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被掏空的感覺,爽不?
作者:小嗶快長大      更新:2020-11-18 19:16      字數:2344
  ‘生產資料’這個詞顯然超出了裴旻的理解範圍,好在,李冉換了個更通俗易懂的說法。

  釜底抽薪!

  “長安城在籍的佃農是七萬人,再加上各大地主、大商賈瞞報的人數,大概有十二萬,搞走一半以上,就能癱瘓他們的日常運作。”

  數據來自府衙的戶籍冊子,拿到戶政主事官位置後,李冉可以直接查看每一個大地主和商賈的底牌。

  卡著對方心裏底線上要地,不費吹灰之力,三萬畝良田到手……名義上是租借出來開發土豆和雜交水稻,但李冉並不打算還回去。

  同時每畝地配備一名佃農照料,三萬佃農的名冊同時到賬。

  修官道工程也提上日程,按協議需征召兩萬民夫,大商賈們終於有了一絲感覺,手下人好像不夠使喚了。

  當然,這些佃農屬於投資範疇,收益肉眼可見,忍著唄。

  而修築陵寢需要大量匠人,李冉開出的工錢非常誘人,商賈們哪會放棄這種賺錢機會,硬是又擠出了兩萬佃農冒充匠人應聘,李冉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全盤笑納。

  三管齊下,這些大地主、大商賈們手下的佃農瞬間被掏空了大半,剩下的還都是些老弱病殘。

  套路非常成功,是時候收網了。

  程記商號在長安城坊市街上盤下了兩間店麵,賣起了瓷器。

  大商賈們早就收到了風聲,卻不以為然……長安城大大小小的燒窯幾十座,生產出來的陶瓷器遠銷大唐各個州府,在這裏,瓷器就是白菜價。

  然而看到這兩間店麵門口大排長龍時,商賈們不對勁了。

  什麽情況?莫非程記商鋪賣的瓷器要香一些?

  悄悄打探情報後,居然是真的!

  那瓷器,細膩光澤,又比市麵上的普通瓷器結實一倍,物美價廉。

  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些瓷器上的紋路,簡直巧奪天工,比時下最負盛名的三彩色還更勝一籌。

  產品本身有競爭力就罷了,這程記商號還搞什麽開業大酬賓,每買一個瓷器,附送一兩白糖,這還讓別的店鋪怎麽玩?

  商賈們頓時不幹了,紛紛找李冉要說法。

  “協議上,隻說土豆、神仙稻的經營權交給你們,又沒說其他產品不是?”

  李冉隻一句話就堵住了他們的嘴,論文字遊戲,他不是針對誰。

  事實上,他還在驪山中喂蚊子時便借由物流站點從‘廬陵’運送了一大批物資到‘長安’,這布局之遠,長安城的商賈們拍馬都想不到。

  所以這群人隻能幹瞪眼,憤憤不平的沒趣走人。

  好在隻是陶瓷器一種商品,掀不起什麽風浪來,下次談合作時長個心眼便是。

  然而隨著程記商號店麵中的貨物越來越多時,商賈們又坐不住了。

  依舊是賣陶瓷器送贈品,隻是這些贈品的種類也未免太豐富了不是?什麽木材、布匹、工具,附送品的價值甚至超過了陶瓷器本身!

  除了協議中約定的土豆、神仙稻、蜂窩煤不送外,其餘日用品應有竟有,還可以自由挑選。

  長安城的百姓又不是傻子,買誰家的東西不是買,日用品消耗量本來就大,還能順帶賺個不錯的陶瓷器回去,怎麽看都劃得來。

  一時間,程記商號的店麵成了整個坊市最熱鬧的地段,百姓們蜂擁而至,從開市到日落,就沒一刻歇著。

  商賈們氣得牙癢癢的卻無可奈何,他們查遍了進出長安的運輸隊伍,愣是沒有找到程記商號那堆積如山的貨物是從哪裏來的,本能懷疑城裏有內鬼,人心惶惶相互猜忌。

  當然,應對的法子也不是沒有。

  城裏的陶瓷器生產量是一定的,這些天賣了如此多,程記商號的存貨怎麽也該清空了,沒了貨源,看他們如何搞送贈品那一套。

  他們甚至已經開始討論,如何逼著李冉修改協議,讓程記商號賣的所有東西,都得經過長安城的商賈批準才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嘛……他們算計李冉,李冉何嚐不是在算計他們。

  程記商號在城中宣布,將在驪山腳下建設一座超大型燒窯廠,雇傭兩萬民工,待遇從優!

  商賈們頓時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走投無路之舉。

  且不說這座燒窯廠要麵臨幾十個同行的競爭,單說這兩萬民工,從哪兒來?

  他們這次學乖了,才不會再把手裏的佃農和夥計放出去。

  然而就在他們等著看笑話時,官府一條公告貼在了衙門口,一時間激起千層浪。

  “戶政司清理流民,凡無籍貫者,皆流放。”

  簡單來說,把城中沒有落籍的黑戶都找出來……明明年初才搞過一次戶籍清理,這才幾個月,為何又要大動幹戈?

  百姓們議論紛紛,等待官老爺上門登記,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三班衙役根本就沒有挨家挨戶的敲門,而是直奔城中大地主、大商賈的豪宅。

  隻半天功夫不到,便找到了大量沒有落籍的黑戶!

  結果在意料範圍之內,按大唐律例,一個男丁就意味著交一份稅,還有服兵役和徭役,哪怕佃農和商隊夥計也一樣。

  所以大地主和商賈們為了節約成本,必然隱瞞上報麾下男丁的數據,一查一個準。

  以前長安的主事官們收到了好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但現在掌權的,是太平公主……她很好說話?當然不是!

  再說了,姑姑幫侄兒一個小忙,多正常。

  按大唐律例,包庇黑戶的,按數量罰款,特別嚴重的,還要在衙門判刑。

  大地主和商賈們紛紛動用官麵上的關係找人幫忙,奈何太平公主油鹽不進,硬是要認死理。

  關鍵時刻還是李冉站了出來做中間人,好說歹說,才讓太平公主網開一麵,隻讓商賈們繳納了巨額罰款便作罷。

  明眼人都知道這姑侄兩人在唱雙簧,可惜被拿捏到了把柄,挨打要立正。

  而且,這些黑戶是要不回去了,統統被官府趕出城,幸好李冉大發慈悲,允許他們在燒窯廠幹活,幹滿一年後,就可以幫著落籍。

  最後一筆人力資源都被掏空,大地主和商賈們氣得吐血三升,背地裏瘋狂勾結搞小動作,準備給太平公主和李冉好好上一課……這一切情報,都出現在了物流站點的消息中,都快刷屏了。

  “嘖,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李冉津津有味看著物流情報站點上接二連三的消息,對這些人自殺式的報複深感同情。

  他的連環套路,這才隻進行到一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