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 理學護法
作者:開荒      更新:2021-03-05 21:21      字數:3964
  李軒在那位國子監助教帶領下,來到明經堂的時候,發現者諾大的堂內,竟然匯聚著數千監生學子。他們不但將整個殿堂塞得滿滿當當,甚至連門外的台階下都擠滿了人,無不都是肅容端坐,凝神傾聽。

  堂中則有兩位中年儒者,正與兩位國子監司業在激烈爭論,而位於上首處的權頂天,則是一臉的頭疼之色。

  在這裏等候的國子監丞見狀,不禁大喜過望,當即給李軒強開出一條路。引導他往裏麵走。

  而當李軒走入門內的時候,旁邊的眾多監生,都不禁神色疑惑的對他側目以視。他們想即便南直隸那些小有名氣的名儒,都難有這待遇。

  上方的權頂天,在望見李軒到來之後,卻是神色一鬆。

  李軒沒有依國子監丞之言走過去,他在龍睿與王靜二人邊上坐了下來。

  “這是怎麽回事?”李軒一邊聽那幾位儒者議論,一邊詢問究竟。

  龍睿本是聽得入神,聽到李軒的話音之後,他才發現李軒的到來。

  龍睿很奇怪李軒為何會出現在這裏?就他的了解,李軒可不像是對儒門辯經感興趣的人。且這個時候,外麵可是人山人海,閉塞不通。

  龍睿不禁奇怪的看李軒“謙之,你是怎麽進來的?”

  “當然是被人請進來的,監丞帶的路。”李軒開始傾聽著堂上幾個大儒辯論,隨口應付著“你還沒答我,這是怎麽回事?”

  而旁邊的龍睿與王靜,則麵麵相覷了一眼,各自都眼現疑惑之意。

  監丞帶的路?怎麽可能?

  國子監丞雖隻是從六品下,卻掌判監事。在祭酒與司業不理庶務的情況下,這位就是國子監事實上的主官。

  這位會給李軒帶路?

  此時在他們對麵。那位‘江左表率’甄煥鬥也發現李軒的身影。他的眼中,頓時現出熾熱之意,可隨後這位的臉上,同樣是迷惑不已。

  “真不知監丞大人,為何會親自將他引入明經堂?”甄煥鬥的師弟奚漢卿,也很奇怪的問“為何要帶一個武夫進來?”

  甄煥鬥頓時就眉頭大皺,心想這位仁兄有那樣高深的學問,有那樣精純的浩氣,怎能以武夫視之?

  “確是讓人費解。”褚文也很不解“我看監丞大人對他,竟是畢恭畢敬。可要說他們二人的官位,也是相當,都是六品。”

  就在這三人惑然不解的時候,龍睿正為李軒解釋“是學術爭端,之前的書試中,有考過一個明法題,一寡婦想改嫁,遇家人阻撓,她便向官府呈書,說“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當嫁?”,題目問我等該當怎麽判?”

  李軒愣了愣,然後就問“你們是怎麽寫判詞的?”

  “當然是嫁。”王靜神色淡然“十三歲的年紀,就讓人活守寡,是什麽道理?又有如狼似虎的翁父與小叔,如不改嫁,隻怕日後更有不忍聞之事發生。”

  “我的判詞也是這麽寫的。”

  龍睿點了點頭“也被祭酒他們判了高分,可這幾位南京城的大儒卻看不下去。說虞子與虞子之師‘伊川先生’陳頤都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揪著這一點,與老師他們打擂台。”

  李軒心想我艸,心想才十三歲的年紀就逼人當寡婦,這群士大夫也未免太變態了。

  可他知道,這才是這個時代的常態,江含韻與薛雲柔這些女孩能夠憑家世,憑強橫的術武修為掌握自身的命運。可世間絕大多數女子,都隻能仰賴她們的丈夫與父兄。

  “還有後麵的時文,這次的題目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王靜繼續道“虞子曾說,義利之說,乃我儒者第一義。可堂中的德雅居士方明,還有敬園先生孔修,卻不認同國子監的評判結果,說我二人之所以能在書試中名列前茅,是因我們老師私相授受。又說我們通篇都是歪理學說,就該當場黜落,以儆效尤。而非是將我們的文章列入前三,蠱惑人心。

  他二人一個是致仕的前吏部侍郎,一個是前翰林侍講,是南直隸卓有聲望的大儒,故而便是我老師,也不能不慎重以對。”

  龍睿則是冷笑不已“這兩位說虞子的教誨,是‘存天理,滅人欲’,認為義與利是對立的,理與欲也是對立,認為利與欲為萬惡之源。

  可我二人則推崇董夫子的言論‘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我等儒人求名求望,說到底這不也是利的一種?我二人又認為天理不能離欲而獨立,凡事為皆有欲,認為這才是虞子的真意。”

  李軒已經大致聽明白了,堂中的五位大儒分為兩派,

  其中的方明與孔修為一派,認為王靜與龍睿的判詞,會敗壞社會風氣,又認為君子該是恥於言利的。

  而兩位國子監司業,則在針對二人的論點辯駁。

  此時堂上的童司業,恰好說道“昔日伊川先生有一侄女新寡,其父助其再嫁,還是伊川先生親自為他堂兄寫得行狀,並曾大肆宣揚此事,稱讚他堂兄的做法。

  虞子也讚曰‘取甥女以歸嫁之’,又說‘女子要從一而終不必拘泥’,‘夫死而嫁固為失節,然亦有不得已者,聖人不能禁也’。可見‘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一句,實為斷章取義之言。”

  “狡辯!”那名叫方明的大儒冷笑“這可是虞子記錄在《近思錄》,《程氏遺書》中的言辭。你二人好大的膽子,竟敢歪曲虞子與伊川先生的經義?”

