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大帝之路從羊雜湯開始
作者:開荒      更新:2022-02-02 20:15      字數:4167
  寒冬臘月,遼東一帶已經遍地銀裝素裹。

  在本溪城東的七裏屯,王三貴一大早就借助一架人力拉拽的雪橇,將一根長達十丈的赤鬆樹拖回到了七裏屯。

  此時的王三貴已大汗淋漓,可接下來他又與附近迎過來的幾個青壯漢子一起將這赤鬆卸了下來。他們合力將之劈成了一塊塊粗達一指的木板,放在了一間造型奇異的石屋外麵烘烤。

  這‘石屋’的造型很怪異,像是一個間半圓形的灶台,裏麵燃燒著熊熊大火,外麵則熱焰逼人。

  在處置完這根赤鬆樹之後,王三貴才閑了下來。

  此時恰值正午,他從工頭那裏記了賬,然後擦著汗水,滿麵紅光的往建於七裏屯中央的大木屋走去。

  那邊是七裏屯的食堂,在他們這些移民的田地有產出之前,都會在這個大食堂裏麵就食。

  王三貴也是移民當中的一員,他原本是山東人,家在青州府益都城左近,是家中的第三子,所以叫王三貴。

  就在今年十月的時候,王三貴家中的十畝粟田也因幹旱之故收成暴跌,收獲的粟米隻有往年的七成。

  這令整個王家七口人都憂心忡忡,他們家中統共才十五畝田,其中十畝粟米,五畝高粱。以現在的收成,在交了朝廷的稅賦之後,最多還能餘下二十石左右。

  這點糧食,是無論如何沒法讓他們一家撐到明年了。

  往年家中的幾個青壯,還會去城中打零工賺錢補貼家裏。可今年不知怎的,雇用短工的人極少,工錢也被壓得極低。

  更雪上加霜的是,家中的老二王二貴已經與村尾的馬家定親,約好了明年初春娶人過門。可照這情況下去,他們連彩禮錢都湊不出來。

  恰好當時朝廷在地方募人前往屯墾,王三貴一咬牙,就跟著那位在益都城附近募人的衛所百戶來了遼東,然後被分配到了七裏屯。

  最初他的心情是很忐忑的,大晉募民填邊已不止一次了,可哪一次能有好結果?

  最終這些移民累死,凍死,餓死不知凡幾,讓百姓都畏之如虎。

  何況人都眷戀鄉土,如果不是不得已,誰會千裏迢迢,背井離鄉的去陌生環境討生活?

  可結果到七裏屯之後,王三貴才發現這邊的情況遠比他想象的好。

  朝廷竟在沿途中給他發了兩套棉衣,兩對皮靴用於禦寒。。

  到了七裏屯之後,這邊也提前做好了大木屋給他們住。雖然王三貴得與二十幾個人擠在一起,每日屋裏的氣味難以言喻,可這些大木屋下麵都有著‘火炕’這種新奇的玩意。每日都燒著火,睡在上麵暖洋洋的。

