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計量
作者:指缺      更新:2020-11-12 13:55      字數:2400
  第一百四十一章計量

  薑淵到書房的時候,已經是大朝會一個時辰之後的事兒了。經過通傳允許後,推門走進書房。正看到坐在上麵的大秦皇帝陛下懷裏正抱著大皇子。

  “臣薑淵,拜見陛下!見過大皇子殿下!”

  “行了,免禮吧。”

  趙征懷裏抱著兒子,心情還算不錯,一麵逗弄著兒子,一麵跟薑淵說著話。

  “這是朕畫的建造圖紙。你拿去看看。有什麽問題就在這兒提。”

  薑淵接過趙征遞過來的圖紙,攤開在案幾之上看了起來。

  隻見畫紙上密密麻麻地畫著許多的線條。細細看去才能勉強認出是以小文山為基礎所繪製。

  整個建築圖紙最下方是一片寬敞的空地,稍微往上一點是山門。進了山門又是一片空地,在往上,則是一大片景觀,景觀之中五步一亭,十步一閣,中間由崎嶇小路連接,一側引汾水涓涓流淌而過。景觀兩側側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屋舍,上邊則是一片片學堂之所,再往上則是一片空白,似有未盡之意。

  薑淵作為工部尚書,雖然並不擅長建築,但對此道也是頗有些見解的。看完這幅圖紙後他有些疑惑。

  “陛下。臣觀此圖,似有未盡之意。”

  趙征把毛筆從兒子的手上搶過來擱的稍遠些,眼看著兒子要哭了,趕緊拿起鎮紙塞到兒子懷裏哄著,這才抬起頭輕笑著說道

  “不錯。朕打算在此處建造一大片建築,這處是前期的布景,其實在朕的設想裏,這下麵,也就是汾水河岸處,是要重新規劃一片鎮子的。還有小文山後麵的大文山,也是要建造開發的。隻是這麽大的攤子一次性拿出來,戶部那邊,寧瑜又該跟朕叫窮了,對於你們工部的壓力也太大。這些留待以後再建。”

  說著,趙征抽出幾個卷軸遞了過去,薑淵一一接過攤開,隻見這幾張圖紙彼此結合,竟是連成一片的建築群。

  “工部今年就這麽一個任務,想來是能輕鬆完成的吧?別給朕在整出個汾水決堤案出來了。”

  趙征的話讓本來正在認真看圖紙的薑淵一個哆嗦。他連忙放下圖紙認真的回答道

  “臣必不負陛下所托。”

  “嗯,水利員外郎這一塊,補上了嗎?”

  趙征一邊把被兒子塞進嘴裏的衣服拽出來,一邊問道。

  “回陛下,年前臣已經遞了文書給吏部,諸葛大人給補了缺。”

  “那就行。以後做事仔細這點兒,別再讓人鑽了空子。”

  “是,臣謹記陛下聖訓。”

  “從承和十五年開始,這江山堪輿圖再也沒繪製過了吧?”

  “是。臣本定於去年秋開始繪製,隻是後來出了汾水決堤的事兒,一時間沒抽出人手來,便暫且擱置了下來。”

  “嗯。李柱子。李柱子!”

  趙征思考了一下,抬頭喊來了李柱子。

  “你去第三排第二個書架最上層把那本《圖注》拿過來。”

  李柱子領命鑽進了書架包圍圈內。他本就身材雄壯高大,一進來,就顯得空間格外的狹小。他知道這些都是自家皇帝陛下的寶貝,平日裏輕易都不給別人看的,因此十分小心翼翼,隻能抱著膀子,豎著身子往裏麵鑽。

  好不容易尋到了趙征指定的那本書,趕緊躡手躡腳地鑽了出來。

  趙征接過來看了一眼,見李柱子沒拿錯,點了點頭。

  “不錯,有長進。看來這字帖朕是沒白逼著你練。去,拿給薑淵。”

  李柱子撓頭憨憨的笑了笑,領命把書籍遞給了薑淵後,轉身走出了書房。

  “朕觀曆代地圖都過於的粗糙了。許多地方尋常人根本看不明白,對於詳細的山川河流也多有謬誤之處,便編了這本《圖注》,用以規範地圖繪製手段。你先看看,有問題就現在提,沒問題就拿回去,以後工部繪製的圖紙都要按照這上麵的要求來做。”

  薑淵接過書籍翻開詳細地看了起來。

  與其他的書籍不同,這本書看起來雖然很厚,但其中多為插圖,隻有少部分的文字。

  實際上很早很早很早之前趙征就對古代的地圖繪製吐槽不已了,具體的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一世去。來到這裏之後他更是在盧勇帶他離開長安的路上吃盡了地圖繪製“粗製濫造”的苦頭,早早就下定決心要按照上一世的規程來要求繪製地圖了。

  但隨著他逐漸長大,對這個世界逐漸了解以後,他發現那時候他的想法似乎有些過於的天真了。

  別的不說,最簡單的一點就是標準計量單位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

  就拿長度來舉例。

  在上一世的世界裏,長度的國際基本單位為米,米的定義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秒)的時間內所通過的距離。在上一世科技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有的是手段測量出一個標準的“一米”長度。而人們慣用的長度單位也是毫米、厘米、米、千米公裏,再大一點的如光年,這些都是基於米的定義而延伸出來的,他們跟米有明確的換算關係。比如一米等於一百厘米等於千分之一千米公裏。有了米的明確長度後,人們可以輕鬆地找到任意一個其他長度單位所表示的長度。

  但是古代不同。

  不光大秦,就連西楚與北蠻、西北等地,整個世界都一樣,人們計量長度都是用的什麽“一掌”、“一肘”、“一丈”等等。文淵院藏書《聖人家語》中明確指出的“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至今仍然被工部當做最標準的長度計量單位。至於“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裏麵的標準,則是趙征這個皇帝。

  今年年初上班第一天,工部剛來人給趙征量完寸、尺、尋的長度。

  換句話說也就是大秦的長度計量單位具體表示的數據每年都不一樣。

  至於這其中的所謂“一丈”,你敢相信竟然是趙征的身高?

  再說行伍之間所慣用的“裏”的概念。也是各不相同,全憑各人目測。

  這種混亂的長度計量看似落後的不行,但實際上已經是非常先進的了。

  來自上一世的趙征知道米的定義,知道米為什麽這麽定義,這是基於物理規律不會改變所進行的定義,但是古人不知道啊。在沒有一個不變的基準情況下,古人隻能使用統治者作為基準,對一係列的計量單位進行定義。

  古人也很苦惱,古人也知道這麽做不方便,古人也知道尋找一個絕對的、不會改變的基準進行一係列的定義最是標準適用,但古人找不到。

  (正文裏說的基準是真實存在的。古人對長度的定義就是這樣子的,所以不同朝代的一丈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