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無題
作者:指缺      更新:2020-11-12 13:55      字數:2263
  第一百五十章無題

  開元二年四月初一。

  兵部經過研究後,終於展開了對整個大秦軍隊的整頓。

  一時之間可謂是雞飛狗跳,什麽奇葩事兒都冒了出來。

  軍隊行伍中,更是流言蜚語不斷。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行伍整頓中,各路牛鬼蛇神逐漸暴露了出來。蘇毅請示了趙征後,展開鐵血手段,凡事膽敢鬧事的,不論官爵,一律從嚴處理。

  吏部原本空蕩蕩的大牢很快就塞滿了人,抄家的,砍頭的,罰奉降職的,數不勝數。

  趙征如此大刀闊斧地動軍隊,並不是盲目的。

  他的依仗是軍隊,這一點他前所未有的清楚。如果沒有把握,他是不敢動軍隊的。

  而之所以把兵部放在第一個,拿出來進行改革,也不是隨意挑選的。

  他東征大勝的餘威還在,正好趁著這股餘威震懾宵小,進行改革,可以把損失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兵部上層,如蘇毅宋琮之流,幾乎都是跟隨他東征的老人。他們之間是有相對比較牢靠的信任的。再加上他在東征軍隊中的威望,以及兵部老人在軍中的威望。足以推行改革。

  或許中途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趙征相信,不會出現太大的反抗。

  況且他先一步提高了兵籍待遇,建立忠烈祠,減免賦稅,已經將底層大部分士兵與他牢牢捆在了一起。就算有圖謀不軌之徒,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兵部的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趙征在觀望了一個月後,見東征軍中已經整飭完畢,這才鬆了口氣。

  實際上趙征並不是盲目地貿然推行改革。

  他選擇的第一個對象是工部。

  工部雖然與天下息息相關,涉及到的是大秦方方麵麵。但工部一直以來地位尷尬。

  盡管大秦沒有西楚那種工匠低人一等是賤籍的看法,但大秦也沒有如何抬高工匠的地位。工匠並沒有如何受到重視。

  而工匠這個群體,本身就是一群技術宅,他們滿心滿眼的都是自己的專業技術,對其他的事兒不是很關心。

  再加上汾水決堤案猶在眼前,這一係列的種種因素加在一起,讓趙征在工部推行改革的阻力降到了最低。

  況且趙征並沒有直接貿然進行改革,而是拋出了小文山與江山堪輿圖,進而引出工匠自發上書。借著工匠們自己上的奏疏,趙征拿出了度量衡等計量的革新進行試探。

  工匠們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度最高的一群人。在最初的不適應後,他們很快就察覺到了趙征拿出來的這些東西的便利。於是欣然接受了趙征的革新。

  即便如此,趙征仍然沒有放心大膽地推行,而是借著汾水決堤案的由頭,對這幫“老實人”進行了安撫,擺明了自己看重的態度。

  如此一來,經過一個月的觀察,趙征這才放下心來。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

  眼看著工部的改革很成功,並且沒有引起反彈,其他人也沒什麽太大的反應,趙征才開始選擇下一個目標。

  下一個目標他早就選好了。正是兵部。

  兵部,刑部,工部,禮部,吏部,戶部,禦史台,文淵院,司天台,殿中省。這是大秦主要的十個部門。十個部門各司其職,彼此合作,保證了大秦的正常運轉。

  這其中論最不起眼,是工部。

  兵部,刑部,禮部,吏部,戶部,不用多說,那麽多眼睛盯著呢。禦史台雖然趙征整走了武壽,但武壽在禦史台經營多年,仍然不能輕舉妄動。在清理幹淨之前,他不會動禦史台。

  文淵院看似是個清水衙門,平日裏似乎無人過問,實際上是這十個部門裏最受人矚目的一個。

  文淵院是大秦文人心中的聖地,大秦雖然武風盛行,但文人依舊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貿然對文淵院下手,最終的結果很可能便是吃不到狐狸還惹的一身騷。

  司天台這個“古代天文館”似乎不受重視,但實際上在這個充滿蒙昧的時代,這個部門一直以來都是輕動不得的。如果趙征貿然對司天台動手,哪怕是趙瑩,很可能都會提出反對。

  而殿中省這個皇帝的私人服務團隊,趙征不知道還要如何改革。

  因此算來算去,他第一個首要目標自然就是工部了。

  工部之下,自然是他最依仗,最看重,最信任,也最不信任的兵部。

  大秦的兵部不同於曆朝的兵部由文人掌控。大秦的兵部直接由軍方組成。文人反而是一點兒都插不進去手。

  這就導致了一個奇葩的結果。兵部全是武夫。

  大秦皇帝跟軍方關係混的最好,這是沒錯的。

  武人思想簡單,沒有文人那麽多的彎彎繞,這也是事實。

  但武人膽子大啊。

  武人確實不會彎彎繞,但武人膽子大啊。

  出了長安之亂這麽大的事兒,趙征沒對兵部動手,兵部上下感念這份天大的恩情,感念趙征這份沉甸甸的信任。但無論是趙征還是兵部這幫武人本身,誰都不敢保證,不會出現第二個長安之亂,誰都不敢保證武人中間出現第二個五姓人。

  文人確實心思九曲十八彎,文人確實花花腸子彎彎繞,但文人從第一課接受的就是忠君的思想教育,文人沒有那麽多的廝殺經曆,文人膽子小啊。

  都說文人如何如何,但縱觀曆史,沒有哪個朝代是文人推翻的。不管誘因如何,最終豎起反旗的,始終是心眼子直來直去的,膽大包天的武人!

  曆朝用文人管理武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武人被文人壓了這麽些年,終於迎來了大秦這個看重武人的朝代,武人理所當然的對大秦的皇帝百般擁護了。

  大秦的皇帝也理所當然的倚重武人。

  但這一切都被長安之亂的五姓人所破壞了。

  長安之亂燒的是長安一城,亂的是大秦江山,但其影響的,實際上是君王與武人之間的關係。

  一場大火,把君王與武人之間的百年佳話焚燒殆盡。留下的是彼此的懷疑。

  從此以後,君王要時刻懷疑會不會再出現第二個五姓人,武人要時刻懷疑君王會不會對他們動手。

  趙征信任武人,是需要極大的魄力的。

  他不想這種信任錯付了,更不想迎來第二個五姓人。他隻能從根子上把事情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