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新作:劇本《神探狄仁傑》!
作者:愛要長久.      更新:2021-04-03 16:04      字數:4508
  其實,於院長本來並不打算過來的,他最近一直在處理學校的事情,加上又經常開會,哪有這閑工夫。

  不過,思索再三之後,最終,他還是抽出了點時間,來到了這裏。

  作為中文專業的重要領導,於院長自然特別關注學生的文學創作能力。

  這次,文學創作交流協會與校內期刊的創辦,他可是在校領導麵前誇下了海口,必須得搞出一點成績來。

  所以,在李翰明二人的盛情邀請之下,他滿懷期待的過來了。

  隻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賀雲這個“甩手掌櫃”居然也在,而且還在與眾人交流創作心得。

  “大家這般看著我幹嘛?接著聊,接著說呀!你們不用管我,就當我不存在好了。”於院長對著眾人微微一笑,隨意找了個位置便坐了下來。

  盡管於院長如此說了,可眾人卻還是覺得十分拘束。

  好在這個時候,賀雲開口提問道:“大家覺得什麽題材最好創作呢?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

  “當然是詩歌啦!詩歌字數少,而且可以不拘泥於形式,隻要能夠找到一絲靈感,完全可以一氣嗬成。”

  “我也覺得是詩歌,尤其是北島與顧城的詩歌,我最喜歡了。”

  “我不覺得詩歌最好創作,我認為散文才是最好寫的。”

  “詩歌和散文都不好寫,其實小說才是最好寫的文學體裁。”

  .......

  大家的回答幾乎是五花八門,但賀雲總結了一下,發現大多數人都覺得小說才是最好寫的。

  除此之外,散文與詩歌也有不少人投了讚成票。

  至於其他文學體裁,幾乎沒有一個人提及。

  對於這樣的結果,賀雲自然是有些失望的。

  他之所以會向大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然是存了“私心”,但現在,他隻能暗暗歎息了一聲,剛準備開口繼續往下說,卻不料就在此刻,於院長突然插話道。

  “剛剛我聽了大家的發言,我這裏倒是有一個不同於大家的想法,在我看來,文學體裁沒有所謂的好寫不好寫,隻要大家肯花時間與心思,不管是什麽文學體裁,都能寫出好的作品來,即使是劇本,也一樣。”

  於院長此話一出,賀雲頓時眼前一亮。

  “劇本?對呀!劇本!我曾經嚐試寫過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卻唯獨沒有寫過劇本與詩歌,不如接下來我就試著創作一個劇本?”

  對於劇本的創作,賀雲自然是有過係統學習的,因而,創作一個劇本自然不在話下。

  何況,在當下,劇本可不算冷門的文學體裁,不少主流的雜誌,都曾經刊載過各種各樣的劇本。

  尤其是類似《人民文學》這種國家級別的雜誌,劇本的刊發頻率是很高的,僅次於小說、詩歌、散文這幾類文學體裁。

  而且,如今的劇本創作,可不像後世的劇本,用四個字來形容,可謂是“精益求精”,隨便一個劇本,拿到劇組去,便可直接進行拍攝了。

  .........

  而有了這個念頭後,對於接下來的交流,賀雲自然也就沒有了心思。

  這不,他與大家聊了一會後,便找了個機會脫身,回了宿舍。

  十多分鍾後,桌前,賀雲剛坐下,就立刻找來了紙筆,暗暗思索了起來。

  首先,當然是確定創作劇本的類型,或者說是題材,這點倒是不難,因為在當下,社會話題是劇本創作中最常用的題材。

  比如改革話題、家庭生活話題、諷刺批判話題,這些都是當下劇本的首選。

  不過,賀雲思來想去,卻並不打算采用這些常見的劇本題材,而是選擇了古代題材。

  當然,古代題材也隻是一個大的框架,實際上,古代題材又可分為曆史演義、古裝武俠、古裝懸疑探案、古裝神話等等。

  “曆史演義太過普通,武俠.....有點不太適合《當代》文學這類雜誌,至於神話的話.....有點太過空洞了,而懸疑探案....似乎可行。”

