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出使燕京(中)
作者:周明河      更新:2020-11-13 01:55      字數:2200
  馬擴本是宣撫司派出的使者,可遼方卻曉得他的分量,居然出人意外地加以“國信禮”,將他等同於宋廷的使者。此舉在馬擴看來可是非同尋常,看來前番耶律淳故意示強,無非是不希望被童貫等人輕賤罷了,但遼國形勢危急,總要留有些談判的餘地。

  夜深了,馬擴剛要準備就寢,哪知早上相見於新城的那位劉宗吉忽然從驛站房間中裝飾牆壁的帷幕下閃身而出,驚得馬擴差點砍傷他。

  在二人交談之中,劉宗吉道:“眼下燕京四周各處要害並無軍馬守衛,遼軍中隻有四軍大王的部屬二百餘騎算是曆經過戰陣的,其餘六七百人,都是些富豪家的子弟,哪懂什麽打仗……現如今在白溝北岸紮下的營寨裏,遼軍結紮了不少草人擺放營中,不過虛張聲勢罷了,剩下不多的大活人也是夜裏酗酒,白天貪睡,幾匹軍馬也早已無人管束,任自散放……倘或南軍乘夜劫營,守衛遼軍但聞人馬之聲,必定驚潰而散!”

  難道遼軍主力都去北邊了嗎?馬擴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忙道:“都是你親眼所見嗎?”

  “都是在下親眼所見!宗吉想以這些情報往見並報給童宣撫,也望能立下少許功勞,但又怕南軍不能理解而產生誤會,加害於宗吉。倘或能得到宣讚的一件親筆書信,那就必定能將在下的情報轉達給童宣撫了!”

  馬擴不能確定這個劉宗吉究竟是何來路,所言又有幾分屬實。經過一番猶豫,他還是答應了劉宗吉的請求。除了書信,馬擴還將童貫所贈的一隻新鞋給了劉宗吉作為信物,準備讓他帶上離開驛站。

  書信、贈鞋,在此時此刻都是危險的舉動,一旦被遼人截獲這些物證,那馬擴必有性命之憂,宣撫司此前派出的那幾位諭降和策反的人都成了斷頭鬼。眼見馬擴這般無所畏懼、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那劉宗吉甚是感動,不由讚歎道:“宣讚真是英雄本色!”

  次日,遼方派出的結伴使、漢官牛稔趕到了涿州。幾天以後一行人到達燕京城,當晚下榻於當地名寺淨垢寺。遼方又十分隆重地派出了四方館使蕭奧與禮部郎中張覺,作為全程負責陪同宋使的館伴。

  次日天剛放亮,就有北遼的殿前指揮使姚璠、樞密承旨蕭夔及都管乙信等三人前來“伴食”。馬擴的品級無非是才入流的“從七品”,可遼方卻派出了這樣幾位文武大員前來接待,這可是兩國邦交中的頭一遭。

  一番隆重歡迎與盛情款待之後,馬擴越發相信遼方國勢的孱弱及當政者心理的虛弱。

  待吃過飯後,樞密承旨蕭夔道:“不知宣讚所持貴宣撫司書榜能否賜予一份,我南府、北府元帥想要借看一下!”

  馬擴回道:“這書榜,是在下要見了九大王當麵遞交的,所以不敢事先拿出來相示於眾!”

  此時耶律淳已經稱帝,馬擴還這般稱呼其舊頭銜“九大王”,不承認其帝位,分明就是一種嚴重的挑釁!可沒想到這些遼官一個在意的都沒有,隻是繼續纏著馬擴要書榜,馬擴看他們這般可憐模樣,隻好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日落時分,姚璠等三位遼官又跑來了,麵有不悅道:“書榜中的言語措辭十分狂妄悖逆,內容多是一味指責我朝,且又不容商量,這叫我等如何進呈陛下?所以現在將書榜奉還貴使!”

  馬擴隻得笑著將書榜取回,慨言道:“時至今日,都已經是什麽時候了,貴朝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詳究細察天命和人情事理,卻還有這般功夫來計較這種閑事!”

  蕭夔怒道:“你們南朝一向自詡禮儀之邦,現如今不顧兩國百年盟好,率先舉兵發難,卻不知兵家貴在師出有名,你們大宋軍隊現在卻是為何而來?”

  馬擴立即回敬道:“朝廷命將出師那是廟堂之算,我等作為底下的使人不可能知曉其詳。但是,馬某倒是對貴朝過去曆次興兵南侵我大宋,卻從不相告的事,略知一二呢!”

  這兩句話算是戳中了遼方的命門,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見三個人麵麵相覷、不發一言,馬擴繼續陳詞道:“貴國天祚皇帝流離在外,你等不發兵往救危難,卻乘機以九大王篡位於燕京。大宋與大遼既為鄰國,義同兄弟,是否也有責來相詢:貴國陛下如今車駕安在?如今聞說貴國陛下被削降為湘陰王,此事非同小可!我大宋興師問罪,訪尋遼主之生死存亡,一舉一動均合乎禮義,又何謂師出無名?”

  蕭夔道:“國不可一日無主!本朝因天祚失道,東奔西走,宗廟社稷覆滅在即。幸而臣民推戴,冊立今上,此事與貴朝毫無幹係,何至於興師問罪!更何況類似之事自古以來便無不有之,譬如唐時安史作亂,明皇棄長安而奔蜀,肅宗即位於靈武,並無他意,隻望國家中興,這豈不是與本朝此時一般嗎?南朝本該感念咱們友鄰間長久和平之大義,借助兵力予本朝,共除大難,而今卻趁空子來搶奪我大遼百姓和土地,這豈是世人所望之泱泱大國也?”

  “明皇幸蜀,太子是以監國之托即皇帝位,此乃事實!”馬擴慶幸當日父親要他苦讀史書,“但請留意,肅宗即位後,便冊立明皇為‘太上皇’。安史禍亂既定,肅宗又很快迎明皇回京,並親自出迎,趨步上前,為明皇牽馬!如此這般,於君臣之義、父子之道,肅宗可謂是盡心盡責!反觀貴朝九大王如何?初時未受任何囑托便自立為帝,又將天祚帝貶削為‘湘陰王’,此等行徑,又如何敢自比於古人?更何況,若請借兵救難,當有誠意才是!當年申包胥為救楚國乞師於秦哀公,泣於秦廷七日七夜;曹孟德下荊州,諸葛孔明親自趕赴吳國!他們皆是竭盡誠意,則鄰國豈有不應之理?貴朝危局如累卵,卻依舊拘執於誇張虛飾,未曾派遣過一名信使前來求援!本朝縱然有哀救之心,也無從著手!現今我大兵壓境,貴朝的禍福、存亡不過隻在旦夕之間,貴朝君臣降與不降,盡可早做決斷了!”

  蕭夔等人被馬擴如此搶白一番,自知理虧,隻好唯唯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