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踢皮球
作者:帝國      更新:2020-10-28 04:24      字數:4932
  談判還在僵持中,慕尼黑的城門已經打開了。這個時候,已經由不得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做主了。

  從談判開起的時候,大家就知道這裏要換個主人了。喬納斯可沒有義務幫他們保密,現在全城的人都知道,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準備和奧地利交換國土。

  既然如此,大家投靠新主子就沒有壓力了。在歐洲曆史上換國土的事情時有發生,並不算是什麽新鮮事。

  隻不過這次情況畢竟特殊,巴伐利亞王室有些落魄,把手中所有的籌碼都丟光了,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法理性。

  本來大多數巴伐利亞民眾心中還是有那麽點兒小障礙,畢竟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也沒幹天怒人怨的事情,就這麽拋棄他,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不過置換國土的消息一傳出來,大家的心裏障礙就沒有了,不是他們要背叛國王的,而是國王自己要走的,這就不關他們的事了。

  大家心安理得了,隻要奧地利沒有虧待王室,他們就自認為對得起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了。

  ……

  巴登

  作為巴伐利亞的好盟友,最先知道了鄰居國內發生的事情。巴登政府懵逼了,不待這麽玩兒的,在和別人的戰爭中,地方政府宣布“中立”了、緊接著國內的軍隊也跟著“中立”了。

  攝政的弗裏德裏希親王問道:“現在怎麽辦,巴伐利亞人根本就沒有抵抗,奧地利隻是進行了一場武裝遊行,就到了慕尼黑城下。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巴伐利亞人已經放棄了政府,慕尼黑也守不了多久,巴伐利亞王國撐不到援軍抵達了。”

  不要說援軍抵達了,援軍的影子在哪裏都看不到。普魯士正在召集德意誌邦國組織聯軍,英法也在號召大家出兵幹預這場戰爭。

  可這都要時間啊,德意誌地區這麽多小邦國,再怎麽快,也要一兩個月才能夠把聯軍組織起來吧?

  誰知道巴伐利亞王國這麽慫,好歹也是德意誌地區的第三大邦國,就算是打不贏奧地利人,你也要多堅持一會兒啊,那怕是堅持遊擊戰也可以。

  這個時候,弗裏德裏希親王還不知道雙方已經妥協,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正在和奧地利人談條件。

  外交大臣尼古勞斯分析道:“殿下,巴伐利亞是人心向背,就算政府再怎麽努力也沒有用。

  看來我們還是低估了統一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巴伐利亞人把這場戰爭當成了國家統一之戰。

  與其說是奧地利軍隊打到了慕尼黑,不如說是被巴伐利亞人請到了慕尼黑。

  現在我們的麻煩大了,如果國內的民眾和巴伐利亞人一樣,那麽幹涉這次戰爭的風險就太大了。”

  尼古勞斯是被嚇倒了,不光是他,很多人都被嚇倒了。萬一巴登國內的民眾也是這個態度,他們強行出兵幹預這場戰爭,民眾會不會造反?

  就算是不造反,他們也學者巴伐利亞人在戰爭中保持“中立”,巴登政府也要完蛋。

  首相沃爾茨補充道:“殿下,這種情況很有可能發生,國內的輿論大都是反對出兵的,大家都不願意出兵救援巴伐利亞。”

  弗裏德裏希親王沉默了,唇寒齒亡的道理他懂,可是現在出兵幹預的風險太大,搞不好把自己也給搭進去了。

  停頓了片刻功夫後,他才緩緩的說道:“罷了,這場戰爭中我們保持中立吧!”

  ……

  做出這個選擇的顯然不隻是巴登大公國,很多被嚇倒了的德意誌小邦國都選擇了中立。

  似乎這一刻,大家都變成了民意的擁護者,奧地利的政治攻勢開始發力了。

  隨著一個個小邦國宣布中立,還沒有誕生的德意誌邦國聯軍,提前胎死在了腹中。

  柏林

  看著越來越多的邦國宣布中立,普魯士政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普奧邊界地區至少已經匯聚五十萬奧地利軍隊,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中。

  這些部隊有沒有戰鬥力,還是一個未知數,可是普魯士政府不敢動啊,數量在那裏放著,誰敢掉以輕心啊?

