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乾寧軍
作者:青衣校尉      更新:2020-03-14 22:21      字數:2255
  自從後漢帝國崩潰以後,天下大亂,群雄崛起,各國相繼而立。

  周國占據中原江北之地,北有燕國,南有楚國,巴蜀有梁國。此外,還有魏國,天雄等異族國度,可謂群敵環伺。

  為了鎮守邊地,防禦敵國侵擾,周國在邊境之地,設下了諸多節度軍府,總攝一地軍政防禦之事。

  橫海節度府,便是其一。

  橫海節度府直麵燕國,乃是對燕作戰的主力之一,下轄滄、棣、瀛三州之地,設有乾寧、高陽、義昌、定遠四軍,共計戰兵二萬一千人,均是精銳。

  寧王楊淮,自楊洪被立為太子之後,便自請外出為將,其中大多數時間,便是在這橫海節度府中。

  雖說楊淮在橫海節度府中,最高的的職位也不過是乾寧軍主將,節度府副使。但以皇子親王的身份,從軍為將,數年光陰,足以將橫海軍上下,都深深打上寧王的烙印。

  如今,楊淮解除軍職返回京都,雖說已經有數年時間,但這印記依舊是難以磨滅。

  此刻,距離太子遇襲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天,京畿之中,由太子遇襲案所引發的一係列風暴惡浪,隨著尚書令盧慶之死,已經被漸漸的壓製了下去。

  但在這橫海軍中,隨著盧慶自盡而亡的消息傳來,真正的風波卻才開始。

  其實,自從寧王楊淮從橫海節度府中被調離之後,在皇帝的授意下去,樞密院便已然開始著手削減寧王在橫海節度府諸軍中的影響,許多寧王的心腹將領,或者和寧王交往密切之人,都以各種理由被從橫海節度府調離打散。

  如今橫海節度府中,包括節度使、長史、諸軍主將,幾乎所有的高層,全部都換成了和楊淮沒有絲毫關聯的將領。

  但楊淮所留下的痕跡與影響,卻依舊不可能被消去,原因很簡單,楊淮為將時,施恩甚廣,中下層將校甚至軍卒,傾慕或者忠於楊淮的也是大有人在。

  節度軍府得上層將領可以更換調任,但這些中下層的將校以及最底層的軍卒卻是不可能全換了,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才是橫海節度府的根基所在。

  另外,楊淮雖被調離軍隊,回歸京畿,但來自皇帝的恩寵卻絲毫不減,甚至還要更盛幾分。

  而皇帝之所以要削弱楊淮在橫海節度府的影響,其本意也不是要打壓寧王,更多的是預防甚至保護寧王。

  故而,橫海節度府的高層雖然全都換了,但對於軍中的傾向,卻是依舊無法遏製。

  現任橫海節度使名叫朱執信,正是在楊淮被從橫海軍調走之後,從外鎮調任過來的。

  朱執信從軍多年,也算是周軍中的悍將。

  其上任之後,沒過多久,便配合著樞密院將整個橫海軍梳理了一遍,把和寧王楊淮關係密切的將領悉數調離,又將自己的心腹安插進來,如此方完成了對橫海軍的掌控。

  但朱執信所能做的,也就隻有如此了。

  在普通軍卒乃至中下層的軍官中,寧王楊淮的威望依舊極高,特別是楊淮曾經擔任主將的乾寧軍,朱執信雖為節度使,卻也沒有辦法。

  乾寧軍繼任的主將名為陳思華,倒是有意肅清這種影響,而樹立自己的權威。

  隻是寧王楊淮雖然離開了軍鎮,但卻恩寵不絕,甚至於和太子分庭抗禮,這般勢盛,陳思華也不敢得罪,更不敢采取強硬得手段來達成目的,隻能聽之任之。

  以至於乾寧軍中,許多中層的都尉、校尉,下層的旅帥、隊正,都還是楊淮在任時的舊人。

  這些人相互連結,互為幫扶,又一起遙奉寧王的號令行事,已經在事實上結成了一黨,陳思華雖為乾寧軍的主將,但因著寧王的關係,卻也沒辦法下狠手真的約束這些人,甚至要反受其製。

  乾寧軍總數七千人,陳思華用了數年時間,用盡了手段,也不過收服了其中四千人,仍有近半數的軍卒,無法直接掌控。

  陳思華不過三十餘歲,本也是一員意氣風發的大將,到這幾年下來,卻感覺自己的心氣幾乎要被耗盡了,簡直比在戰場上和敵人廝殺還要困難。

  原本的陳思華幾乎已經快要認命,快要放棄了,隻想著就這樣吧,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的混過自己的任期就好。

  但京畿之中傳來的消息,卻讓陳思華在看到了機會。

  太子遇襲,寧王首當其衝被卷入風波之中,便是風頭再盛此刻怕也要先盤著。

  而寧王的狀態,傳回來便也是寧王楊淮那些舊部們的狀態。

  寧王自己都要為了避嫌而隱藏鋒芒,那他這些舊部們,難道還能在此時張揚不成?

  陳思華當即便又施展起手段,開始了試探。

  當然,寧王一日不倒,陳思華便不可能采取強硬粗暴得手段。不過,除了直接粗暴的將寧王舊部解職這種手段之外,較為平緩的手段也有很多。

  其中最好用的,拉攏和摻沙子。

  拉攏便是將寧王的舊部收為己用,這種最高明的手段,既不會召來反噬,甚至也不算得罪寧王。

  隻是寧王都已經離開這麽久了,還能忠心於他的人,心誌必定堅定無比,小恩小惠幾乎肯定難以打動。

  倒是太大的恩惠,他雖為乾寧軍的主將,卻也拿不出來。不論是富貴還是權勢,難不成他還能比得過寧王?

  所以,拉攏這招,施展起來,困難實在太大。

  但摻沙子就要容易的多。

  摻沙子也簡單,便是向寧王舊部的手下,安插忠於他的人手。

  這和寧王舊部們的做法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他們把持了乾寧軍的下層將校,以此來架空陳思華,陳思華自然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反過來架空他們,把權力再收回來。

  陳思華畢竟是乾寧軍的主將,大義在手,這麽做,操作起來就很容易。而且,寧王舊部們的職位也不動,自然也就不用撕破臉皮,進退都有餘地。

  當然,這用了手段,說起來自然還是得罪寧王。

  不過這就是沒有辦法了,他既然坐上了乾寧軍主將的位置,除非他不介意成為傀儡,或者說也倒向寧王,否則得罪寧王便是無法避免的,倒也無需多想。

  陳思華這般想著,便也做了。隻是不曾料到,一不小心,竟然就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