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自家土地
作者:輕風千裏      更新:2020-11-21 10:18      字數:2312
  江南的三月中下旬(農曆),一般是水稻插秧完不久,然而,這裏種植水稻的比例隻有三四成,其它農作物主要是桑樹和棉花,也還有些是種植蔬菜或水果。

  郭文東對農業還算有些了解,應該是桑葉和棉花收益更高,才有許多人不願種植水稻。

  隻聽方節禮開口道:“少爺,不僅大明內部棉花和桑葉需求大,還可以出口海外,比種水稻更賺錢。日後向佃戶收回耕地後,可全部改種桑樹和棉花。”

  他是完全從經濟角度考慮問題。

  郭文東問道:“這原本都是水稻田吧?”

  方節禮道:“是的,這一片桑樹和棉花地,聽說是近十幾年來才陸續改種的。”

  郭文東又再問道:“江南的大米可否自給自足?”

  方節禮道:“那應該不能,江南許多地方,糧商時常要從外地把穀物運來,本地人耕種的糧食不能完全滿足。這幾十年來,江南的米價一直在漲。少爺,咱們把賣桑葉和棉花賺的錢,用來購買大米,綽綽有餘。”

  果真如此,在前世的時候,郭文東查過一些資料,身為魚米之鄉的江南,竟然還糧食供給不足。

  在太平盛世的時候,江南百姓的這種做法顯然沒什麽問題,假設種桑樹可以賺三兩銀子,種水稻隻能賺一兩銀子,那麽將出售桑葉的錢拿來購買足夠的糧食還能多出許多盈餘,這賬怎麽算都是賺的。

  然而,到了明朝後期,天災和戰亂反複侵襲著這個暮氣沉沉的帝國,北方地區正常的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明朝出現了全國性的糧食短缺。這樣一來,能從外地購買到的糧食越來越少,但百姓對糧食的需求卻不可能降低,米價逐漸上漲就顯得很正常了。

  郭文東心中有個計劃,在收回耕地直接耕種後,最少要有七成用於種植主糧食,要先確保有足夠的糧食儲備。

  接下來,郭文東行走在田埂裏,視察著糧食種植情況。

  來到水稻區域,這裏大多數稻田剛插秧不久,田地裏的一株株禾苗整齊有序,有少數種植晚稻的農民在忙著插秧,有許多是家中的老人、青年、婦女齊上陣。

  這時候的人,不像現代人,現代生活條件好得多,有許多人肥胖發福,幾乎不存在營養不良的人,隻要不是身體殘疾,去打份工不可能連溫飽都解決不了。

  而這時代的人大不相同,除了南京城內少數富人外,郭文東所看到的農民,根本不存在肥胖者,大多身材削瘦,皮膚黝黑,有不少人還營養不良、麵黃肌瘦。

  郭文東看到的田間勞作者,有許多目光呆滯,仿佛是對生活和未來已經失望的人,隻是在人世間勉強度日。

  過得最快樂的,莫過於跟隨家人而來的兒童了,他們在田埂上、附近小溪中玩耍,天真無邪。

  這些農民,要麽是自耕農,因為連年戰爭需要龐大軍費,官府不斷加稅;要麽是佃戶,地主要收取高額的租金。

  要是遇上少數人品好的地主租金收低些,對於農民來說是最大的福分了。

  “噹噹噹”的鑼聲傳來,是郭府的家丁在敲鑼。

  附近正在勞作的農民們,都往敲鑼的家丁望去。

  家丁大聲喊道:“李員外已經把土地賣給了慶修堂的郭公子。郭公子有重要事情宣布,大家吃午飯後到村裏曬穀坪集中。”

  這是郭文東的安排。

  土地換了主人了?得知消息的農民們,先是感到意外,繼而產生了期待。

  “郭公子真有本事,能用洋藥救了李員外長子。”

  “李員外也不是東西,田租收得賊高,但願郭公子是好人,把租金降一降。”

  “聽說在慶修堂,要是沒錢照樣不救治病人,郭公子不見得會比李員外好。”

  “午後就知道了,但願能降低一些。”

  …………

  在田裏勞作的佃戶們在交談著。

  隨後,郭文東來到種植桑樹的區域。

  在桑樹地裏,綠油油的桑樹枝葉繁茂,高度在兩米以上,大多已開花。

  桑樹有很大的經濟價值,桑葉既可藥用,還可以作為養蠶的食物,桑木可用於製作農具、家具、樂器等。

  桑葉采摘的時節在深秋,對於種植桑樹的佃戶,要到霜降時采摘桑葉後才適宜把土地收回。

  郭文東又來到種植棉花的地方,棉花是4月中下旬(指的是公曆)種植,11月收成,跟種植桑樹的佃戶一樣,要到深秋後才能收回土地。

  現在正是棉花種植時節,許許多多的農民們在棉花地裏忙碌著。

  剛才已有家丁對這裏的佃戶通知到位,勞作中的農民在交談著。

  他們在談論郭公子是何許人也,無一不希望郭公子能夠降田租。對於從田埂上走過的郭文東極其隨從們,有許多人看到了,然而並沒有人認識。

  “這位,便是買下這片土地的郭公子。”

  方節禮聽到農戶們的談話後,大聲向他們介紹。

  原來是郭公子!忙碌中的農民暫時停下,紛紛上前發聲。

  “郭公子,李員外這個沒良心的人,收我們六成的田租,一年忙到頭,全家還吃不飽,求你收少點。”

  “郭公子,求你大發慈悲,把田租降低!”

  “郭公子,能不能把田租降低點?”

  ……

  農民們在發出詢問,基本上是等同於哀求了,每個人眼神中是苦苦的期盼,在郭文東看來,這時代的農民太可憐了。

  在江南地區還好,有些農民還能勉強維持溫飽,就算不能吃飽,也不至於餓死。

  在北方許多地區,許多農民真的要餓死,還被迫依附李自成參與造反。

  郭文東朗聲回應:“我是講良心的人,一定會為你們著想,保證你們以後的日子,肯定比以前好。等下集中開會,會向大家宣布具體事情。”

  雖然沒有透露具體事宜,有了郭文東這樣回答,許多農民麵帶笑容。

  視察了好一陣子後,郭文東一行來到了大村落。

  這個大村名為東星村,有上千戶人家,村裏的耕地有七八千畝。

  然而,大多數耕地都早已不屬於本村的人。

  在一個王朝建立初期,會重新分配利益,農民能重生分得耕地。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兼並會越來越嚴重。

  有些是農民自願出售自家耕地,有些則是地主豪強巧取豪奪,失地的農民會越來越多,這幾乎是每個封建王朝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