  另一位林姓司業則微微蹙眉“你需聯係前後文。伊川先生說的實為我等士大夫的氣節操守,與女子何幹?”

  “爾等依舊是胡攪蠻纏,”

  另一位大儒孔修麵目森冷的說著“虞子昔日為說服陳師中,勿要將其妹再嫁,在信中親筆寫道‘昔伊川先生嚐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

  童性司業當即冷笑著回應“此為虞子的私欲,非為天理。陳師中之妹陳氏的亡夫鄭自明,乃虞子的至交好友。他這封信的本意,是擔心至交的一家老小孤苦無依,故而不願陳氏改嫁。怎麽?伊川先生的外甥女改嫁就是美德?陳師中的妹妹改嫁就是失節?沒有這樣的道理。

  我等敬慕虞子的學問,承載其學,是為將虞子的學問發揚光大,並完善其學。難道連其人品中的學說不足之處,也一並承襲不成?”

  李軒心想這位說的極有道理,虞子的這種做法,簡直就是雙標狗。

  他正聽得過癮,就聽權頂天道“此事勿需爭論了,虞子自己就此事也有過說法。認為氣節操守上寡婦不應再嫁,但人情上不能這麽辦。”

  他此時驀地將袍袖一甩,止住了幾人的言語“虞子的學問,多有前後矛盾處,我等這麽辨是辨不清的,此事還得請權威論斷。”

  之後他竟看向了李軒“都尉大人,請問虞子與伊川先生之真意,究竟為何?”

  在場的眾人,頓時‘嘩’的一聲,紛紛往李軒注目過來。都在疑惑這位司業大人,為何要問此人?一個六道司的伏魔都尉?

  李軒揚了揚眉,當仁不讓“我且不說虞子的真意,隻問昔日蒙兀入主中華,中原百姓皆披發左衽,我儒門中有多少人遵守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氣節?大趙養士數百年,養出了氣節無瑕幾個文忠烈公?

  十年前的土木堡之變,蒙兀人長驅直入,朝廷上下一片求和請降之聲,這就是士大夫的氣節嗎?既然連汝等士大夫都做不到的德行,又如何讓女子去遵從?”

  他語音落時,那方明與孔修的臉色,都難看無比。

  李軒不知是什麽緣由。龍睿卻暗暗哂笑。

  昔日的土木堡之變,這二人正是主張求和,對蒙兀鐵騎不加抵抗的人物之一。

  當然其初衷未必是沒有骨頭,而是為正統皇帝的安危,可就之後的結果來看,於少保力保北直隸不失的做法才是正確的。

  而就在事後不久,這兩位大儒就被於少保及景泰帝聯手罷黜。

  李軒此時又道“我再問,婦人既然隻能嫁一次,那麽丈夫是否應該隻娶一次?如果婦人死了丈夫之後,不應再嫁;那丈夫死了妻子,也是不是不應該再娶?你們一定會以男方需要承擔養親承家,祭祀之任來反駁我,那麽女方為何就不能為生計,為子嗣再嫁?”

  要按他的本意,就是婦人再嫁,幹卿底事?這些儒家的道學先生,簡直就是李世民,曹操與隔壁老王之流的死敵,必須打倒!

  可這個時代,畢竟是男權封建社會,他的想法其實無法被世俗所容。所以還是得在這個框架下進行辯駁。

  “荒唐!男女豈能平等視之?”那德雅居士方明頓時眉頭大皺“且你是何人?一個六道司的武夫,敢妄言虞子之學?”

  另一位敬園先生孔修,也是嗤笑不已“這可有意思極了,權祭酒你說的權威,便是這位六道司的武夫?”

  李軒冷冷看了這兩人一眼“易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男女如不能平等視之,那何來的乾坤陰陽,兩儀太極?陰陽失衡,則天地失序。且你們儒人都說禮就是理,既然是理,那就當使人心膺服,讓所有人認同的才是道理。”

  以他的‘護道天眼’觀測的結果,這兩人倒也不算是席書那樣的偽儒,可其人在學術方麵,明顯是有偏差的。

  這顯然是要將理學,帶入到溝裏的節奏。如果不加阻止,那麽‘存天理,滅人欲’一句,會越來越禁錮人心。

  此時權頂天則微微一笑,眼中現出了激賞之意“既然都尉大人已有論斷,那麽愚以為,今日這寡婦再嫁之爭,已經可以休了。”

  “這又是什麽說法?”敬園先生孔修更加不滿“一個武夫孺子之言,難道還能讓我二人啞口無言不成?”

  權頂天搖了搖頭,就欲令李軒拿出文山印。可就在這個時候,一聲雷震般的鍾響,響徹了整個國子監。也令此間的眾人,耳內都嗡嗡作響。

  而堂上包括權頂天在內的五位大儒,都麵色大變,眼現出了驚怒之意。

  “是何人膽敢強闖問心樓?”

  “是刀魔!刀魔李遮天!”

  就在童司業喝問之際,有一位儒生神色倉惶的奔走到了殿前“我看到他去了問心樓。”

  這一刻,殿內數千儒生都一陣嘩然,幾乎所有的臉色都是紙一樣的蒼白。

  “李遮天?”

  “又是問心樓,是他?”

  “我國子監,容不得此人這般放肆!”

  “不妙啊,我儒門的天位,如今可沒一位在南直隸。”

  昔日這位黑榜第一,縱橫天下近乎無敵的刀魔曾強闖國子監,損毀問心鈴,重傷數位大儒後揚長而去,被所有江南儒人視為奇恥大辱。

  而如今的這位刀魔,刀法武道更勝昔日,已不知到了什麽樣的境地。

  當世之中,據說隻有於少保等寥寥二三人,才能穩穩壓過此人一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