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陽的家
作者:秋伊希      更新:2020-11-09 14:05      字數:1172
  地域建築的基本特征包括:回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自然條件;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術;吸收包括當地建築形式在內的建築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沒有的特異性並具有明顯的經濟性。

  地域建築的主要地域特征來源於當地的自然、文化與技術特征。

  武漢地域建築特征來源於如下幾方麵:

  1、夏熱冬冷,特別是夏季較熱的氣候特征。

  2、當地的地形特征。

  3、兩江交匯,湖泊眾多,水意象明顯。

  武漢城市的近代化轉型在中國眾多的城市當中非常獨特,其深層上是一次文化思想的轉型。它促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發生在武漢,也提供了一個建設現代化大都會的樣本,在城市建築建設方麵獨樹一幟。至今留存的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老湖北省圖書館、“紅樓”等均為那一時期代表之作。它們最大特點就是“中西合璧”。

  武漢民國這一時期的建築特色,曾在中國很有影響。這種建築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中國傳統及武漢地域特色的建築風格,如大屋頂、馬頭牆等,又充分融合了西方建築結構以及歐式山花、“卷心菜柱頭”等西式元素,兩者交相輝映,融會於一體。當時長江中遊地區一些山區民居建築也以此為時尚,進行仿效。

  而我想像中的歐陽的家是位於長江北岸漢江邊碼頭附近的一處民宅和工廠相連的幾棟連體一層建築,離市中心長江邊碼頭的鬧市區有幾公裏的距離,是屬於當時新開辟的一塊地。

  選擇此地塊是因為方便從漢江上遊的周邊地區通過船運輸糧食來加工。

  站在漢江邊,麵朝歐陽的家,左側是工廠大門,右側是住宅大門。

  工廠區(含後側的工人房)占整個地塊麵積的12。住宅區從大門始按順序為前院、門廳、花園、房屋區。

  從花園進入房屋區,首先是老爺和二少爺居住的1號區,1號區房屋共三間,成門字形,廳堂位於正南,老爺居東,二少爺居西。

  1號區靠右是夫人居住的2號區,2號區除了夫人居東外,兩位未出閣的小姐居西。

  2號區靠北是大少爺居住的3號區,有獨立的朝漢江邊的大門。

  4號區位於2號區靠南,是老爺的妾和三少爺的居所。

  1號區、2號區、4號區格局、大小、朝向均相同。隻因大少爺已成家,3號區麵積略大於其他區。

  區內每個房屋有帶屋簷的連廊相連,而每個區有小巷相連,小巷為露天,地麵鋪設了石板,屋腳有雨汙水排水溝,排水溝連接到屋外道路的排水係統。

  房屋與房屋背靠背相連的地方都種了水竹,大花園主要以假山魚池為主景觀,四周有老爺喜歡的各類盆景。房屋區各區裏的小花園都種了樹木,主要是桂花樹。然後零散著有種各屋主人喜歡的花卉。例如,1號區主要是米蘭、梔子花等木本花類;2號區、4號區會根據季節擺放花類,例如,牡丹,月季等;3號區的女主人隻夏季養了荷花。

  歐陽家總共有兩口水井,一口位於工廠區的院子裏,就是一進工廠大門靠左側的位置。

  還有一處就在老爺的小院子裏,在桂花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