  其實所謂的懸疑探案題材,在西方被稱之為偵探推理題材,在華夏古代則被稱之為公案題材,最出名的當然得屬《狄公案》《包公案》《施公案》這三大公案了。

  而其中所衍生出的電影、電視劇、小說,幾乎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尤其是前兩者,《狄公案》與《包公案》,最為出名。

  《狄公案》就不用說了,與《施公案》一樣,都成書於清末時期,加上後來隨著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狄仁傑這位武周時期的宰相也因此而聲名遠播,享譽世界。

  而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也是層出不窮,在大陸,最出名的自然得屬1986年與1996年拍攝的《狄仁傑探案傳奇》了。

  當然,90後或許對此並不怎麽熟悉,但若是說到《神探狄仁傑》係列,不管是80後還是90後,甚至是00後,都能想起那一首激動人心的主題曲,以及那開了掛的“李元芳”與胖胖的“狄大人”。

  賀雲自然也一樣。

  至於《包公案》與《三俠五義》,這兩大公案題材,雖然一個成書於明代,一個成書於清代,但所涉及到的人物,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影視作品,更是在香江、台島以及大陸,都有不少經典的作品。

  尤其是《包青天》與《少年包青天》這兩大影視劇係列,前者,出自台島,卻享譽大陸、香江與台島三地。

  而後者,也在大陸成為了一代人的經典回憶。

  由此可見,懸疑探案題材,或者說古代的公案題材,在華人心目中,是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

  說得更直白點,就是受眾麵很廣,完全不必擔心沒有讀者。

  當然,這隻是賀雲選擇這個題材的其中一個原因,事實上,他之所以選擇這類題材,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探案題材所涉及到的“法與情”這個富有爭議的核心主題。

  畢竟在華人心目中,“法”往往是伴隨著“人情世故”的,這點,與西方的世界觀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方,“法”就是“法”,而在華人心中,“法大於情”與“情溶於法”,這都是存在的。

  而在當下,在這個風雲變色,波瀾壯闊,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法”與“情”,早已成為了一個十分有爭議的社會話題。

  這點,不管是主流媒體還是影視界,都有體現。

  這其中最讓國人印象深刻的,得當屬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電影。

  沒錯,就是那一部拍攝於1980年的《法庭內外》(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八十年代電影,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出,整個八十年代,對於是“依法治國、從嚴執法”?還是“情大於法”,是有過巨大的社會爭議的。

  所以,寫這類題材的劇本,在當下,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代》文學、《人民文學》等主流雜誌,代表的可是國家,他們刊載這類法律題材,完全符合上級的精神要求。

  而就賀雲個人而言,創作這類題材的劇本,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

  沒錯!那就是對於素材的收集。

  畢竟古代公案小說,便是現成的素材。

  隻要賀雲經過仔細甄選與加工,完全可以創作出一個包含有自己思想的劇本來。

  .........

  從交流會回來後,整個下午,賀雲都在桌前,寫寫畫畫著。

  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最後,賀雲圈定了“狄公案”作為這次劇本創作的素材。

  不過,公案小說畢竟是小說,而劇本則是另外一種文學體裁,兩者盡管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為此,在改編與創作上,需得做很大的調整,這其中就包括對於情節的改編、人物的增設與刪減,以及配角的融合。

  這不,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當賀雲從新華書店找到三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1986中文版之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這三本由甘隴省人民出版社於去年出版的《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相比原版《狄公案》,確實有了質的飛躍。

  原版的《狄公案》是由清末一位不知名作者編寫的,是根據民間傳說加以改編而成。

  而《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則是荷蘭漢學家以《狄公案》為基礎,收集了民間流傳的一些關於狄仁傑的故事,再加上他融入了許多推理、懸疑的手法以及哲學思想,這才寫成的。

  可以說,雖然故事還是那些故事,但情節卻變得豐富立體起來,所塑造的狄仁傑形象,更是瞬間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神探”。

  而當賀雲通讀了這三本書後,他的腦海之中,不禁浮現出某部電視劇來。

  “要不.....我幹脆借鑒一下《神探狄仁傑》的設定?”

