,那會很容易生病的。

  謝岩是可以回家閑了,李治卻不能夠,在幾經斟酌,思之再三後,終開金口喚道:“王伏勝——”

  “老奴在。”王伏勝急忙應道。

  “汝去告之李義府‘莫須有’三字,且知會其,朕隻給兩天時間,辦不好就辭官吧。”

  其實李治壓根兒就沒說清楚,但李義府那是再明白不過了,自己幹的就是陷害人的勾當,而這種不光彩的事情哪能和皇帝沾邊?況且,“莫須有”這三個字,已經說明了一切!皇帝急切需要一個借口,什麽實證之類的,那都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說皇帝為何隻給了兩天時間?李義府也是很明白的,那就是必須得在長孫無忌發喪前辦妥,要不然一切忙活不都白搭了嘛。

  皇帝的旨意加上李義府的手段,再包括謝岩從後世剽竊來的“罪名”,僅僅過了一天,關於“長孫氏和部分宗室勾連意欲謀反”的供詞便擺到了龍案之上。

  李治閱看完畢,久久不發一語,令當麵呈報的李義府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辦錯了?

  就在李義府胡思亂想之際,李治終於開了口,道:“長孫一族有大功於國,阿舅又有‘擁立之功’,且為國之元勳,奈何子孫不孝,有負於阿舅,也罷,念在甥舅之情,從輕些發落便是。”

  “陛下所言甚是,隻是如何‘從輕’,還望陛下明示。”李義府一邊拍著馬屁一邊問道。

  “阿舅葬故裏,府內其他人流放吧。”李治短短一句話,給整個長孫家的命運定了基調,應該說,李治真是手下留情了。

  “臣遵旨,臣這就去辦。”李義府說完,又問道:“陛下,兩位王爺家那邊當如何?還有其他的涉事官員,怎樣發落?”

  “官員嘛,罷官、流放;‘虢王’和‘密王’在‘長安’的屬官、幕僚一律問斬,其他人等流放嶺南,至於本人——”李治停頓了一下,接著道:“禁足三年。”

  隨著李治的金口一開,成百上千人的命運就此有了定論。

  應該說,曆史的車輪終究因為謝岩在最後說服長孫無忌以自我了結的方式而回到了原先的軌道上。

  原本磨刀霍霍的李治,在長孫無忌死後,忽然發現不殺人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頓時也就沒了大開殺戒的想法,天性之中頗為仁慈的一麵又展現了出來,將一幹人等多以流放形式處置了。至於殺些王府的幕僚等人,那純屬是給老百姓看的,同時也算是給“商涵之死”這件事情畫一個完美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