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工部
作者:指缺      更新:2020-11-12 13:55      字數:2199
  第一百四十六章工部

  “若以此法行之,則一日可刊印幾何?”

  作為文壇大家,宋忠對這些還是比較了解的。想了想,開口回應到“若人手充足,一日可刊印萬餘。”

  聽到這個回答,趙征心裏有了盤算。

  “既如此。老大人可回去實驗一番,如若成功,可將文淵院的學問觀點一一刊印。你放心,紙墨以及其他一應開支,可從殿中省走。”

  殿中省下轄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六局,負責皇帝衣食住行。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私人禦用團隊。趙征說花錢從殿中省走,也就是說這筆錢,他趙征出了。

  這種皇帝出錢,免費幫忙宣傳學問觀點的事兒,宋忠自然不會拒絕。想也沒想,便答應了下來。

  見宋忠應下,趙征心知他的心思不在這裏,也不再多說,便放他離開了。

  最後一塊拚圖,全了!

  開元二年二月初五。

  工部組織第一批勘測隊伍進駐小文山。第一批勘測隊伍由經驗豐富的工匠組成。他們早已將趙征繪製的圖紙仔細推敲完畢,此時進駐小文山,就是為了對小文山進行實地考察,規劃具體建設方案。

  與此同時,在工部部堂內部,有關度量衡的最新規定工匠們已然學習完畢,此時正組織人手搬空了一間房屋。

  下午,趙征來到工部,省去了一係列的鋪張排場與大張旗鼓,在薑淵的引領下進入房屋,親手在石板地麵上劃出了一米的長度。隨後有工匠立刻上前小心地順著劃痕不斷加深。在他們身後,數位手持長杆的學徒立刻湧上,比對著地上的刻痕,小心翼翼地截取著木杆。

  隨後趙征又在一大堆大小相近的鐵砧中選出了一塊作為“一公斤”的標準。

  一番折騰下來後,趙征把工部的工匠聚集在了一起。

  看著站在庭院之中密密麻麻的人群,這其中有的打著赤膊,裸露出虯結的肌肉,有的麵容黝黑,身形佝僂,趙征組織了一番語言後,開口道。

  “在西楚,自古便有士農工商之說,在朕腳下這片大地上,這種說法也曾頗被認同。但我大秦不這樣看。汝等雖不通文字不曉聖言,但你們的作用,不比他們輕。我大秦立國百年,水患屈指可數,此乃汝等之功,旱災水災更從所未有,此亦少不了汝等。去年汾水決堤案鬧的沸沸揚揚,朕雖憤怒,卻也從未惱怒爾等。汝等的功勞,朕看在眼裏。”

  趙征安撫了一番工部的眾多工匠,這才離開。

  工部的這群工匠與他們的堂官薑淵一樣,是老實人。汾水決堤案在不同人眼裏有不同的意義。但在這群老實人眼裏,就隻剩下單純的愧疚了。自從案發以來,雖然不論是奉旨監國的皇後,還是班師回朝的皇帝,都不曾對工部這群人有過絲毫的懲戒。這在其他人眼裏本是恩寵,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但放在這群老實人身上,卻讓他們整日裏惴惴不安,惶恐的不行。即使是前幾日趙征在宮中安撫了薑淵,也沒什麽效果。

  在旁人看來,汾水決堤案結案之時隻是判處了十幾個水利員外郎,對其他河堤修葺工匠、河道疏逡工匠不曾有絲毫的牽連,這是榮寵,但工部的這幫子工匠不這麽看。

  在工部這幫死心眼看來,他們已經被皇帝陛下拋棄了。

  汾水決堤案中有太多的蹊蹺,但他們不管,河堤衝垮決堤,在他們看來,就是他們修築的問題,就是他們疏逡河道的問題。他們自責,他們惶恐,他們整日裏等待著陛下降旨懲罰他們。

  但降罪的旨意一直沒有到來。他們愈發的不安了起來。

  這種不安從河道水利蔓延到了其他組別的工匠,繼而充斥在了整個工部。趙征無法,眼看著安撫一個薑淵沒有效果,隻好趁著來工部的機會發表了一番安撫人心的講話。

  有了趙征的這番言論,這群惶惶不可終日的老實人終於稍稍安頓了下來。

  趙征的安撫可謂是立竿見影的有效果。

  不過三日之後,小文山的勘測就已經初見了成效。針對學院建築圖紙的修改意見奏疏便擺在了趙征案頭。

  與這本修改意見一同擺上來的,還有帶著重新標定過的繩尺等工具出發的堪輿隊伍,以及一本本學習新的度量衡計量規定成果的奏疏。

  度量衡改革雖然是趙征提出來的,但真的要在這方麵認真研究,他是無論如何也比不過這幫專業人士的。

  別看趙征擁有上一世的成熟經驗,看似領先工匠們不少,然而隻是短短的數日時間,這幫工匠便已經把這其中的差距盡數彌補了。不僅彌補了差距,他們甚至超越了趙征這個開創者。

  工部的奏疏是紅色的封皮。上麵幾本是薑淵上的,主要說的是小文山的進展,以及堪輿隊伍的進展,這些幾本不涉及專業性的知識,趙征看過勾掉後,並無其他意見。

  接著就是一本本各個領域的大匠所上的奏疏了。這些奏疏的內容是有關度量衡等計量改革的學習成果以及延伸。

  這幫子人上的奏疏內容很簡單,摒棄了繁冗的行文,除了開頭的必要性問候外,便是一大串一大串的專業性術語,整個近萬字的奏疏被他們活生生寫成了論文。

  趙征隻堅持著看了兩本,便覺得頭暈腦脹,頭痛不已。偏生這其中所言的每一件事兒還都是這個行當頂頂重要的事情。趙征不敢隨意糊弄。

  在喚來李柱子給自己端來一碗參湯喝下後,趙征深吸一口氣,鼓足了勇氣再次拿起了一本奏疏。

  片刻後,趙征放棄了。他抬頭喚來李柱子,讓他把薑淵招進了宮。

  在把工部的奏疏全扔給薑淵,讓薑淵念完再加以解釋後,再讓薑淵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如此下來,總算勉強在掌燈十分,把工部的奏疏清理幹淨。

  這些奏疏隻是對各個行當做出了大的框架,要想將度量衡等計量改革產生的影響全部寫盡,不知要多少書本。

  趙征想到了這一點,幹脆將這方麵的事情全權交給了薑淵,讓工部內部討論出個結果來即可實行,往後再在實踐中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