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未雨綢繆
作者:排骨      更新:2020-12-16 08:43      字數:2210
  在劉閃所了解的曆史上,史學家及很多三國愛好者對薑維貶多褒少,主要是因為他連年征戰,耗損了蜀漢的國力,卻未傷及曹魏的根本。

  薑維最後一次北伐時,蜀中文武官員幾乎都在反對,就連廖化也多次勸薑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閑之輩,建議勿強行難為之事”。

  後世的人們總結了薑維11次對魏國用兵的結果:其中大勝2次,小勝3次,相距不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總體來說,薑維是勝多敗少。

  從“宏觀”上來說,薑維北伐確實造成了蜀漢“兵困民疲”,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樣道理,魏國也有損耗,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漢來得大,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

  正是薑維的主動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維係了不斷衰退的蜀漢政權。在這幾十年裏,蜀漢土狹民寡,而曹魏擁有九州之地,後者被迫采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隻要一有空閑,劉閃就會仔細回想自己讀過的史書,希望找到薑維北伐曹魏“寸功未立”的原因,希望在今後決定性的北伐中盡量避免相同的失誤。

  眾所周知,蜀國後期將才匱乏是個重要的原因。特別是最後幾次北伐時,麵對強大的魏軍,薑維一人要擔負起統帥、大將、參謀的全部職責,可見薑維當時處境的艱難。盡管如此,他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

  在劉閃看來,薑維的軍事才能應該不會低於鄧艾,正是由於兩國兵力和國力的巨大懸殊,以及後勤供給上的困難,這才使得薑維的幾次勝利都難以進一步擴大戰果,隻能無奈班師回朝。

  另一方麵,朝中官員的打壓也是原因之一。據史書記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兵不過萬人。”就是說早期的時候薑維手下的士兵還不到一萬人,北伐隻能是小打小鬧,對於魏國根本就沒有什麽威脅。

  在曆史上,公元253年之前薑維一直擔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直到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後薑維才升任大將軍,即便如此,他能動用的兵馬也不到5萬人!

  看來,要一統華夏,實現自己“大漢萬年”的宏願,必須要對薑維絕對的信任,也要做他堅強的後盾!

  天已微明,門外傳來有節奏的敲擊聲,劉閃替熟睡的李昭儀蓋好被子後輕輕起身。

  “陛下,已經查到些蛛絲馬跡,現要可以確定黃晧很多朝臣及他們的門人常有往來,特別是陳祇!”向寵低聲說道。

  “陳祇?他是何人?現居何職?”

  “陛下,陳祇,字奉中,乃是前大司徒許靖兄長的外孫,其相貌威武,善長多種技藝,深受費禕的賞識,現任是費禕府中的家臣。”

  劉閃聽完向寵的調結果有些震驚,現在還不能確定是否與費禕有關,覺得應該查實後再做處理,暫時並未表態。

  “陛下,除了陳祇之外,他跟閻宇、張表也有往來,經常暗中送錢送物,也有人看見他經常出入景福殿。”

  “景福殿?難怪劉理知道得那麽清楚!”劉閃冷冷地說道:“不要驚動任何人,繼續查!另外,再讓人盯著劉永和劉理,一有消息馬上來報!”

  “喏!”向寵領命而去。

  經過前幾天的叛亂後,劉閃總覺得有人在背後盯著自己。劉閃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黃晧,但是打心眼裏不希望是黃晧,因為他確實討人喜歡。

  從向寵初步調查的結果來看,平常唯唯諾諾的黃晧,在暗地裏確實有結交黨羽的跡象。劉閃相信,如果不是自己先知先覺,黃晧最終肯定會像史書記載的那樣:欺上瞞下,操弄威權直至禍亂朝綱。

  劉閃並不噬殺,但為了自己“大漢萬年”的宏願,別說一個宦官黃晧,劉閃不介意殺掉任何人!

  冬季的成都異常陰冷,劉閃裹緊寬大的漢袍後回到殿內,今日他不想上朝。在劉閃看來,隻要不是魏延、薑維或孟光有事啟奏,幾日不朝又有何妨?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對吳、魏兩國的“新城之戰”不會陌生,因為這是三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戰役,也是最不對稱的戰役:吳國諸葛恪的20萬大軍攻城三月,仍沒拿下3千人駐守的新城。

  三國時期,合肥屬曹魏揚州淮南郡,由於曹魏和孫吳在江淮流域連年交戰,公元233年,魏將滿寵分析戰場形勢後,魏國朝堂經過幾番論戰,曹睿終於同意建立新城,並於當年合肥新城就建成。

  從此之後,合肥舊城中隻有少量的軍事人員和設施,合肥新城作為主要的軍事據點存在,從234年第一次新城之戰開始,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裏,合肥新城就成了吳、魏兩國爭奪的重要據點。

  不論是古代的冷兵器做戰還是一千多年後的高科技戰爭,無不遵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未動,情報先行”的理念。

  薑維和陸遜在相距不遠的秭歸、信陵對峙已有月餘,其間雙方都沒有較大的兵馬調動,薑維仍然保持著秭歸3萬、巴東2萬的兵力,與陸遜的8萬大軍差距並不大。

  經過多日的偵查,探馬已經確定吳國正在夷水大興土木。吳國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效仿魏國的“合肥新城”,在夷水建一座軍事要塞,阻斷薑維繞道恩施、長陽進取宜都的通道,確保陸遜部隊後方的安全。

  薑維與幾名將軍偽裝成狩獵的百姓,登上偃山遠遠地看到,這座要塞已經初具雛形,其規模暫時比不上合肥新城,因為它隻能根據狹長的地形,形成一個易守難攻的天然關隘。

  由於蜀軍並不擅長水戰,湍急的夷水也不適合行船,自然不能繞過這座關隘,隻能以步兵強攻,如果這座關隘全部建成,恐怕蜀兵付出百倍於守軍的巨大傷亡也無法順利將其攻下。

  廖化和鄧芝建議立刻出兵,趁它還未建成時將其摧毀,薑維綜合考慮後,也覺得應該出兵。不過薑維的目的並非將其摧毀,而是促使吳國勞民傷財,並且日夜不停地趕工期,希望它盡快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