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三節 燕雲故地(下)
作者:周明河      更新:2020-11-13 01:55      字數:3249
  待劉錡走後,師師便陷入了久違的焦灼之中,到底要不要將“海上之盟”的事情告訴葉穆呢?葉穆究竟是否已經聽到風聲了呢?既然宋遼要動刀兵,可幫誰不幫誰呢?師師的腦子真的亂成了一團,她覺得這真不是她一個足不出戶的小女子可以應付得來的,最後她決定,還是索性不去管、不去想了!隻是劉錡交代的事情,要盡力做好,畢竟他是個值得信任的人,如今又能夠隨時保持溝通。

  等到徽宗再來的時候,師師果然巧妙地提到了幽雲十六州,並且還說道:“婢妾想請教官家,這個幽雲十六州在五代時,跟如今相比,地域是否還一致呢?婢妾聽說遼人有自己的區劃。此外,如今人們提及燕地,咱們曉得是那燕雲故地,可是其他人也曉得嗎?”

  徽宗是個聰明人,他當即笑道:“賢卿怎麽突然提起了這個?是不是劉四廂讓你說的?”

  師師微笑地點了點頭,捶著徽宗的背小心道:“四廂也是憂心國事,不得不出此下策!還望官家明鑒!”

  見徽宗不鬆口,師師隻得跪下了,徽宗連忙微笑著將她扶起,疼惜道:“此事劉四廂說與賢卿知道,也不算犯忌諱,朕也能夠體諒他一番拳拳報國之心!這個燕雲之事,朕與相公們還真是未曾慮及,看來須選派一位得力的使臣到金人那裏當麵力爭才行!”

  “待金使再來時,官家不能親自爭一爭嗎?若是官家禦口一開,那金人定知其中分量,豈不比使節要有力得多?何況若是官家開了口,那使節再去力爭,才更有底氣不是?”

  “嗬嗬,朕哪有工夫去計較這些瑣事!”說著,徽宗摟了一下師師,“而且那些女真人皆是些蠻夷,朕實在不願意搭理他們!朕有這個工夫,倒願意在賢卿家裏多盤桓一會兒!”

  師師歎了口氣,撇嘴道:“婢妾聽聞那金國乃是虎狼之邦,服氣勇力者,若是我使節可以令其折服,則必能事半功倍!此外,此事關係我朝甚巨,必得選派一位忠貞賢良之士,官家如今可是選派了這等使節?”

  徽宗聽師師如此說,當即有些目瞪口呆,囁嚅道:“這個,這個,朕確實有些疏漏!不過此事如今至多算個開頭兒,後麵往還交涉還多著呢,劉四廂莫非有合宜的人選要推薦?”

  師師乘勢談了談馬擴的事情,還把那次馬擴救她的情形也一並說了,徽宗沉吟半晌方道:“哦,朕有點印象了,是那日那位武狀元吧,既然他忠勇可嘉,又跟劉四廂是生死弟兄,馬政又是使金要員,那就照劉四廂說的辦吧!”

  師師的臉上當即泛開了桃花,又朝著徽宗欣然一揖。

  說來也巧,趙有開一行人抵達登州正準備登船出海時,趙有開卻突然染病身亡,消息傳回汴京,徽宗君臣一時頗有些措手不及。恰在這時,駐守河北的官員突然傳來一份奏書,稱已從間諜那裏得到了消息,契丹已割遼東之地,封女真國主為“東懷王”;此外,這名官員還拿出了一份女真人向契丹人請求冊封的表章,其中聲稱“女真常祈契丹修好”。

  徽宗覺得師師是個可以參謀的賢內助一般的女子,又已卷入宋金之事,便將此事說與師師知道了,師師覺得此事頗為蹊蹺,但又不能跟徽宗直言,隻得問道:“官家覺得接下來該怎麽辦?”

  “既然女真人已接受遼主冊封,此等蕞爾小邦,不宜再用‘詔書’,當再降一格,就給他們下‘牒文’吧!”

  “牒文”乃是朝廷給州一級地方官府的文書,宋廷如此對待金國,令師師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她於是試探道:“遼東地處偏遠,與我來往不便,許多消息恐怕未必周全,亦未必屬實,為著穩妥計,朝廷不如派出特使,先去遼東仔細打探一番才是!”

  徽宗聽罷,當即冷笑道:“我泱泱華夏,文明之國,禮儀之邦,寧肯低看、錯看了這些蠻夷,且不可先失了身份,以為他們可以與我平起平坐了,嗬嗬!”

  “所謂‘守在四夷’【1】,正因為他們皆是蠻夷,我是華夏,更當以誠相待,方可懷柔遠人!”

  “嗬嗬,賢卿此言差矣,你當這世間之人都如你這般襟懷灑落嗎?那些蠻夷,朕見過不知凡幾,無非是些見利忘義、恃強淩弱之徒罷了!”

