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一節 也立麻力(上)
作者:周明河      更新:2020-11-13 01:55      字數:2141
  第十一章、將往觀乎四荒

  一也立麻力

  馬擴平生還沒有出過海,他隻是知道海上風浪甚大,人容易暈船,卻未曾料到連他這樣的好身板,在連日的反複顛簸之中都有些吃不消,結果吐得一塌糊塗,待上岸時都開始站不穩腳。

  好在到了蘇州歇息兩天後就好多了,一行人又踏上了陸路。女真之地的風土人情果然與中原大異其趣,契丹人的服飾馬擴也見過一些,不過女真人與契丹人又頗為不同,其衣短而左衽,俗好衣白,櫟發垂肩,頭上往往無冠;很多人身前都垂著一把金鎖,留顱後發,用各種彩色的絲線係著,富人又以珠玉為飾,婦女則辮發盤髻。女真之地無桑蠶,惟一多織布,貴賤以布之精細為別。婦人之衣稱為“大襖子”,沒有衣領,類似道服;裳稱為“錦裙”,裙去左右,各闕二尺許,以鐵條為圈,裹以繡帛,其上再以單裙襲之。

  時已入秋,早晚天氣甚冷,因而女真人都已經穿上了皮衣禦寒,隻是富貴者多以貂鼠、青鼠、狐貉或糕皮為衣,而貧賤者就隻能以牛馬、豬羊、獵犬、魚蛇之皮為衣。金人發型為辮發,頭頂留發,周則剃之,武士們往往戴著頭盔,而一些富家的女子則戴著帽子,袖子甚長,身上也有很多類似銀製釧、簪、釵、耳墜、金指環之類的首飾和配飾。

  馬擴一行人跟隨金使抵達淶流河【1】一帶的阿骨打居所時,已經是十一月底了。

  馬擴注意到,雖然金國立國才區區數載,不過已經懂得在輿服製度上學習曆代中原王朝的慣例,皇帝服通天、絳紗、袞冕、赤舄,而大臣的朝服則有“貂蟬法服”。很顯然,金國不會輕易甘居人下,因而馬政父子所攜來的大宋第一次遣發的正式《國書》與《事目》,便是再恰當不過了。

  宋人《國書》與《事目》中的核心內容,就是幽雲十六州一個也不能少,包括平州、榆關等地也要全部收回;其中西京【2】及其附近各州,宋人看在金國正在與其夾攻遼朝的份上,暫且未去收複,今後夾攻之事了迄,宋人還是要收回的。

  阿骨打看著這兩個言語明白、口氣堅決的禦製文書,立時有些坐不住了,因為在他看來,宋人就沒打算真的要出兵攻遼,至少是遲遲未見行動,他總覺得宋人是想坐享其成,因而一怒之下不但斷然否認了先前曾向趙良嗣“所許西京之語”,而且再次搬出了“平、灤、營三州不歸燕京所管”的論調。

  在接見馬政等宋人時,阿骨打咬緊牙關不鬆口,馬政父子事前已經合計出一套對付阿骨打的方案,那就是不輕易與其正麵抗辯,而是以婉轉的形式堅持己見。為此在被召對時,馬政陳說道:“前番我朝所選派之使節,因有所疏失,皆未能通傳我國天子之詳言,諸使亦不知平州原係燕地,此番馬某前來,特呈上我國天子之‘國書’與‘事目’,以免再生差池!伏望大金國主諒解!”

  “哼!你大宋立國已百餘年,何故遣使之如此不力?是否有藐視我大金之意?”阿骨打忿忿道,“想來那趙良嗣在我軍中盤桓多日,已是見識我軍之兵強馬壯的,貴國如今可是心中有數嗎?”

  “國主息怒!皆因貴、我兩國不曾通音問,且至今隻有海路可通,故而我朝天子未敢輕率選派身邊得力之人為使,誠如馬某,不過一介武夫,雖死亦不足惜!”馬政自抑著,“至於貴軍之勢如破竹,馬某自是早有耳聞,往來之途中更曾親見貴軍之風貌,當真如猛虎下山一般!職是之故,我朝才與貴國確示同心之好,共圖問罪之師,並願以原許契丹之歲幣轉予贈送貴國,以示固結之意!”

  馬政這一席話說得阿骨打露出了笑容,於是意氣自豪道:“那貴朝既知我軍之厲害,那貴朝又有何資格與我朝討價還價?”

  “我朝以聖賢之教立國,講信修睦,若人不犯我,我必不犯人!皆因燕地乃我中華故地,燕地之失,起於五代,後我朝曆代君王皆念茲在茲,惟其歸入版圖,乃得金甌無缺!”馬政再一揖,“實不相瞞,我朝曆代天子兢兢業業,治國有道,戶口之數,至今已逾兩千萬,乃古來未有之盛世!貴國幾位使節也已在我汴京遊覽過,親見我國都摩肩接踵、揮汗成雨之盛況,以至歎為觀止!我朝天子麾下兵馬何止百萬,僅西北一隅之兵亦足以對西夏戰而勝之!更有我朝能人異士輩出,這些年我軍器械愈發精良,尤火藥、弓弩之利遠非前人可比!”

  阿骨打聽罷點了點頭,撚須道:“寡人對貴朝之事也早已有所耳聞,既然貴國實力雄厚如此,為何當日竟放任那西夏坐大至今?”

  “回稟國主,自然是輕忽之故!”馬政表情淡然道,“皆因我朝懷一念之仁,不願輕動刀兵,以致被夏人所乘!”

  “此番夾攻遼國,貴軍當出兵幾何?為何至今遲遲不見動作?”

  “所謂謀定而後動,軍旅之事乃國之大事,我朝天子自然不會輕動!至於將出兵幾何,馬某區區末吏,無從置喙,然如前言,我朝軍馬何止百萬,自是有足數之軍力馳騁燕雲!”

  馬政的應對一時未讓阿骨打尋出破綻,出於慎重計,阿骨打隻得又跟子弟、郎君們商議了一番。這些人大多對宋人的堅決態度表示質疑,他們大致有三點判斷:

  第一,宋朝根本沒做“兵戎之備”,隻是將原來一直在付給遼人的銀絹“歲幣”轉送給了大金,想要不費一兵一卒就盡得幽雲之地,世間哪有如此便宜的買賣?

  第二,當初遼人之所以超越古代,強盛稱雄於一時,與得到燕地漢人之力是分不開的,而如今一旦將燕地割還給宋人,大金將失去燕地漢人,不但國勢將受到消弱,更兼金國大軍要退守在紫金、居庸、古北、鬆亭、榆關等五關之北,無法監控燕雲之地,反讓宋人坐受地利而掌控金國之弊害,誰人願看到此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