  明明遼東的冬天比山東更冷,王三貴反倒感覺本溪城這邊更暖和。

  除此之外,朝廷給他分發了五十畝田,還有各種農具。

  當然這些東西與那些棉衣一樣都要錢,王三貴需要在這邊勞動數年,直到把賬還清了,這些東西才能真正屬於他。

  王三貴來的時間其實有些晚了,朝廷在九月時就開始遷民填遼。

  那些來得早的人,還能在朝廷分配的五十畝地裏麵種植一季冬小麥。

  東北氣候寒酷,一到冬天,土地大多都會被凍住。不過本溪城附近的氣溫還好,還是可以種植冬小麥的。

  王三貴私下裏也在後悔,怎就沒早下決心?否則明年他就可以收獲一季小麥。

  那雖然都是生田,可在燒荒之後,其實土地非常肥沃,收成是很高的。

  最終王三貴隻能在當地屯田千戶的指示下,將一種黃褐色的塊莖埋在土裏麵,然後在土層上麵,再覆蓋上一層厚厚的稻草用於保暖。

  據說那種塊莖叫‘土豆’,或是‘汾陽薯’,王三貴以前從沒見過,也不知它們最終的收成。

  王三貴甚至沒費心思去理會,他現在除了每隔一日,在那些土豆田裏麵燒幾個火堆之外,都沒怎麽去管。

  隻因在臘月之後,七裏屯的所有青壯就被屯田千戶指使,在附近大肆伐木。

  在東北,最適合伐木的天氣就是冬季。一來天冷幹燥,木質易於砍伐;二來雪地也容易運輸,隻需製作個簡易的雪橇,或者直接澆水,製做一個冰溝就可以。

  這些木材一部分被他們用於製作房屋,一部分用於打造七裏屯的寨牆,還有很大一部分被出售給木材商人。

  而七裏屯的幾位大人,包括屯田千戶,屯田僉書,屯田斷事官等等竟非常公道,讓他們幹活之後還有工錢。

  王三貴每天幹活都有工錢,一天下來能夠賺一百多文。

  這些錢雖然沒法到手,必須拿去抵扣欠款與飯錢,可王三貴依然幹勁十足,他感覺這日子很有奔頭。

  據說這次主持遼東屯田的,正是當朝輔政大臣,五軍大都督,生擒蒙兀大汗脫脫不花的汾陽郡王。

  王三貴現在與同屋的兄弟一樣,每天夜間都會往北京城方向跪拜磕頭。

  他以前是信仰羅教的,他那邊的人要麽信白蓮,要麽信彌勒,要麽就是羅教。

  可自從到東北之後,王三貴就隻求汾陽郡王能夠長命千歲,能夠照看他們這些小民。

  他想這樣的人物,一定是天上的星宿,或者是哪位帝君臨凡,來救苦救難的。

  彌勒教的彌勒也不知什麽時候才會下凡救世,可他們七裏屯的人,卻全都指著汾陽郡王過活。

  如果不是他們沒有單獨的房屋,早就在家中給汾陽郡王豎立長生牌位了。

  王三貴踏入木屋之後,就遵照著往日的習慣,拿著自己的木碗來到了門口大鍋前。

  七裏屯的夥食不是太好,一般都是一碗小米粥,加上四個重二兩的大饅頭。雖然都是千篇一律的滋味,可量大管飽。

  可此時的王三貴,卻驀然鼻尖一動,眼現訝異之色。

  “有葷腥?”

  他詫異的看向了一旁的鐵鍋,裏麵紅湯翻滾,散發著濃烈的肉香。

  這鐵鍋之後,則是一位穿著青色袍服的黃臉道人,還有一名十六七歲的女道童。

  那女道童紮著童子髻,臉尖尖的,長得不算漂亮,卻皮膚白淨,氣質和善,討人喜歡。

  不過王三貴更關注的還是肉湯,他咽了一口唾沫,然後問給他盛小米粥的掌廚。

  “那不是肉,是從北邊女直人那邊買來的牛羊下水。”掌廚斜目往那邊看了一眼:“挺好吃的,我剛才喝了一碗他們的下水湯,居然不腥,你可以去試試。

  不過那邊的兩人,是附近玄黃大帝廟來的法師與道童,你要受他們的布施,就得答應敬奉他們的玄黃大帝。嘖,可惜隻有一碗,他們不讓多喝。據說以後還會來布施,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下水’就是指各種動物的內髒,晉人一般不吃這種東西。

  隻因牛馬豬羊的內髒腥臭,氣味讓人聞之欲吐,哪裏還能吃得下去?

  可說來奇怪,這兩人帶來的牛羊下水,不但不腥,居然還飄香數丈,引得人垂涎欲滴。

  王三貴早就注意到餐廳裏的幾人,正在就著那些下水湯狂吃海喝,那神態就仿佛碗裏的東西是絕世美味。

  他毫不猶豫的又拿了一個木碗走了過去:“二位道長,也請給我盛一碗。你們是玄黃大帝廟的對吧?小民王三貴,今日往後一定虔誠信奉帝尊。”

  那黃臉道人聽了之後,卻啞然失笑的糾正:“是‘太上彌羅至真玄黃大帝’,我們敬奉的這位帝君,乃是當今之天帝,是三界之正神。

  王小兄弟看我這手印,隻需遵照這姿勢口誦三聲‘太上彌羅至真玄黃大帝垂慈護佑’就可,記得要誠心。最好每日清晨,也誦其聖名。還有,十日後小兄弟有暇,可至我們廟裏麵,聽我們的廟祝布道,宣講我家玄黃大帝的《玄黃感應真經》。”

  王三貴心中不以為然,麵上卻一臉虔誠的口誦了三聲‘玄黃大帝垂慈護佑’。

  他心想咱先拿了好處,吃了這下水湯再說。

  這什麽玄黃大帝誰知是什麽鬼?我王三貴,就隻信汾陽郡王!