  萬一他們前腳出兵救援巴伐利亞,後腳這支部隊就殺入了他們本土怎麽辦?那怕這些部隊都是水貨,靠數量也可以堆死普魯士。

  普魯士王國實力有限,學習奧地利政府動員上百萬大軍,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他們爆肝,最多也隻能夠對付一路奧地利軍隊,另一路就沒有辦法了。

  無論是從本土出兵,還是從巴伐利亞王國打過去,對奧地利都不是問題。

  進入了熱武器時代,他們就算是想要冒險都不行,隻要後勤補給被切斷,戰鬥力再強的軍隊也隻是軟腳蝦。

  除了軍事上的威脅外,更麻煩的還是政治上的問題。巴伐利亞民眾的表現,同樣也嚇壞了普魯士政府。

  就算是腓特烈-威廉四世對國內的軍隊有信心,不認為他們會學習巴伐利亞軍隊一槍不放就中立了,可是對民眾他就沒有信心了。

  軍隊的信心來源於普魯士是“軍隊擁有國家”,這種待遇是其他國家都給不了的。

  民眾就不一樣了,不要看後世吹捧普魯士王國如何如何,實際上他們就是在窮兵黷武。

  現在普魯士王國的經濟情況不好,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銷,政府不得不加重民眾的負擔。

  再加上容克貴族的剝削,這個年代普魯士普通民眾的日子都不怎麽好過。曆史上這種苦日子一直持續到了普法戰爭後,靠著法國人的戰爭賠款,他們才擺脫了困境。

  腓特烈-威廉四世壓製住怒氣說:“現在該怎麽辦,那些自由市早就宣布了中立,現在巴登中立了、漢諾威中立了、符騰堡也中立了,費利克斯即將出訪薩克森,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薩克森馬上也要中立了。

  剩下的小邦國實力都不值得一提,如果我們要是繼續組織幹涉大軍,恐怕就隻能自己上了。”

  德意誌地區的邦國數量不少,可是有實力的邦國卻很少,除了這幾個稍微有點兒實力的外,剩下的小邦國加起來,也湊不出五萬軍隊。

  沒有這些邦國軍隊當炮灰,普魯士可不敢和奧地利死磕,萬一死上個十萬八萬,他們就要傷筋動骨了。

  普魯士王國之所以要維持龐大的現役部隊,就是為了保證士兵質量,因為他們拚不起數量。

  約瑟夫-馮-拉多維茨首相勸說道:“陛下,現在的局勢不明朗,我們不能冒然出頭。奧地利雖然腐朽了,可是他們的軍事實力並沒有下降。

  從我們收集的情報來看,奧地利國內已經動員了百萬預備役部隊,加上他們五十萬現役部隊,現在的軍隊數量已經躍居歐洲第一。

  以我們的實力,已經不具備幹預這場戰爭的能力了,不如先觀望一下局勢,等待歐洲各國的反應吧!”

  計劃沒有變化快,如果奧地利沒有進行全國動員,那麽普魯士王國加上德意誌邦國組織聯軍,還有幹涉這場戰爭的實力。

  現在的情況很明顯,小邦國們或是迫於民意,或是震懾於奧地利的實力,他們退縮了。

  聯軍組織不起了,要上去和奧地利單挑,就憑普魯士王國的二十萬大軍,約瑟夫-馮-拉多維茨完全不抱有任何期望。

  就算是進行舉國動員都一樣,普魯士王國拚不起消耗,敗一次就要完蛋。或許奧地利沒有實力吞並普魯士,但是肢解普魯士王國卻很有可能。

  畢竟普魯士王國也不是無懈可擊,光三次瓜分波蘭的行動中就獲得了14.11萬平方公裏,占據了普魯士領土麵積的47%。

  這意味著,普魯士內部還存在著大量的波蘭人,盡管這些人被同化的差不多了,要不了多久就會被消化掉,可那是建立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

  一旦普魯士王國戰敗,奧地利強行拆分普魯士,那麽再想合並就難了。勝算太低風險太大,約瑟夫-馮-拉多維茨首相不想冒這個險。

  外交大臣安德烈亞提議道:“陛下,梅特涅不日就要訪問柏林,我們聽聽奧地利怎麽說再做決定,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和他們聯手也未嚐不可。”

  國與國之間說穿了也就是利益,普魯士反對奧地利吞並巴伐利亞同樣是因為利益,如果利益合適的話,那麽賣掉巴伐利亞也未嚐不可。

  安德烈亞是南北德意誌分治思想的支持者,他不介意和奧地利進行利益交換。當然,這並不是說他不想讓普魯士統一德意誌。

  主要是普魯士王國的實力有限,大家對統一德意誌有野心,卻不認為能夠實現。

  在俾斯麥上台前,普魯士政府上下都沒有做好統一德意誌的思想準備。

  甚至三次王朝戰爭勝利後,大家都對統一德意誌持懷疑態度。

  如果不是俾斯麥強力堅持,政治手段又夠厲害,把眾多邦國忽悠到了一起,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後世牛逼哄哄的德二帝國也不會誕生。

