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回 右路集團(一)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818
  第一百五十八回右路集團(一)

  峰回路轉,商務談判順利結束,大明元正式在孟買流通,皆大歡喜,特別是那些堅持不使用大明元的大臣感觸最深,大明元流通後,隨著交易的簡化,市麵繁榮多了,市民的生活好了,國庫充盈了(都是大明元),工資也漲了,現在回想起來,都不明白當初為什麽要堅持。

  短時間肯定沒有問題,而且孟買還是受益的一方,長期嘛,嘿嘿,後世的鷹醬就擺在那裏,可惜隻有王景弘與馬和知道。

  隨著明帝國銀行的開業,孟買大量的物資不斷的運到寶船上,這次商人賺大了,全部采用海運,裝滿一艘出發一艘,物流費用比之陸路省得太多,夢裏都能笑醒,來回一趟大概是二十天,周而複始,從明帝國大陸到蘭芳省,從蘭芳省到牙芳省,從牙芳省到錫蘭島,從錫蘭島到龍芳省,從龍芳省到孟買,已經形成了一條海上運輸鏈,不斷的有新成立的物流公司加入,南來北往,蔚為壯觀,各個省都有了自己的生產基地,產品實現了互補,戶部基本上隻控製糧食的交易,其他商品全部由市場調節。

  孟買,一切塵埃落定,左路集團擇日返航,這次回去,隊伍小了很多,那些物流公司的運輸船不再同步,他們轉入到自己的運輸節奏上。

  在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前提下,競爭開始劇烈,不斷有公司倒閉,或者被吞並,但新成立的公司越來越多,明帝國開始出現商品積壓的問題,急需打開更大更多的市場,這個時候,內閣要求聯合艦隊盡快結束第一次遠征,需要王景弘參與到新的國家戰略製定。

  王景弘接到內閣要求時,同時接到了右路集團的報告,心想,是時候回家了,張欣,你還好嗎?!

  右路集團出發後,一路乘風破浪直奔加爾各答,經過十多天的航行,到了恒河支流的出海口霍爾迪亞,從霍爾迪亞到加爾各答隻能通過恒河支流才能到達,由於對這段河流沒有詳細的情報,使團團長決定派出三艘快船,搭載一個合成營前往偵察,等了解清楚當地的情況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這一決定從結果看非常明智。

  三艘快船搭載一個合成營日夜兼程,一路上難見人類蹤影,相當的原始,不日到達加爾各答,發現這裏隻有三個小漁村,總人口不足五百人,與想象中的情形有天淵之別,而且周圍都是沼澤地,根本不適合建立前進基地,除了恒河支流可以通向內陸外,陸上無路可通,看到這種情景,三艘快船一刻都不願意停留,在村民的驚訝目光中,一個掉頭,全速向來路返回。

  這是王景弘記憶裏出錯,在他的印象裏,加爾各答是一個人口密集,繁華的大城市,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恒河三角洲地區,胡格

  利河(恒河一條支流)的東岸。該市有四百六十萬人口,整個大都市區的人口達到了一千四百多萬,名列印度第三大大都會區(僅次於孟買和德裏)和印度第四大城市。加爾各答還是一個擁有獨特的社會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從印度獨立運動到左翼和工會運動的革命曆史著稱,以印度共產黨為主的左翼陣線通過民主選舉,已經在加爾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30年。

  在殖民地時期,從1772年直到1911年的一百四十年間,加爾各答一直是英屬印度的首都。在這期間,該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當時遺留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但在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由於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該市經曆了長期的經濟停滯。

  直到2000年起,經濟複蘇取代了病態的衰落,該市開始重新迸發出增長的活力。如同其他大城市一樣,加爾各答仍在與貧困、汙染和交通擁堵等城市化問題作鬥爭。

  而在這時代,加爾各答還是一片沼澤地,要幾百年後才慢慢成形,記憶有的時候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王景弘這次的記憶就是如此。

  這是一個新情況,是事前未能預見的情況,右路集團一下子失去了目標,眾人一時茫然失措,不知下一步往那個方向前進,為此,使團團長召開了一次高等級會議,寄希望群策群力,重新找到一個目標。

  會上各抒己見,有的提出沿著恒河支流向內陸挺進,有的提出返航,等收集到相關情報後再行動,有的認為應該沿著海岸繼續前進,就算找不到人口密集區,也可以收集沿岸信息,各說各的理由,由於情報的缺失而無法達成共識。

  首先被否決的是返航提議,大部分人認為,時間才過去10多天就返航,不但沒有達到目的,而且缺乏進取心。

  沿著恒河支流前進接著被否決,多數人認為龐大的艦隊進入內河,在沒有情報支持的情況下,危險因素太高,根本沒有時間進行慢慢的勘探。

  最後決定沿著海岸前進,一路收集相關的信息,找不到人口密集區,也可以為以後的戰略決策提供情報支持。

  第二天,聯合艦隊繼續沿著海岸前進,一路上收集地理,水文等資料,沿途基本上不見人煙,也難見一艘船隻,直到進入孟加拉灣,才陸陸續續看到一些小艇小船,見此使團眾人興奮不己,有小船小艇就表示附近有人口密集區,因為這些都是運輸船,不是打漁船,經過溝通,得知在前麵不遠有一個港口城市,人口最多,是物資集散地,名字叫做吉大港,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目前的執政者是阿拉伯人。

  情報歸總起來也就是這麽多,其他的一無所知,這時候也顧

  慮不了那麽多,直接到吉大港看情況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吉大港(Chittagong),形成於小漁村,是後世孟加拉國東南部吉大港專區首府,全國最大海港和第二大城市。人口約350萬。

  吉大港位於孟加拉灣東北岸,戈爾諾普利河下遊右岸的希達貢達丘陵脊上,距河口16公裏。天然良港,有28個碼頭,泊位吃水深6.4-8.5米。海輪可沿卡納富利河入港,航道寬198-274米。

  工商業發達。有棉紡、麻紡、茶葉加工、煉油、鋼鐵、造紙、人造纖維、玻璃、肥料等廠和水電站。1966年設立吉大港大學。1981年開辟出口加工區。鐵路、公路通庫米拉、邁門辛、錫爾赫特等市。

  阿拉幹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葡萄牙人先後到此貿易。1666年被莫臥兒帝國侵占。1947年印、巴分治後發展迅速,成為孟加拉國主要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主要工業有煉油、造船、鋼鐵、鞣革、紡織、玻璃及食品加工等,沿河港區有17個碼頭和泊位,海輪沿戈爾諾普利河進出,大型船舶在港外裝卸貨物,年吞吐量達400萬噸。全國的黃麻和大部分茶葉經此出口。

  吉大港的居民來自許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當地的孟加拉人和藏緬語族人深深受阿拉伯人、阿富汗人和莫臥兒商人和移民的影響。這些人在吉大港附近已經定居數百年了。許多藏緬語族的部落受到孟加拉人的影響,也居住在這裏。葡萄牙殖民者的後裔也依然生活在吉大港,他們住在老葡萄牙區。這裏也是印度佛教最後的據點。

  而這時代的吉大港,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城邦王國,人口40萬,結構複雜,差不多都是一個部落一個部落遷居而來,信仰同樣千奇百怪,執政者為阿拉伯人,吉大港民風彪悍,部落間衝突不斷。

  右路集團此次歪打正著,吉大港的戰略地位比之加爾各答更高,起碼在這時代是這樣,聯合艦隊的到來,陰差陽錯之下,吉大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令所有人始料不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