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三英戰穆勒(續)
作者:指缺      更新:2020-11-12 13:55      字數:2335
  第三十六章三英戰穆勒(續)

  “吾皇為生父上尊位,此為為人子之常情。且儒道雖說天地君親師,卻並未講滅絕人性。

  先皇駕崩之時,未留遺詔傳位,自然吾皇亦有繼承大統之權。所以並不存在都督所言的違背天地君親師之道。”

  夏言知道他並不能反駁儒道,儒道作為楚國治國之道,是楚國立國的根本。如果他為了蕭璜反駁儒道,就是在掘楚國立國之根,這樣的結果會比眼下更加糟糕。所以他從儒道出發,講了人性。這樣說就沒有問題了,儒道是楚國治國之道,但儒道分為數個學派,有存天理滅人性的,自然也有講人欲的,不管怎麽講都是在儒道裏麵打轉轉,自然他怎麽說怎麽對。畢竟儒道是楚國治國的根本,但存天理滅人性並不是。

  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後,夏言開始解決第二個問題

  “本使嚐聞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反之亦然。

  今吾皇有難,為人臣子不僅不體恤君父之難,反而以君恩為挾,妄圖裹挾君父,不奉君召,還企圖抗旨。此舉不僅有違儒道,更妄為人子,不感念君父之恩,為君父分憂,造福黎庶,反而要挾君父,此舉妄為官身。於宮門前抗旨之時不思君父雷霆之怒可能波及家人,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妄為人父。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慈之輩,君父隻是罷官流放,尚未禍及家人,已然是君父仁慈。如何算君父之過?”

  夏言的話讓趙征暗自佩服。

  夏言避開穆勒的鋒芒,另辟蹊徑,從為人臣子的角度說問題,將穆勒的攻勢完美的化解於無形。

  如果不是分屬不同陣營,趙征已經忍不住要鼓掌叫好了。

  隻是可惜,夏言是楚國皇帝蕭璜的夏言,不是他趙征的夏言。

  “好!夏使臣此一番為人臣子的話說的鞭辟入裏,令本將茅塞頓開。為人臣子自然就要為君父分憂,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君父,簡直妄為人臣。”

  穆勒卻並不氣餒,見夏言接下了自己的招,知道暫時無法拿下夏言,立刻將矛頭轉向他人。

  剛剛趙征命徐茂於元回話的時候,這兩個人裝聾作啞的姿態才過去不久,如今就被穆勒拿出來說事兒了。

  見穆勒大讚夏言的為人臣子的說法,雙眼直勾勾的盯著自己二人,徐茂於元知道自己二人再不發言就完全說不過去了。隻好起身開口。

  雖然決定了開口,這時候的話卻不好說。無論是反駁夏言還是讚同夏言都讓這二人難做。

  反駁夏言,就是反駁盟友,這樣一來,問題又回到了原點。想反駁夏言的發言,不僅僅是不好說這麽簡單,還要考慮到夏言這番話本身的作用。要知道夏言說這番話的緣由是為了反駁穆勒質疑楚國皇帝蕭璜皇位正統性所說,反駁了夏言的話就是讚同穆勒的質疑,跟著穆勒質疑蕭璜皇位的正統性,這已經不僅僅是反駁一番話這麽簡單的事情了,這麽做會讓夏言認為他們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的。這會嚴重破壞與楚國的關係。

  這其中尤其以徐茂最為難做。徐茂所在嶺南道可是直接與楚國接壤的。

  讚同夏言,就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畢竟這兩個人無視趙征的命令的事情才發生不久,二人還沒有這個厚臉皮坐到唾麵自幹的地步。

  因此,這人選擇直接繞過這個話題,將這個兩難的選擇直接擱置。

  “陛下,夏言使者與穆勒都督的一番辨言令臣受益匪淺。臣此番收獲不菲。”

  徐茂先給穆勒與夏言的爭論做了一個結論,兩個人隻是在辯難,隻是在說道理,將事情暫時完結。接著重啟話頭。

  “臣此番奉恭王之命前來恭賀陛下登基,能得見我大秦重整旗鼓,臣死而無憾。

  恭王聽聞陛下準備登基之時,欣喜異常,恨不能親身前來,奈何恭王殿下身體抱恙,事務繁多,無法抽身,隻能將此重任交付於臣。往陛下恕罪。”

  說著,徐茂躬身拜禮。接著說道

  “十五年前,恭王忽聞噩耗,急忙整軍趕往長安,奈何山高路遠,行至蒲州之時長安已經付之一炬,恭王殿下望見長安烽火,哭天搶地,悲慟不以。天佑我大秦,幸得陛下存世,得以延續我大秦。臣代恭王殿下叩首。”

  徐茂的話聽在趙征的耳朵裏,讓趙征有些疑惑。

  徐茂代表的是趙蕩,趙蕩在嶺南道,屬於大秦最西南的府道。按理說天高皇帝遠的,趙蕩應該做做表麵功夫就夠了,甚至如果趙蕩膽子夠大當場稱帝也不是沒可能的。趙蕩完全不用擔心趙征會率軍攻打,畢竟攻打嶺南道要劍南道與江南道,隔著兩個府道打仗,趙征腦子還沒壞掉,不可能做出這麽不理智的事情來。

  但是現在徐茂態度前倨後恭,不僅轉變的速度極快,而且恭謹的有些過頭,甚至可以稱之為卑微了。這完全出乎趙征的預料。

  按照趙征的預估,這種恭謹到卑微的態度應該出現在於元身上才對。卻沒想到兩個人完全反過來了。現在於元已然老神在在,一副穩坐釣魚台的樣子,反而是本該穩坐釣魚台的徐茂恭謹到謙卑。

  如此反常的舉動不得不讓趙征警惕。他還猜不透徐茂此番作為的用意,但是這並不妨礙他謹慎處理此事。

  因此,徐茂恭謹謙卑地代恭王趙蕩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後,趴伏在地上五體投地【注1】,給足了他麵子後,他也就順勢暫時放過了徐茂。

  “徐卿平身。朕知恭王鎮守嶺南,亦深感安心。徐卿可回恭王:恭王的態度朕看到了。”

  徐茂謝恩後回到坐席重新跪坐好,再不發言。

  趙征此番話算是暫時認同了趙蕩在嶺南道的統治權。反正暫時他也夠不到嶺南,不如順水推舟在雙方沒撕破臉之前給個笑臉,讓趙蕩先發展著嶺南,總比讓嶺南戰亂不休,然後以後接手一個被打爛了的嶺南要好得多。,

  況且如今徐茂前倨後恭的態度轉變原因還沒搞清楚,實在不宜節外生枝。

  在政治場上,穩妥才是最合理的做法,政治場上那些冒進的,喜歡劍走偏鋒的,喜歡賭博式行事的人,從來活不長久。

  在搞不清楚敵人手段的時候,穩妥,維持眼下的局麵,遠比冒險打破平衡要合適的多。

  【注1】五體投地:是佛教的一種最恭敬的行禮方式。此處僅借用其象征最恭敬的行禮方式一意,無佛教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