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波瀾(三)
作者:指缺      更新:2020-11-12 13:55      字數:2376
  第五十四章波瀾(三)

  要說武青與吳慶這兩個人,都是平日裏不愛說話的主兒。不過這兩位的不愛說話可是完全不一樣的。武青不愛說話,那是真沒啥想說的。武青成熟穩重,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像一位堂堂正正的將軍。至於吳慶,話不多,一雙眼睛也學著武壽的樣子耷拉著,看似寡言少語,實際上滿肚子的壞水兒。他話不多不是沒什麽好說的,實際上他對於很多事情都有很多看法,之所以不說出來,是因為他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半天不說話,一說話就是個大坑,別人爬半天都不一定爬出來的那種。

  麵對趙征的問詢,理所當然的,這種活兒一向是老實的武青來做。

  武青出列回答,也沒什麽特殊的。就是把陳忠說的內容詳細複述了一遍,補充了一部分細節,就算結束了。武青甚至到現在都沒想那麽多。

  隨著當初離開長安城的日子越來越久,最早一批跟隨的人也逐漸長大,各自的長處,三十歲才剛到你準備嶄露頭角的時候。你讓他推演戰陣,以他現在的能力,朝堂之上大半的人都不是他的對手。但你若讓他理解朝堂上的波詭雲譎,理解這些老狐狸打的機鋒,他能把你氣死。

  比如說吳慶,時年二十八歲,正是壯年,建功立業發光發熱的年紀。要曆練有曆練,要勇氣有勇氣,正站在人生的朝堂上這群老狐狸一句話十八個彎兒了,就算是沒有彎兒,話到了他的耳朵裏轉悠一圈兒,都能聽出九曲十八彎兒來。

  因此,看到武青出列奏對,他還沒開口說,趙征就已經知道他要說的內容了,對於他能夠自己辯駁,不需要自己下場的情況,也已經不抱希望了。

  等武青說完,趙征先是看了一眼吳慶,吳慶一副早上沒睡醒的昏昏欲睡的樣子,仿佛眼前眾人討論的事兒跟他沒有一丁點兒的關係一樣。

  收回目光,趙征開始思考解決的辦法。

  其實這事兒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著戶部尚書問話。

  雖然秦國的軍隊成分複雜,但太原城現在的軍隊成分可一點兒都不複雜。所有的兵丁要麽是老軍卒,要麽就是從戶部那兒要來戶籍召的。說到底這事兒也是戶部的問題。如果把這個矛盾轉移到戶部尚書頭上,這事兒自然與武青等人沒關係了。因為召這些人的時候,武青他們還跟在趙征身邊呢。

  但戶部尚書是寧瑜啊。一個從下麵慢慢爬上來的人,論辯才也許他確實不輸禦史台的禦史們,但論根基後台,他照著這群人差的太遠了。

  況且寧瑜算是主動投誠的那一批,他不能就這麽把他扔出去。

  現在的朝堂成分比較複雜,但簡單來說共分為四批人。一批是趙征的親信,比如武青吳慶,張琪等人,這批人年輕,富有活力,充滿幹勁兒,對趙征忠心耿耿,但是目前地位不高。另一批就是原太原城內的皇黨,或者說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皇室宗族,這群人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趙瑩。第三波人就是世家望族,他們跟進雄厚,除了像薑淵這樣的奇葩以外,基本不會把朝廷把趙征放在第一位,他們心中的第一位是家族。最後一波就是寧瑜這樣的寒門出身的人。他們基數眾多,雖然很少能夠身居高位,但實際上他們的勢力是整個朝堂最大的一夥。

  以前這群人都在觀望,後來趙征把第一個主動投誠的寧瑜推到了戶部尚書這個位置上,這讓他們這群人很是意動,他們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傾向性了。但這時候如果趙征把寧瑜退出去,不論寧瑜最終保沒保住,都是十分不明智的。

  把寧瑜退出去,就是傳遞給這群準備投誠的中下層官員一個信號,投靠我了,我也不會把你當成真正的心腹。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很有可能會把你推出去。

  這群人之所以傾向於趙征,不僅僅是因為看到了寧瑜的官至戶部尚書的好處,也有內心深處對於擁護皇帝的思想的影響。但這個影響並不強烈,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看到寧瑜被退出去,他們一定會重新慎重考慮起來。

  不能把寧瑜退出去,就隻能在武青跟吳慶他們身上原地解決問題。否則就會牽扯更多的人進來。

  “吳慶,你怎麽不說話?”

  到這個時候,趙征並不是特別著急,因為吳慶的表現,讓他覺得這個事兒還有回旋的餘地。

  吳慶被點名,隻好站了出來。他走到武青身邊跪下,開口說道

  “臣無話可說。”

  “不過臣以為,司需郎中武大人這件事兒沒有陳大人說得這麽麻煩。”

  “相反,臣有幾問想請教陳大人。”

  趙征挑了挑眉,故作驚訝地說道

  “哦?你有什麽問題?”

  吳慶偏過頭看向陳忠,開口說道

  “陛下聖明。”

  “陳大人,這第一問就是不知兵部武大人這樣做觸犯了哪條律例?”

  “第二問是,請問陳大人,補錄官身這件事兒是否是吏部職責?”

  “第三問,請教陳大人,這幾位校官身上究竟有什麽問題,陳大人在打回補錄名單的時候,是否言明,詳盡?”

  “最後一問,請問陳大人,這種事兒你吏部堂官就沒給出個處理辦法嗎?還是陳大人壓根兒就沒經過吏部堂官,直接就報到陛下這兒來了?”

  吳慶的這四個問題很有意思。

  第一問避重就輕,前麵趙征已經將其他人繼續往深了挖的可能堵了回去,他這裏轉手就用上了。不問其他人,隻單說武青一次人員名單被打回來後重複遞交這件事兒,有什麽問題。

  有問題嗎?

  當然沒問題了。你喜歡,你樂意,你不嫌耽誤事兒,你完全可以一直遞交同一份名單,大不了吏部一直打回去就是了。不怕麻煩的,兩個部門之間完全可以這麽循環下去。

  不過一般人都不會這麽做,因為這麽做得罪的不僅僅是下麵辦事兒的屬官,這是直接藐視對方整個部門,可以說是一個部門對另一個部門的宣戰。這麽做話外的意思就是我認為你的決定有問題,你得聽我的。

  但這是潛規則,明麵上沒有規定不能這麽做。況且整個吏部都在諸葛瓊手底下,諸葛瓊與禦史大夫武壽已經基本穿一條褲子了。得罪也就得罪了,他們兵部代表的可是皇室,他們背後可是皇帝。

  同時,第一個問題已經明確說明了,武青是兵部的人。這裏不稱呼武青的職位司需郎中,而是籠統的稱呼兵部武大人,就是說明了武青是兵部的人,他這麽做是行使的兵部職責,緊抓著他是司需郎中這件事兒不放,是沒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