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劉仁景的決定
作者:鍾山布衣      更新:2020-12-25 10:55      字數:3570
  功夫不大,劉仁實在文書中,找出一疊寫滿字的紙,將之放到劉仁景案幾上,然後回到自己的案件後坐好。

  “兄長,這是……?”劉仁景掃視了一眼,問。

  劉仁實道:“我劉氏一族,現在與‘新安縣男’謝岩一脈為通家之好,此事仁景你是知道的,可父親大人為何做此決定?愚兄一直不甚明了,直到父親臨終之前,告訴愚兄,他不是隨便做的決定,而是在深思熟慮和了解清楚以後,才下的決心。”

  “此話怎講?”劉仁景對於這件事情,同樣一直非常費解,雖問過,卻沒有答案,今劉仁實主動說起,他自然要問個明白。

  劉仁實道:“父親在決定前,總共派出三批共十個人,都是我劉家的家臣,非常可靠,他們分別去‘武平堡’、‘寶莊’以及‘大寶商號’三地,詳細調查過謝岩和馮寶兩個人,你案幾上的紙張,就是家臣們的調查結果。”

  劉仁景非常吃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伯父居然會費那麽大力氣,去調查一個人。

  劉仁實又道:“仁景,父親交待過,調查一事,他可以做,我們兄弟可不能做,此事要切記。”

  “兄長放心,弟不會如此魯莽行事。”

  劉仁實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愚兄看過此文書,隻是愚兄對政務不甚精通,所以難以全部明白,但是愚兄剛剛忽然想到,仁景的困惑與煩惱,或許能夠從中找到答案,這才將你喚回,仁景不妨好好看看,沒準得到一些啟示也未可知。”

  劉仁景不再遲疑,拿起文書仔細閱讀起來……

  文書裏的內容,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就是謝岩和馮寶來到大唐以後所做的事情,以及他們離開以後,那些地方現在的情況。

  內容算不得精彩,更不涉及糧食等問題,劉仁景雖然震驚於謝岩他們的創造力,但是他仍然沒有明白,兄長為何說,對自己有啟示呢?

  “兄長,請恕弟愚笨,恐有負兄長好意了。”劉仁景放下文書,麵有愧色地道。

  劉仁實問道:“仁景如何看今日之‘武平堡’?”

  劉仁景道:“‘武平堡’從荒蕪的軍堡,到現有住戶近百,成為‘遼東’邊陲一處小鎮,皆是承惠謝縣男之遺澤所致。”

  “仁景可有想過,謝岩到底做了什麽嗎?”劉仁實再問。

  劉仁景回想了一下文中記載,道:“謝縣男似乎什麽也沒有做,他率軍走時,隻留下一些婦人,婦人利用謝縣男教授的方法替‘營州’駐軍製作冬服,漸漸吸引了一些散落附近的人,進而形成目前局麵。”

  “那‘易市’又是如何形成?”劉仁實繼續問道。

  “所謂‘易市’,原為‘遼東’獵人居住的村落,謝縣男路過時,憐其生存艱難,贈與少許軍械以用自衛,且告知他們,山中有‘遼參’,可采之,隨軍商賈承諾日後路過時,攜帶物資與獵人交換,獵人得到物資,不僅改善生活,更用多餘物資與北麵蠻夷交換牛羊馬匹,又以這些牲畜,與‘幽州’商賈交換糧食等物資,因商賈來往頻繁,村落漸成小鎮,周圍獵人齊聚,目前人口過千,‘幽州都督府’已有意將其設鎮,委派官員。”劉仁景以近乎背書一般的口吻,將文書裏的話說了一遍。

  “仁景好記性!”劉仁實先讚了一句,隨後問:“難道說,仁景沒有發現其中的一個變化?”

  “變化?”劉仁景眉頭一皺,心裏重新回想一下剛剛看的文書內容……

  忽然,劉仁景眼睛一亮,脫口而出道:“人多了!”

  “正是,愚兄雖然不清楚原因,但是愚兄當日讀此文書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此,無論‘武平堡’或是‘易市’,本來幾乎沒有幾個人,但是現在不同了,人口幾乎都要過千,而且還再繼續增加。”劉仁實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隻是,劉仁實說的是什麽,劉仁景那是一個字也沒聽進去,他的腦子在飛速運轉,仔細地想著“武平堡”和‘易市’兩個地方的種種變化,到底是什麽樣的原因,讓兩處荒無人煙的地方,變成今日的繁華所在。

  劉仁景陷入了沉思,他感覺到,自己困惑的事,答案就在那兩個地方的變化中,可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無數種可能一一在腦中閃現,又一一被否定,似乎隻差那麽一點點就知道答案,然,始終隻差那一點!

  劉仁實靜靜地陪坐在一旁,一句話也不說,隻是在默默的等待中。

  直到管家進來詢問事情的時候,劉仁景才從沉思中走出來。

  “仁景可有所得?”劉仁實示意管家離開後問道。

  “兄長,請借給弟一些人手和馬匹,弟欲前往‘衛崗鄉’一趟。”

  劉仁景淡淡地一句話卻令劉仁實大吃一驚!

