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謝岩在長安
作者:鍾山布衣      更新:2020-12-25 10:56      字數:3171
  進得“長安”,謝岩第一個找的當然是王決等一眾滯留未歸的眾軍。

  一百多名“衛崗鄉”出來的子弟兵,全部駐紮在原“城西營地”附近,當謝岩前來探望、犒勞軍卒的消息傳進營地後,引起一片歡騰……擔負統軍職責的王決、匡勝二人,當即下令列隊整軍,以作迎接。

  麵對眾軍,謝岩大聲說道:“諸位遠征得勝而還,辛苦了!雖然諸位是接替父輩第一次走上戰場,但卻打出了血性,打出了大唐軍威,可以說,是完美的繼承了父輩的榮耀,真正成為了大唐軍中精銳,甚是可喜可賀。”說到此處,謝岩環顧眾人一眼,跟著繼續說道:“吾此番前來,除了看望諸位外,還帶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回鄉之後,諸位將全部納入學堂‘護衛隊’,平日負責學堂安全事務,如遇戰事,將重新為國出征,相信如此安排,諸位應該滿意吧。”

  但凡“衛崗鄉”的人都知道,“學堂護衛隊”和“巡邏隊”都屬於官府管轄的胥吏一類,且薪俸不低,加入其中,要比回家種地或者給別人幹活是要強太多了,這要是還不滿意,那真就沒道理了。於是乎,整個營地裏,瞬間充滿了歡呼聲。

  謝岩隨後在王決陪同下,前去探望了隨軍出征的“施工隊”成員,以及查看了一下由他們負責運送和保管的錢財和各種物資,權且當做是初步驗視了。

  等到最後離開的時候,謝岩告訴王決:“‘兵部’那裏不會有別的事情安排,汝留下等候回文即可,其他人讓匡勝帶隊先回鄉去吧。”

  有了這番話,早就想回鄉的眾人那更是無比興奮,以至於謝岩前腳剛走,王決即下令收拾東西,看得出來,沒有人想留在“長安”。

  辦妥軍中之事後,謝岩於次日正式上書,將“修路”的各種詳細數據全部奏報皇帝,算是補齊了前次奏疏的缺失部分。

  正常情況下,最先看到謝岩奏疏的都是“政事堂”的宰相們,由於韓瑗遭貶,長孫無忌和李績二人甚少管事,實際處理日常政務的重任,便落在李義府、許敬宗和杜正倫三個人頭上。

  而這三個人裏,許敬宗和杜正倫是最覬覦韓瑗空出來的“侍中”一職,謝岩此刻突然來到“長安”,令他們二人不約而同的想到,皇帝極有可能單獨召見,且在君臣奏對之時,多半會提到“侍中”人選一事,屆時謝岩的態度那可就很重要了。

  嚴格來說,謝岩不是重臣,無論職務和爵位都隻能算是大唐的中級官員,但是,皇帝的信任卻是實實在在的,那可比官位重要的太多了,若是他能夠在皇帝麵前有個明確說法,其效用可要比別人大的多。

  許敬宗與謝岩現在是“姻親”關係,不過在杜正倫看來,那根本算不得什麽,官場之上,利益為先才是正理,而“衛崗鄉”此時恰好有一件事捏在自己手裏,隻要用好了,他相信謝岩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想當年,“衛崗鄉”剛剛開始繁華的時候,由於人口的迅速增長,以至於出現官員不夠用的情況,當時謝岩曾特意為此上書皇帝,最後才得以用“吏部”委派這一方法解決。

  如今數年過去,委派的官員換了兩批,明年又到調換的時候,而這一次,謝岩不想再用如此“借調”的辦法了,而打算在鄉裏試驗一次類似“公務員”招聘的方式,以拿回低級官員的任命權。

  一般來說,朝廷是很少直接過問“縣丞”以下低級地方官員的任命,通常都是由地方官員自行任命,報“吏部”備案即可。如“衛崗鄉”那般,有超過一半是“吏部”直接選派的,那是絕無僅有的。按說,此事合情合理,然卻一直卡在“吏部”,大有不聞不問之意。

  為了此事,李義府兩次差人過問,結果都讓“吏部”給搪塞掉了,給出的理由也非常合理,那就是凡在“衛崗鄉”擔任過官職的人員,在其他地方上為官,都很是合用,若此事停止的話,將失去一個低級官員有效練習的機會。

  可是,真正的內情杜正倫卻是知道的,“吏部”說的都是借口,根本原因其實是朝廷裏需要安排的官員太多,尤其是各種盤根錯節的關係舉薦上來的低級官員,除了“衛崗鄉”,很多地方都不願意接收。