  可接下來,當那黃臉道人往他碗裏盛湯的時候,旁邊的女道童卻笑眯眯的對他說道:“王小哥一定要來哦!聽我們廟祝講道,是能夠驅邪的。還有,我們布道之後還有一次布施,也準備了許多今日這樣的吃食。”

  她語聲清脆婉轉,似乎能敲擊到心內深處。

  這讓王三貴臉上不自禁的就燥紅起來,心中一陣發恙。

  不過他知道廟裏的這些女冠,幾乎都有修為在身,不是他這樣的窮小子能夠肖想的。

  王三貴更在意的,還是那‘布施’與‘吃食’。

  此時女道童,又將一枚折疊好的黃色符紙,遞到了王三貴的身前:“這是我們請帝君之力開光過的辟邪符,你可以帶在身邊,王小哥隻需日常能虔誠信奉我家帝君,如果在野外遭遇邪祟妖魔之類,那麽此符定可使你轉危為安。王小哥,小道絕無妄言。”

  王三貴當即心神微動,眼神凝重的看著那黃符。

  他到遼東之後,他最擔心的就是妖魔鬼怪。七裏屯的移民,已經有六人在野外遇到吃人的妖物了,其中隻有兩人幸免於難。

  王三貴心想這張符紙,難道真的有如此偉力?

  若是如此,那麽自己信一信也未嚐不可。

  ※※※※

  王三貴正在為是否信奉‘玄黃大帝’搖擺不定的時候,在大晉的朝堂當中,李軒卻以一紙奏章震撼朝堂。

  “將天下間的衛所屯田,分發給當地軍戶耕種,視同永業?”

  在太和門金鑾殿內,輔政大臣汪文正怒瞪著李軒:“這豈非是將朝廷萬萬畝田地分給私人所有?老夫絕不同意!”

  可在場幾位輔政大臣,卻都是神色微凝若有所思。

  如果此時有言官在場,多半會彈劾李軒以朝廷的田畝財貨,收買衛所軍心。

  不過今日隻是小議,隻有幾位輔政大臣在場。

  而李軒任職以來配合陳詢調理陰陽,與朝臣和衷共濟,止攻訐之風。

  所以在場的幾位輔政大臣,首先是從治政方麵考慮問題。

  將屯田分發給當地軍戶,視同永業,就是等於將這土地永久交給了這些軍戶。

  那麽好處是什麽呢?

  軍戶耕種的積極性肯定更高,也會用心去打理莊稼。

  這肯定能增加糧產量,增加朝廷的歲入。

  以往這些衛所軍戶,都是從朝廷領固定的錢糧,然後被當成狗一樣差遣,他們能有多大的力氣用在田畝上?

  所以衛所軍的田地,產量都是最低的。

  尤其今年朝廷歉收,許多衛所田的粟米收成不到二石,這就使得大晉的三百萬衛所軍,成為朝廷的負擔。

  除此之外,這也可有效避免衛所軍官與當地的士族豪強侵占衛所田地,可以說是衛所軍製的弊端盡數革除。

  這些好處,他們都能夠想象。

  可幾位輔政大臣也預感到,此事有著極大的阻力。

  一旦李軒的這一奏章在朝中傳開,必將掀起軒然大波。

  將朝廷萬萬畝良田瓜分給私人,那些言官豈能坐視?尤其推行這件事的,還是當朝五軍大都督,軍中第一人。

  首輔陳詢就是意動之餘,麵上又顯出了幾分難色:“汾陽郡王此法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的,可這卻有違皇祖明訊。”

  “怎麽會有違祖訓。”李軒就笑眯眯的解釋:“田地還是朝廷的,隻是承包給軍戶耕種,朝廷與軍戶五五分成,就仿佛民間的佃戶一般。

  且本王奏章裏麵不是說了?如果連續三年之內,都達不到當地平均的糧產量,朝廷有權將這些田地收回,還可按律懲戒。本王將此法,命名為‘承包責任法’。”

  他隨後背負著手,目視著朝中的所有輔政大臣:“諸公,衛所軍的利弊,諸公該比我更清楚才是。如今衛所軍雖經我與少傅整頓,卻是治標不治本,遲早還是會敗壞的。

  且如今天下間寒潮大起,未來十數年內必定天災頻發,而以衛所軍的糧產量,根本不足以自給自足。光是今年,就會虧空二百萬兩。所以這‘承包責任法’,本王是必定要推行於天下的!有什麽問題,本王一肩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