  “因何現在前往?這天氣趕路,太危險了,愚兄不能答應。”

  劉仁景道:“風雪已有減弱的苗頭,況且有些事情,不弄清楚弟恐寢食難安,還請兄弟不要攔阻。”

  “仁景啊,愚兄都不知道怎麽說是好,唉——也罷,你且稍候,愚兄馬上命人安排。”劉仁實說完起身離開書房。

  沒過多久,劉仁實帶著一名親兵回到書房,隨後道:“仁景,愚兄給你準備了四名親兵,馬匹和攜帶的物品已經準備妥當,你還是吃過午飯再走吧。”

  劉仁景起身道:“兄長好意弟心領了,少吃一點無妨,還是即刻動身好。”

  劉仁實拗不過他,隻能親自將其送到門口,並告訴劉仁景:“放心去吧,陛下那裏,愚兄會上書說明,不會有事的。”

  “有勞兄長費心了。”劉仁景躬身行了一禮後,這才上馬揚鞭,策馬而行。

  寒潮加上暴風雪,在北方大地肆虐了整整三天,這三天裏,謝岩幾乎就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和他預料的極其相似,“洛陽”城裏許多無家可歸的人,在暴風雪來臨之際,紛紛四處找地方避寒,初始,隻有十來個人跑進“衛崗鄉”範圍,王決按照事先預案,將這些人攔截在和“洛陽”搭界的地方,並召來常遠的人,連夜搭建了簡易防寒棚,又領來一些煤爐,開始安置事宜。

  不知道是什麽原因,或許是“洛陽”城裏的人得到了消息,自次日起,大批無家可歸的人,成群結隊地向“衛崗鄉”進發,短短一日之內,有近兩千人來到,這麽多人大大超出了謝岩的預料,他實在弄不懂,怎麽會有這麽多人來?直到城裏來了一百名衙役,押運著大批糧食出現時,謝岩明白了,一定是城裏出了什麽狀況。

  果然,有胥吏捎來高長史口信,說:“城裏預先收留的地方,被大雪給壓踏了,不得已,隻能將人送過來。”

  謝岩的腦袋一下就大了,他知道,那可不是兩千人的事,搞不好還有更多的人。

  幸好鄉裏囤積的建築材料夠多,即使是有缺口,謝岩也能讓人從各區工地上借調物資,這才勉勉強強搭建了足夠多的防寒棚。

  百姓們有一樣好,隻要夠吃,又有地方防寒,他們就很安心,服從性也非常好,基本上可以做到“有序”二字,讓維持秩序的巡邏隊省心不少。

  其實,對於王決他們來說,“武平堡”實施的各種管理辦法,他們一直都在用,種種內容幾乎已經印在他們的腦子裏,因此,幾乎不用謝岩太操心,就把那個像“難民營”一樣的地方,弄得井然有序,幹幹淨淨。

  至第三天時,營地裏麵收留的人,已經達到近四千人,好在增加的趨勢已經沒有了,用前來看望災民的官員話說就是:“能來的都來了,來不了的,永遠也來不了了。”

  當晚,高長史親自踏雪前來,當他目睹了營地一切井然有序的樣子後,對跟隨一起來到的官員和胥吏道:“給爾等一天時間,務必學會應對災民之法,學不會的,留下來學會為止!”

  當時謝岩並不在,他去了學堂工地,給仍然在日夜施工的人送去糧食和物資,在他的心裏,學堂是重中之重,無論如何也要保證物資供應。

  第四天,風雪漸止,陽光普照大地,氣溫也有少許回升。

  從雪停的那一刻開始,除了還在工地施工的人以外,鄉裏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每人分到一樣工具,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掃雪打通道路的活計……

  如果可以從天上看的話,當可以看到數十條長龍,在“衛崗鄉”境內遊動,全鄉,不論遠近各村,凡是能動的,不論男女老幼,幾乎全部上路掃雪,如此高效的、有組織的行動,讓高長史等官吏極為震驚,因為他們都知道,災難來臨的時候,最可怕的並不是災難本身,而是人心浮動之下的慌亂與躁動。

  本來打算回城裏的高長史臨時改了主意,他打算多逗留一些時日,好好研究一下,究竟怎樣才能做好災害出現後的應對之策。

  於是,十餘名“洛陽”來的官員,在謝岩和馮寶兩個人的陪同下,分別去了碼頭、營地和幾個近點的村子,然後又坐下來一起討論,今後如何麵對災害?

  謝岩提出:“應當根據最容易出現的災害情況,提前做好應對方法,並為之付諸於文書,發給府內各地各級官員,以便在災害出現時,下級官員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做出反應,而不用等到上級官員的指令,這樣可以爭取到時間;同時,城裏應當設有專門存放救災物資的倉庫,下轄各州縣,也應當設有類似的小型倉庫,隻有方法和物資同時具備的時候,才可以做到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對比,官員們深以為然,無不表示讚同,他們又花了三天時間,共同製定了幾個災害的詳細預案,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就在高長史等一眾官員準備滿意而歸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客人突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