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內閣權柄
作者:半包軟白沙      更新:2021-04-07 22:47      字數:2145
  “大手筆啊,大手筆!”

  紫禁城文華殿,這裏是內閣樞要值班之處,整個大明天下每日各地送到這裏的各種事務的奏請、稟報、建議堆積如山,而內閣的主要任務,就是從這些多如牛毛的事務中挑選出最為急迫或者重要的事情,審閱並加上內閣的建議,送到大明的最高統治者手裏,以供皇帝決策。

  當然,至於那些不甚重要或是緊迫的事情,這文華殿就是這些事情能上達的最頂點了,內閣雖無宰相之名,卻是行的宰相之實,些許小事,自然就替皇帝分憂了。

  清剿天津山東白蓮教匪的折子,還是內閣轉呈給皇帝和東宮那邊的,沒想到,事情才不到兩月,天津那邊就傳來了錦衣衛的稟報,天津衛白蓮教匪滋事擾亂地方的事情,已經被錦衣衛已經當地衛所,一舉蕩平。

  “近三千人入罪,當街斬首百人,這錦衣衛是放了一個魔頭到了天津去了麽,天津一共才多少人?”

  內閣內,幾位閣老各自在批審著自己麵前的折子,大學士李賢拿起手上的折子,微微搖搖頭“這錦衣衛此番,又不知道濫殺了多少無辜,若是真是數千白蓮教匪聚集,隻怕京師都不穩了,哎,這錦衣衛的人,一茬不如一茬了!”

  “要不,令兵部派員查證一下!”在一邊的商輅,微笑著點頭站起身來“錦衣衛的確最近有些不大像話了!”

  “元玉兄,你看一下!”

  李賢將折子拿去來,走到自己案牘前麵的徐有貞處,將折子遞給了他,作為內閣首輔,徐有貞也並非是在內閣可以一言而絕的,大多數的時候,事情如何處置的結果,是閣臣們商議而出的,隻不過,若是沒有巨大的分歧的事情,他的意見往往占的比重比較大而已。

  “嗬嗬,有點意思!”

  折子在徐有貞手裏很快的看完了,他微笑著點了點頭“弘載兄的意思,是要派人查實一下麽?”

  商輅是字是弘載,徐有貞的意思,顯然是傾向商輅的意見了,盡管,這折子報上來人,他可是知道根本就是和商輅是一個鼻孔出氣的。

  “此事元玉兄決斷即可,我就是有感而言!”商輅微微笑了笑,卻是不搭理徐有貞的話頭。

  “錦衣衛指揮僉事許白啊,這個名字有些耳熟!”徐有貞低頭看了看折子。

  “元玉兄當然應該耳熟,如今錦衣衛裏,指揮使袁彬有名無實,北鎮撫司被同知逯杲把持,南鎮撫司被指揮僉事許白把持,聽說市井間還為這兩人取了個綽號,叫錦衣雙虎,在兩人風頭可是正旺的狠呢!”

  李賢看了一眼徐有貞,臉上帶著笑容,卻是不知道他心裏想的,是不是和嘴裏說的一樣。

  “哦,想起來了!”徐有貞一拍自己的額頭,“我說這個名字怎麽這麽眼熟呢,這人曾在石亨謀逆一案中,和石亨黨羽大打出手,當日陛下調動京師兵馬禁衛京師,可不就是此人引起來的,這人還真是一個惹禍的根苗,他走到哪裏,事情就跟到哪裏!”

  他打開折子,在折子上提筆寫了幾個字“那就依照弘載兄的意思,令兵部派員下去查實一下,總不成讓錦衣衛辦成一樁驚動天下的大冤案,最近多事之秋,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吧!”

  “元玉兄這是老成持國之言!”李賢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也是頗有感觸。

  在文華殿門口伺候著的小宦官,聽到殿內諸位大人的召喚走了進來,將幾位閣老已經批閱審視完的折子收起來,放在他們帶來的竹筐裏,然後離開文華殿,一溜煙的朝著內書房跑了去。

  在內書房裏,一群秉筆宦官已經等候多時,小宦官將竹筐裏的折子拿出來,給每人的案頭分發了一些,這些宦官們一個個立刻伏案秉筆飛書起來。

  在這裏,這些折子會被他們譽抄一份,原本會直接送到皇帝那裏,由皇帝或者是司禮監做出最終的批示,而副本則是直接送到宮外的太子東宮,任由太子審閱批示。

  很快,這些折子的副本就被譽抄完畢,幾個小宦官收走了所有的原本和副本,走出內書房,立刻分道揚鑣,一個朝著宮內而去,一個朝著宮外而起。

  半個時辰之後,這些折子出現在裏東宮太子朱見深的案前,而這樣的副本折子,一天至少要送到東宮兩趟,有的時候事情多一點,甚至三趟四趟都不奇怪。

  而大部分的這些折子,進了東宮就宛若泥牛入海,再也沒有什麽音訊,隻是有一少部分,太子會做出批示,重新回到內閣,而這個時候,隻要太子的批示和宮內的批紅或者是聖裁沒有太大的衝突,內閣的這些閣老們,當然知道會怎麽辦?

  但是若是有了衝突,則是內閣必定有人會就此事,為太子做出解釋,而太子也會一次就這樣的事情,得到一些寶貴的治國經驗。

  為太子做出解釋或者分析為什麽內閣不按太子這麽做的原因的,在內閣裏,絕大多數的時候,是商輅出麵的,而商輅身上還有個太子侍讀的頭銜一直沒有去掉,有他解說起來自然是合情合理,內閣裏的諸位也不會有什麽意見了。

  時間過的很快,很快,申時一到,商輅就站了起來,和內閣諸位告辭,他今日的值守已經完成。

  他匆匆的出宮,朝著東宮而去,他可是知道天津事宜,是太子親自派許白去辦的,而此時經辦過程,想必許白也不會也不敢隱瞞太子,此刻內閣批示,要兵部派員查實這天津的教匪一案,雖然是穩重之舉,但是,以太子的心性,他卻是有幾分擔心,太子會感到惱怒。—貳

  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讓太子感覺到,內閣的權柄已經到了可以監察太子的地步,如今宮裏的情況如何,瞞得過別人,瞞不過內閣諸人和他這個太子的心腹,這件事情,往小了點說,是內閣對太子的不信任,往大了點說的話,那是內閣對皇權的一次毫不掩飾的挑釁。

  他希望太子沒敏感到這一個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