  馬政一看情形不對,便托辭稱自己的身份已不當再有使金之責,於是朝廷便隻讓呼延慶持登州府牒文護送李善慶一行人回金國複命。

  等到呼延慶一行人麵見了阿骨打之後,阿骨打對於宋朝缺乏誠意的舉動果然非常氣憤。他首先將擅自接受宋朝官爵的李善慶等人給鞭打了一頓,又對著呼延慶等人嚴厲指責了宋朝的不當行為。

  原來阿骨打並沒有接受遼國的冊封,起初不過是緩兵之計,而且阿骨打提出的是要遼主稱金主為兄,隻是遼主擅自主張冊封阿骨打為“懷東王”的;至於什麽請求冊封的表章,隻是遼人偽造的。

  呼延慶倒也不失國格,在阿骨打麵前據理力爭,稱宋方並不知情才出此下策,最後他又建議“若貴朝果不與契丹通好,即朝廷定別有使人共議”。哪知氣頭上的阿骨打根本聽不進去,一直將呼延慶等人扣留到了隆冬時節,才將他們放回,結果這一行人在冰天雪地中被凍得慘兮兮的,不乏“裂膚墜指頭者”。

  阿骨打之所以放回呼延慶等人,目的還是要繼續謀求與宋方的結盟,為此他讓呼延慶轉交給徽宗一封自己的親筆信,信中稱大金與契丹並未修好,請大宋再遣人前來通好。徽宗高興之餘,便加封趙良嗣為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令他由登州再次出使金國。臨行前,徽宗特別關照趙良嗣務必將“燕京一帶”爭取過來。

  徽宗以為馬政、馬擴父子也不及趙良嗣熟悉燕地的情形,所以並未急著將馬氏父子塞入使團。等到趙良嗣到了金國之後,粗心的趙良嗣在與阿骨打等人談判時屢屢不得要領,而金方堅決不肯將平州一帶劃歸燕京地界。趙良嗣無奈,又急於回朝複命邀功,隻得在文字上玩了些花樣以哄騙徽宗,圖謀蒙混過關。

  與趙良嗣一同回到汴京的還有金國正使撒盧母,徽宗對於金人國書中的具體內容毫未在意,他在接見撒盧母時說道:“前者我使到得貴軍中一睹風采,尤見貴軍攻城略地如探囊取物,今來所約,唯是貴國兵馬早到西京,最為大事!”

  若是金軍打到並拿下遼國的西京,那麽遼國就僅剩下一個燕京作為苟延殘喘之地了,而與此同時,金軍也可以幫著宋軍一同夾攻燕京。徽宗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不過是幻想借助於金軍之力拿下燕京。撒盧母與遼方多有交涉,經驗老到,對於徽宗的用心自然看得很清楚,於是他拍著胸脯道:“若是貴國一切如約而行,我國兵馬必不失信!”

  劉錡在閱看了金國送來的國書之後,發現其中隻是提到將燕地歸還宋朝,而沒有提及山後的雲中、朔州等地,他心裏非常著急,便先是找到了趙良嗣了解其使金詳情,那趙良嗣在劉錡的再三追問之下,才無奈說出了實情:“既然四廂答應不把我的醜事揭破,四廂又是一諾千金之人,那我就如實地說與四廂知道吧……我追著那阿骨打,先到上京,又到青牛山,再到鐵州,再到阿木火,來來回回跑了幾千裏地,可他就是不將平州等地許我!那金國謀臣楊樸見我跑得實在狼狽,就向我交了實底,他說郎君們拒不肯將平州、灤州、營州三地許我!我也是無奈,又怕官家怪罪,隻得在文字上耍了些手段!”

  “營州、灤州還好說,唯獨這平州之東的榆關【2】,最是險要之地!若他日為金人所得,我雖得燕京,亦為無險可守!”劉錡急切道,“然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多謝大夫告知!”

  趁著金使還未回去,劉錡趕緊拿著一張地圖到醉杏樓將一應情形說與師師知道了,並且補充道:“若是不為著保那趙良嗣,我必親自到官家麵前仔仔細細的將其中一應利害說了,可既然我已有言在先,那麽就麻煩姑娘仗義出手吧!馬世叔和子充此行非得出馬不可!”

  “那我該怎麽說?”

  “就說那趙良嗣等一幹人並未見得可靠,何況馬世叔與子充皆是我朝軍中棟梁之輩,若他們到得遼東,一來可細細窺探金軍虛實,二來可伺機與談買馬之事。我朝唯缺好馬,馬世叔與子充都是這裏頭的行家!”

  “好!那我盡力而為吧!”師師垂首歎了一口氣,“唉,這個官家啊,唯獨丹青之事心細如發,別的事情上都是稀裏糊塗的,真不知哪天他老人家就連自己都給賣了!”

  師師膽敢說出如此大不敬的話來,劉錡的心不由一緊,忙尷尬地一笑道:“最好先把東西二府的那些文武相公們給賣了,這幫人淨吃幹飯了,嗬嗬!”

  【1】出自李華《吊古戰場文》,指邊境的守衛最好依靠周遭的“四夷”,而欲達此目的就需要中央王朝以威德服之。

  【2】即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