  而“衛崗鄉”之所以不在意,原因是他們那裏已經形成了一套頗為行之有效的辦事規則,縱然這些官員毫無經驗,也可以勉強勝任,加上鄉裏比較富裕,雞皮蒜毛的小事比較少,相對其他地方來說,為官要簡單一些,正因為如此,“吏部”是死活也不願意鬆口,哪怕知道並不合適,也頂著壓力在拖延。

  然而,杜正倫與“吏部”的幾名主要官員交情都不錯,且“吏部”自身也有事情需要他出麵處理,所以他有很大的把握能夠說服“吏部”做出讓步。

  正是基於上述情況,杜正倫覺得,自己應當請個人,去和謝岩接觸一下,順便把自己“交換”的意思給說一下。

  杜正倫是宰相之一,又出身名門,人脈自然甚廣,最後被他請動的人,是謝岩的老熟人——“禦史大夫”崔義玄。

  當謝岩聽說崔義玄差人送來拜帖時,他心中暗自吃了一驚,要知道,他曾聽馮寶說過,根據曆史記載,崔義玄擔任“禦史大夫”時間並不長,而後便外放出任“刺史”了,可如今依然在任,那就說明,曆史又一次出現了偏差。甭管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見一麵總是必須的。

  於是,次日“午時”過後,謝岩赴約“崔府”。

  二人很相熟,自然用不著拐彎抹角的來說話,崔義玄直接表明態度——韓瑗貶官,朝中有資格接替的官員,不超過三個人,其中最有可能的即是兩位“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現任實職宰相,“禮部尚書”許敬宗和“黃門侍郎”杜正倫。而在他們當中,崔義玄認為杜正倫要好過許敬宗,這才是他同意與謝岩接觸的最根本原因。

  官場,從來就是講利益多過講人情的地方,故在崔義玄看來,且不論自己曾幫過謝岩,單就杜正倫提出的“利益交換”已足矣!畢竟隻是讓謝岩在皇帝問及此事之時,說上幾句好話而已,根本算不得難事。

  然而,令崔義玄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謝岩聽完自己的話後,竟然久久不發一語,且微微皺起了眉頭,顯得十分為難的樣子。

  崔義玄沒有再開口詢問,而是耐著性子在等,他知道,不論謝岩怎麽想,最後終歸是會有一個說法的。

  “崔大夫。”謝岩終於開口道:“以大夫之見,是杜侍郎強過許尚書,然不知大夫可有想過,在陛下眼中,孰輕孰重呢?”

  謝岩這句話,還真就把崔義玄給問住了,許、杜二人能夠成為宰相,原因各自不同,很難說陛下更傾向誰,可謝岩如此問出來,明顯是知道些什麽,或者揣測出皇帝想法,那麽他接下來的話應該就非常重要了。

  “願聞其詳。”崔義玄回了一句。

  “恕謝某直言。”謝岩一邊斟酌語句,一邊緩緩而道:“以吾之見,杜侍郎接任韓公的希望不大。”隨即進一步道:“崔大夫不妨想想李中書。”

  能在朝堂之上站著的,那都是人精,謝岩說的再隱晦,崔義玄依然聽懂了內中含義——即想想現任“中書令”李義府的發跡,也就明白了皇帝想法。

  李義府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廢王立武”的人,事後一路晉升為“中書令”,很明顯那是皇帝在“論功行賞”,而許敬宗能夠在“禮部尚書”任上得到“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也是相同的原因,隻是當時沒有合適的官職,隻能先稍作提拔,如今“侍中”職位空出,皇帝多半還是會授予許敬宗。至於杜正倫成為宰相,更多是皇帝看在“英國公”李績的麵上,並非對其有多麽信任。

  想通了這些之後,崔義玄也就明白了,其實皇帝心中人選已定,旁人是爭不來的。

  既然有了答案,崔義玄自然用不著再問下去,而是換了個話題問道:“縣子此次前來麵聖,而是為‘修路’事?”

  “正是。”謝岩道:“此事不宜久拖,謝某特來請旨定期。”

  “不錯,冬季農閑,百姓剛好可以出工,錯過了時間,確實不合適。”崔義玄頗為認可地道。

  “大夫似乎甚是支持此事,何故?”謝岩很有些吃驚地問道,因為在他的記憶裏,曾有聽人說過他是反對此事的。

  崔義玄微微一笑道:“謝縣子之‘修路’奏疏,老夫全文拜讀過,其中‘分段修築’,以雇請民夫的方式,多地同時開工的方式,不僅設想甚是新穎,且於百姓有利,老夫可沒理由不支持啊。”

  謝岩“嗬嗬”一笑,以作回應,心裏卻想:“若指望免費的征發民夫,這條路,五年也修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