  猶豫了一下,腓特烈-威廉四世還是對巴伐利亞王國說對不起了,不是他不肯幫忙,實在是實力不允許。

  “既然如此,我們先保持沉默好了,國內的軍隊動員不能停,還要嚴防奧地利人對我們發動偷襲。

  等梅特涅來了過後,搞清楚奧地利人的條件過後,我們再做決定。

  在此之前,外交部要盡量穩住小邦國們,沒有他們搖旗呐喊,在政治上對我們非常被動。”

  賭國運,那也要分情況,至少也得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把握,才能夠下注啊?腓特烈-威廉四世可不是賭徒,更沒有賭紅了眼,不會盲目的玩兒梭哈。

  高層會議結束過後,腓特烈-威廉四世立即召見了英法俄西四國公使,向歐洲這四大列強通報了情況,要求四國出兵幹預。

  毫無疑問,西班牙王國這個時期已經是空架子了,能夠保住列強的地位就是靠祖宗的餘威,現在正忙著內鬥,對於幹涉德意誌地區的事務不熱衷。

  真正有發言權的是英法俄三國,或者說是法俄兩國更加準確。英國人的影響力雖然大,可陸軍實力有限,不具備出兵幹預德意誌地區的實力。

  可是英法俄三國這個時候正在進行超友誼賽,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雙方都投入了這麽大,誰要是認慫,誰就要倒黴。

  俄國人不能放下君士坦丁堡,這是全體俄羅斯民眾的意誌,沙皇政府不可能在最後關頭退縮。

  英法同樣無法退縮,英國人做出了讓步,利益損失慘重姑且不論,唐寧街就要換人了。

  法國人就更加不用說了,拿破侖三世要是敢認慫,他的王位就要不穩了,或者說他的王位一直都不怎麽穩,發動這次戰爭就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

  除了西班牙公使明確拒絕出兵外,三國公使都沒有給出答案,要等待國內的決策。

  倫敦

  喬治內閣再次為了德意誌地區的問題召開內閣會議。

  外交大臣托馬斯開口說道:“諸位,德意誌地區情況有變。巴伐利亞王國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淪陷了,在這場戰爭中巴伐利亞民眾和軍隊都選擇了冷笑旁觀。

  這次和奧地利作戰的估計就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那個蠢貨,和他的蠢貨內閣了。

  受此影響,德意誌地區的大部分邦國都選擇了中立,因為民意支持德意誌統一,這些邦國政府不敢冒險。

  昨天晚上,我收到了駐柏林公使傳來的消息,普魯士政府也退縮了。

  我們原本準備利用德意誌地區邦國的力量牽製奧地利人,現在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了。

  如果我們不采取強力手段,德意誌地區的統一將不可避免。奧地利人正在進行政治攻勢,估計大部分德意誌邦國都會迫於民意,加入奧地利主到的神羅帝國中。”

  托馬斯鄙視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行為,大家都很讚同。一個國王做到這個份兒上,確實需要實力。

  如果巴伐利亞王國稍微給力一點兒,那怕是隻抵抗奧地利軍隊十天半個月,甚至是一路打敗仗,大家都可以接受。

  這是實力上的差距,沒有人會抨擊他們無能。可以說隻要他們抵抗了,德意誌邦國聯軍就能夠組織起來。

  現在大家都退縮了,不光是震懾於奧地利的軍事實力,更多的還是巴伐利亞民眾的做法,讓大家心裏沒底,不敢違背民意。

  喬治-漢密爾頓-戈登想了想說:“看來要和俄國人聯手了,光憑我們和法國人的力量,已經無法讓奧地利放手。

  統一的德意誌帝國太強大了,想必俄國人也不願意看到這個怪物出現,外交部和俄國人進行溝通。為了表達誠意,我們可以暫停在克裏米亞半島攻勢。”

  “首相,這個時候暫停進攻,我們到手的優勢,就等於被白白放棄了。隻要俄國人不肯放棄君士坦丁堡,這場戰爭就無法結束。

  除非我們想在印度河流域,和俄國人打一場印度保衛戰,否則我們也不能夠退縮。”陸軍大臣斯坦利提醒道

  退縮是不可能的,誰敢在這個問題上讓步,就等著被釘在賣國賊的柱子上,被民眾唾棄一輩子吧!

  喬治-漢密爾頓-戈登冷笑著說:“這點兒損失,還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就算是沒法和俄國人在近東問題上妥協,但是在阻止德意誌統一的問題上,我們立場還是一致的。

  隻要我們三國保持一致,奧地利人就不得不讓步。一旦俄國人向奧地利施壓了,他們的盟友關係還能夠繼續維係下去麽?

  俄奧一旦發生了決裂,後麵的戰爭就好打了。現在先忽悠住俄國人,讓他們打斷德意誌的統一之路。”

  論起外交手段,約翰牛可是不慫的。就算是要和俄國人聯手幹預德意誌統一戰爭,他們也不忘先給俄國人挖個大坑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