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勝州
作者:指缺      更新:2020-11-12 13:55      字數:2577
  第十五章勝州

  與以往不同,盧勇帶著幾個人來到勝州城外後,沒有分派任務,而是修整了一番後,朝著勝州城裏走了去。

  勝州與振武隔黃河相望。振武是大秦伸入北方草原的橋頭堡,理所當然的,勝州變得異常重要。它肩負著守護振武這個橋頭堡的重任的同時,也有防止振武有失後來自草原的敵人長驅直入的作用。

  勝州地處北方,加上其特殊的軍事位置,讓這個原本人煙寥寥的北方邊鎮小村莊迅速發展成為邊陲重鎮。不過勝州內並不顯得如江南般繁華。勝州的繁華是武人的繁華。

  作為邊陲重鎮,勝州城內隨處可見手持刀劍等兵器的人來來往往,不過城內並沒有因為武人的聚攏而影響治安,正相反的是,城內治安相當好,甚至很難見到有什麽爭執。這是因為這座城池裏一半以上的人,不是軍中的士兵就是士兵的家人。他們常年駐守在這裏,可以說在城裏隨便拉出一個人來他都能認識大半個城的人。

  盧勇帶著趙征等人就這麽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勝州,守城門的士兵見盧勇等人從南麵入城,並沒有多加盤查。在勝州人眼裏,南麵來的,基本都是自己人。守城門的士兵守的也不是大秦子民,而是草原上來的奸細。他們甚至不會對進城的百姓收錢。

  大秦的官製十分健全,不會繁冗混亂,一件事好幾個人職能重疊的情況,也不會把人往死裏用,讓一個人跨衙門管事兒。大秦的官製基本可以分為中央官與地方官,地方官又把文武區分開。大秦將疆域劃分為數個道或府,類似於省的概念。各道、府管政治民生等的首官是尹,也稱府尹,而管理地方軍事的首官則為都督。一道或一府的府尹與都督基本不會出現是同一個人的情況,這也有效避免了地方大權旁落的情況。

  在趙征原本的曆史上,盛唐的後期,就是因為出現了節度使這種地方軍政大權獨攬的奇葩官職,直接導致了中央無力控製地方,各地混戰,最終分崩離析。

  前麵說過大秦基本不會出現一道或一府軍政大權皆在一人手裏的情況,事實上不止府,甚至下到郡、城、縣都會明確地將軍政大權分開。另外還設有各地監察機構以防軍、政首官相互勾連蒙蔽中央。可以說大秦的官製十分完善。

  不過這種軍政大權分開的情況適用於大多數,卻不是用於整個大秦,尤其是邊陲。

  正是這種軍政分離式的管理模式讓大秦可以放心四方,卻也正是這種軍政分離的模式,往往導致地方軍政首官相互看不順眼。大秦的稅收與撥款很有意思。他們並不是全部收到中央然後由中央調配再分給地方,而是按各府各道收攏稅收,隨後由文首官將撥款預算寫好後遞交中央,中央審批後發還地方,然後文首官按照批示分撥。剩餘部分上繳中央,由中央決定如何平衡各地的預算條陳。

  雖然看起來文首官隻有管理權跟建議權沒有決策權,貌似沒什麽卵用。實際上這裏麵大有文章可做。

  倒不是說在稅收數目上做什麽手腳進行貪墨,那屬於觸犯律法,如果真這麽做,很快就會被地方監察機構給捅到禦案上去。這裏所說的文章是在撥款預算上麵。別的不說,光是文首官的建議權就足夠讓各部門官員在每年的稅收之時好好巴結一番文首官了。

  首先,各地的各部門主官可以寫條子遞到文首官這裏進行申請,畢竟文首官不可能對各部門都了解的細致入微,有什麽困難,還是需要主官主動提出。可是你提出來撥款的申請了,你的撥款申請往不往遞給上麵的預算奏章裏麵寫,這個決定權就在文首官手上了。

  而毫無疑問的,尤其是邊陲地區,軍事開銷,每年都會占據一大部分稅收。這如何能讓文首官開心?

  文首官覺得軍隊消耗太大,武首官覺得文官摳門,一點點小錢錢都這麽費勁。兩方每年因為撥款問題遞到禦案上的奏章都夠給禦書房暖火盆暖一冬的了。

  要想消除這種軍政雙方的衝突,最好的辦法就是管錢袋子的跟管軍隊的意見高度一致。可是你們倆是意見一致了,兩方歡歡喜喜了,中央不放心了。

  有人說了,我對大秦對陛下忠心耿耿,絕不會攬權自重。況且不還有監察機構呢嗎?

  嗬嗬,要知道多變的莫過人心,這變的誘因,莫過權、利熏心。

  如果軍政合作愉快了,想在地方上糊弄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監察機構不要太簡單。

  況且,人心,怎麽經得起試探?

  所以這種軍政分管,年年鬥嘴大打嘴仗的情況,從大秦立國一直延續到如今。

  到了後來,地方上的軍、政首官都明白了中央這麽安排的意思,也就會刻意的配合起來,雙方不會上去套近乎,還要時不時地往上麵遞個奏章給對方上上眼藥。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天下也找不出那麽多天生就對立的人來。例如這勝州。

  勝州不同於其他邊陲軍鎮。它除了看守大秦的北大門外,還要承擔起管理黃河的作用。

  勝州地處黃河中遊。黃河固然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然而黃河它也是個脾氣暴躁的家夥。每年大秦花在黃河上的錢,都要接近全國總稅收的四分之一,更不要說一旦有什麽意外發生,賑災、疏逡河道,這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加上勝州本就不是種地的料,勝州的人都覺得砍人比種地簡單太多了。所以勝州每年的稅收都低的可憐。這點兒可憐的稅收不論都撥給軍方還是都給地方上或是用在黃河上,都不夠用。因此勝州每年都要從中央拿錢。

  一百萬兩也是拿,兩百萬也是拿,反正每年勝州都要從中央拿錢,一來二去的,勝州的文首官已經麻木了。開始的時候還會因為拿多少、怎麽分配跟軍方爭論,到了後來,他幹脆就把各部門預算簡單審核一遍,然後加起來,刨除本地稅收後,直接將缺口數目往上一報。

  中央也明白勝州的情況,理解勝州文首官的難處,基本不會對勝州的撥款申請有什麽攔阻。

  也因此,漸漸地勝州軍政雙方大佬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和諧起來。

  再加上勝州每年都要麵臨數次來自北方的騷擾,緊張的時候,管你是文官還是武官,都得上陣殺敵。一來二去的,雙方不僅首官,下麵的官員也培養出了很濃的袍澤情誼。

  勝州人沒有其他地方的人那麽複雜,他們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麽守好大秦的北大門,怎麽治理好黃河,順帶偶爾出去打打秋風,再就是期盼著什麽時候皇帝“想開了”,準備拿草原開刀。

  也因此,勝州城內的文氣不重,反而武道昌盛。就連文官“開會”,都經常拍桌子罵娘,如果意見實在相左,打起來都不是什麽稀奇事兒。勝州的府尹張權就不止一次跟勝州都督穆勤當著文武官員下屬的麵大打出手。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更何況雙方下屬官員了。

  不過勝州官員們打是打,打完了事情解決了後,要不了多久又會勾肩搭背地喝酒吃肉逛青樓,然後下次“開會”接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