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廢國取降(下)
作者:周明河      更新:2020-12-16 09:58      字數:2122
  在徽宗等出城以後,金人才將《廢國取降詔》送到了城裏,並要大宋群臣再公推出一位新皇帝。群臣們百般求告皆被拒,最後他們隻要求立一位趙氏皇帝即可,哪怕是遠支宗室子弟。但也遭到粘罕拒絕,群臣們擔心若不能滿足金人所求,金軍便會屠城,自家老小都難以保全,也隻得將對趙氏的忠心拋到了一邊去。

  可群臣議論了多日,都沒有結果,因為大家本來是同僚,非要從其中推舉出一個需要對其三跪九叩的皇帝來,這實在是有些別扭。可是金人在催逼,眾人無奈,在二月十一這天的計議中竟然突發奇想:幹脆從不在場的宰執中選一位吧!

  偏偏那少宰張邦昌不在場,他也就沒法推辭,眾人就這樣草草決定了。

  當推舉結果報知粘罕、斡離不二帥時,由於張邦昌此前的表現在兩位元帥看來還算不錯,也就同意了立張邦昌為新君。接著金人便要百官聯署簽名推戴狀,承認張邦昌的新君地位,可孫傅、秦檜與張叔夜等人誓死不從,他們最後都被帶到了金國(張叔夜中途自縊而死)。城內官員的主腦就變成了吏部尚書王時雍與戶部尚書梅執禮,在簽署推戴書時,王時雍當仁不讓地做了表率,其他人也就跟著聯署了。

  雖然已經確立了張邦昌為新君,可是金人依然沒有將他立即放回,而是延宕了半個月之久。在這半個月中,粘罕對汴京的最後一點憐憫之心也沒有了,有的隻是北歸之前最後的瘋狂勒索。

  十二日,金人要六部的小吏出城,因為金國缺少這些精通吏事的人員。

  十三日,金人要求將十位學官、三十位明經送出城。不過有所不同的是,這些明經之中很多人完全不在乎什麽華夷之分、敵我之別,是自願出城的,他們也受到了金人很高的禮遇,後來這些人便紛紛將大宋的地理情形勾勒出來,交給了金人,這就成了後來金軍南侵的重要依仗。

  十四日,司天官、內侍、僧道、秀才、鹽吏、裁縫、染工、木匠、銀匠、鐵匠、陰陽、技藝、傀儡、影戲、小唱等各類人士及其家屬出城。這些人眾數量眾多,運送了二十多天才送完。

  十六日,後宮才人出城。十七日,記載宗室情況的宗正玉牒、內庫藏銀出城。十八日,金人索要牛車千輛。十九日,金人又拉了一幫僧人前去。

  廿日,金人親自進入了內廷,收去了大量的珍寶器皿。五代以來宋帝們從各地搜集來的奇珍異寶,連同徽宗二十多年來所積累的各種文物珠玉,到此時終於被洗劫一空!

  師師對於其他的事情都不是特別在意,可是當她聽聞到這些華夏文明瑰寶被金人也一並擄走時,還是忍不住大哭了一場!因為在師師看來,這些寶貝落到金人手中,無疑於明珠暗投,是再痛惜不過的事情。

  這天晚上,不吐不快的師師特意對麗卿說道:“我華夏史上,有多次文明之厄,至今想來都使人扼腕痛惜!如秦始皇時有焚書之舉,繼而又有楚霸王的火燒之事,南朝梁時又有梁元帝毀書十四萬卷,與今日之情形倒是差可仿佛!太上皇一生酷愛文物,為此搜羅半生,宏富甲天下,儲藏滿後庭,如今一旦失國,盡被敵虜所獲,還不如當日散在民間……雖說文藝是小道,可陶冶性情也不可或缺,後人再無緣目睹先賢真跡,當真可歎!所幸而今衣冠尚可南渡,華夏薪火得以不滅!”

  麗卿看著師師那憔悴的樣子,便安慰道:“妹妹說這些,姐姐聽得迷迷糊糊的,不管怎麽說,隻要這些珍寶不被金人毀掉,終有重見天日之時!這金軍搜刮得越發狠了,恐怕他們就快北撤了……”

  半晌,師師突然轉悲為喜道:“話說回來,女真人也是人,未見得永遠蠻夷不化,若是他們能得聖賢教化,又被我華風熏染,或許道統不絕,其中也有繼往開來之人呢!”

  。

  。

  六、紅顏一怒

  。

  汴京城內到處都是滿載財物的牛車,絡繹不絕,觀者無不唏噓感慨,再不忍多直視一眼。

  金人的搜刮越發無所不用其極,為了測試一下城中還有沒有金銀,他們特意別有用心地在城內設置了幾個賣米的場所,價格為一兩金可購米一石四鬥,一兩銀可購米一鬥。由於城內已發生了嚴重的糧荒,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前去購買糧米,結果反被金人搶奪了金銀。

  金人氣急敗壞,一些金兵還公然跑入了內廷,看到有人胳膊上帶著金銀釧,幹脆一把擼下。他們又督責、逼勒大宋官員,結果打死了好幾人;到後來金軍幹脆跑到城內,四處搜查、搶掠,以至於引起多處火災。

  到三月初一時,張邦昌終於回城了,金人限令三天內就要立張氏為新君。很多人表示順從,可也有一幫反對者,其中以統製官、宣讚舍人吳革為首,他身邊聚攏了一批有血氣的年輕軍官,這些人思謀有所作為以挽回趙氏江山,因而謀劃在三月初八這日發動一場兵變,殺死親金的範瓊等人,然後爭取得到全城軍民的支持,前往金營奪回二帝。

  在吳革的核心班子裏,有一位軍官名叫呂好問,此人與張曾熟識。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呂好問便偷偷地將整個計劃告訴了張曾,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到時將數萬百姓一起發動起來,以壯聲勢。

  初三這天晚上,張曾便將吳革等人的計劃跟師師、王宸等人說了,張曾補充道:“那呂好問說如今勤王之師已到城外,且金軍主力已到四方去作戰了,營中留守者不過萬把人。此乃天賜良機,一旦錯過,不可再來!”

  “若消息可靠,那此次可算是救出趙官家的最後一次良機了!”王宸不無興奮道,“與其等死,不如咱們就烈烈轟轟地拚它一場,也叫虜人曉得咱們宋人不都是窩囊廢!這些日子大家實在是受夠了委屈,都想幹它一家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