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兄弟對泣(下)
作者:周明河      更新:2020-11-13 01:55      字數:2116
  原來劉錡與馬擴在王府門前的情狀,已經傳到了師師耳朵裏,劉錡聽罷不免尬然一笑。而馬擴聽到師師居然如此針砭官家,當真有些心驚肉跳,他向劉錡遞了一個驚詫的眼神,便歉然道:“姐姐謬讚了!小弟不過是中人之材!縱然當今並無真才,那也不過是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罷了!何況縱有折衝樽俎之才,可到底時運不濟,那史書上未必有一席之地呢!”

  “就是這話了,到底是生不逢時嘛!不過你們兄弟這般謀慮周全,又知參酌古今成敗得失,不是那隻懂得用蠻力的武夫,到底可堪喜慰!”師師說著眼角居然有些紅了。

  “嗬嗬,若說真的就過人一頭,也是責任愈重,他日國家有急難,少不得衝在頭裏呢!就是沒急難,像我等武人,或恐到邊關戍守,悵恨‘將軍白發征夫淚’!倒不如那平常人,反倒安生些!”劉錡感慨道,他分明有點試探的意思。

  “也是,這英雄也不能太辛苦,否則就失了砥礪名節之義,到頭來人人都不願做英雄了!惟盼人心和順,盼天下太平!”師師合十了手掌道。

  又過了兩天,劉錡與鄭居中商議好了,馬擴便登了鄭府的大門。

  自從下野之後,蔡京等人日為士林所不齒,對一向跟蔡京作對的鄭居中的風評卻一路走高。此時人心望治,士林對鄭居中的期許也越發高企,待到起複之後,鄭居中不甘碌碌無為,愈發以清流自期、以國事為重。

  當鄭居中起複時,“海上之盟”已經塵埃落定,於是鄭居中找到蔡京質問道:“公為大臣。國之元老,不能守兩國盟約,輒造事端,誠非妙算。”蔡京無言以對,隻好答道:“上厭歲幣五十萬,故爾。”鄭居中憤然道:“公獨不思漢世和戎用兵之費乎?使百萬生靈肝腦塗地,公實為之。”

  待到朝廷準備趁著北遼被金軍圍困而發兵時,鄭居中又上陳道:“不宜幸災而動,待其自斃可也。”可他在朝廷中究竟是孤掌難鳴,及至伐遼戰事陷於危急後,鄭居中不能不未雨綢繆。

  及至馬擴前來拜訪,兩個人閑談了一會兒,馬擴開始切入了正題,他將趙良嗣在金人麵前失態之事告知了鄭居中,並稱趙良嗣在“語錄”中回避了此事,鄭居中表示定將上奏官家。

  談罷出使之事,鄭居中便主動向馬擴征詢起固守山後之道。馬擴沒有立即接題作答,而是先反問道:“卑職敢問太尉,朝廷打算來日依靠誰來固守山後之地?”

  鄭居中答道:“現在朝中諸公紛紛提議,欲啟用當地豪傑之士,讓他們世代相守山後之地!”

  馬擴留心此事已久,便大膽直陳道:“山後之地自漢代築雲中、朔、武等郡以來,坐收消弱匈奴之良效,若漢文時任用魏尚守山後,匈奴不敢犯邊!現今山前山後互為表裏,已為本朝邊防要害之地。即使當地百姓頗為善鬥,仍不可全然依賴他們來守山後,更何況這些地方自從遭受金人蹂躪之後,燒掠殆盡,豪富散亡,僥幸存活之人也是苟延殘喘,契丹至則順從契丹,夏人至則順從夏人,金人至則順從金人,王師至則依順王師,他們隻有一個企望,就是免遭更多殺戮,我朝豈能依靠這等人來固守山後之地?”

  鄭居中聽罷頷首讚許不已,撚須道:“若是這般來說,那當用多少軍馬則可?”

  “卑職愚見,唯多益善!”馬擴懇切道,“倘若擔心軍費過大,那也需三萬人:一萬人屯駐雲中,其餘的分戍要害之地,然後挑選賢能將帥,委以守土重任。朝廷若是可以減少平時那些無謂開支,節餘錢物用以戍守山後之地,這樣對付三五年後,人心樂業,整個山後邊防也就妥當了!”

  張孝純時為太原知府,聲名素著,鄭居中於是提議道:“雲中守臣用張孝純如何?”

  “張太守長久主持太原軍政,通曉山後人事之脈絡情形,若再有兩位統兵官相輔,則完全可以一試!那三衙的王正臣實為一代悍將,可為張太守之良輔。”劉錡常在馬擴麵前推崇王稟,馬擴便順勢推薦了他。

  兩個人又談了一些北邊的事情,鄭居中頻頻點頭,最後他拍著馬擴的肩膀勉勵道:“子充啊,以本太尉觀之,你乃是本朝難得的幹才,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際,還望你多多磨礪自己,勤加努力!”

  終於有一位朝廷宰執欣賞自己了,馬擴的心裏非常激動,忙感激道:“多謝太尉賞識之恩,卑職願我朝廷盡忠竭力!”

  。

  四元夕橋下

  。

  宣和五年正月初一,金使再次到達汴京,欲向宋廷索取燕京稅賦。

  徽宗照例全權委托王黼與金使談判,在金使的一再要求下,王黼最終應允了金人的稅賦要求,且提出大宋直接支付銀絹以替代稅賦。金使大喜,又追問銀絹之數,王黼便答稱:“此事已有聖旨,將派遣趙龍圖前去金主跟前議定!”

  僅僅四天之後,金使便結束了此次的東京之行,於初五拜辭徽宗而回。與此同時,宋廷再次差遣龍圖閣直學士、大中大夫趙良嗣、朝散郎充顯謨閣待製周武仲為國信使副,另遣馬擴為計議使,攜帶《國書》一起同金使前往燕京阿骨打軍前,許諾以銀絹替代燕地稅賦付給金人,雙方要在此次談判中確定一個具體的銀絹數額。

  馬擴曉得,此次朝廷另外差遣他作為計議使,正是有製約趙良嗣的意思,看來鄭居中等人的進言起了作用,朝廷對於趙良嗣的失態及隱瞞之舉已有所芥蒂。

  就在馬擴離京前,劉錡又帶著他到醉杏樓向師師辭行,馬擴便將近來他與鄭居中交談等事跟師師簡單說了。

  師師欣喜道:“看來這鄭達夫究竟不是庸碌之輩,其人家世微賤,初無靠山,一路曆經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等職而入掌樞密院,如此平步青雲,可見必是有過人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