  這個想法一出,賀雲越發覺得此法可行。

  畢竟在西方的偵探推理題材之中,雙主角是經常見到的。比如《福爾摩斯》便是如此,夏洛克與華生可是典型的雙主角,cp感妥妥的。

  至於推理方式,一般可分為“物證推理派”與“心理推理派”兩種派別。

  當然,也有兩者同時兼有的派別。

  不過,這些都扯遠了,還是說回現在。

  賀雲所借鑒的《神探狄仁傑》,其推理方式,與古代的公案小說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偵探推理小說來劃分,心理推理與物證推理可以說是同時存在。

  對於這點,他自己是比較認可的。

  在他看來,物證推理與心理推理都很重要。

  所以,在他接下來所創作的劇本《神探狄仁傑》之中,他也準備采用這兩種推理方式。

  “對了,還有故事素材的選定?這麽多素材,我該首選那幾個呢?”這時候,賀雲不禁又暗暗思索了起來。

  “我這個劇本字數不會太多,最多也就一兩萬字,所以.....故事選定必須要典型突出,且能夠更好的融入自己的思想......不如再借鑒一下?““算了,如果再借鑒下去,那我這豈不就屬於抄襲了嗎?這故事情節還是我自己想吧,不然,我還不如不寫這個劇本。”想到這,賀雲頓時搖了搖頭。

  .........

  錦城。

  《科幻文藝》雜誌社,主編室。

  “鄭老,你好!你好,歡迎你到我們《科幻文藝》雜誌社來。”

  梁達康雙手握住眼前老人的手,十分激動說道。

  眼前的老人,梁達康自然認識,這位可是當下最出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作為科幻雜誌的主編,他自然極為重視。

  老人姓鄭,名文光,出生於1929年,今年雖然已經快古稀之年了,但是卻思維清晰,說話有力。

  作為建國之後,最出名的四大科幻作家之一,鄭老自然有著為之自豪的作品。

  他的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直接奠定了他“華夏科幻之父”的稱號。

  而相比時下不到五十歲的科幻作家葉永烈與肖建亨二人,他與另外一位科幻作家童恩正一樣,都已快年過古稀了。

  “梁主編,你好!在聊正事前,我想向你打聽一個人,你看可以嗎?”麵對梁達康的熱情,鄭文光老人微微一笑,卻是說道。

  “當然可以,鄭老,您問吧,隻要我知道的,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梁達康一聽老人這話,即刻笑著回道。

  “那我可就問了,梁主編,您知道滿江紅嗎?這應該是筆名。”

  “知道!自然知道!鄭老,之前的華夏科幻銀河獎,您應該聽說過吧?獲獎的作家之中,就有這人,他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名叫賀雲,想必您應該也有所耳聞吧!”

  “賀雲?倒是有些耳熟,梁主編,你接著說吧。”鄭文光老人聽到梁達康的話,頓時一愣,緊接著又再次說道。

  “這個小年輕可不簡單,他所寫的科幻小說如今都在國外出版了,而且在華人圈中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作品的海外銷量達到了驚人的三十萬冊之多。而且,上次童老……”

  “等等,童老,你是說老童,童文正呀?”

  “對!就是他,他當時還在華夏科幻銀河獎頒獎儀式上見過這個小年輕。”

  “是嗎?聽說這個小作家最近又有新作呢?”老人又道。

  “對!確實有,我幫您拿來看看?”梁達康此刻很是激動,他轉身就去拿雜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