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竇建德死亡
作者:法蘭西的榮耀      更新:2021-02-19 18:32      字數:4489
  不過,竇建德終究忍住了,他看了看薛舉和薛仁杲父子,最終閉上了眼睛。

  “來人,送大王上路。”

  身為曾經的君主,薛舉並沒有用利刃結束竇建德的生命,而是選擇了一尺白綾。

  那些士兵們聽到命令後,當即將白綾纏繞在了竇建德的脖子上,不一會兒,這位大夏王就離開了人世。

  臨安府的變動很快就傳到了顏良和李牧的耳中,在李牧攻下江州府大營後,顏良就停止了對平原君趙勝的攻擊,他連忙帶領大軍駐紮在重要地區,防止李牧偷襲自己。

  而李牧呢,他在解決完江州府大營的那三萬武卒之後,本身損失也不小,雖然是突襲,可是在這場戰爭中,他折損的兵力也達到了三萬多,一下子減員這麽多,讓他對這些武卒頗為忌憚。

  於是,他在補充了一些士卒之後,才開始進軍。

  當竇建德死亡,薛舉叛變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他的大軍還沒有走出江州府。

  這位頂級名將從這個頗為震撼的消息中,迅速想到了解決顏良五萬大軍的辦法,那就是招降。

  作為竇建德的部將,顏良對於竇建德,那是十分忠心的,不然在吳起離開江州府都,他也不會繼續統領大軍。

  所以,李牧就在想,能不能利用這個機會招降顏良,畢竟那五萬武卒的戰鬥力可不低,如果能夠將其招降的話,那臨安府的守軍不就有了嗎?

  到時候即使大周解決了大草原上的匈奴人,也無法對他們下手,而他們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休養生息,從而積蓄實力。

  不過,要想招降顏良,光靠李牧自己,是沒有辦法完成的,所以,他直接被李世民寫信,請求通過對竇建德及其家屬的妥善安置來換取顏良和武卒的忠誠。

  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刺激到顏良,李牧停止了大軍的行進,在他看來,到了現在,整個大夏已經沒有了任何優勢,叛變的平原君趙勝和薛舉都相繼派來信使,說願意服從大唐的統治,他現在要做的,隻是選擇接不接受罷了。

  對於平原君趙勝的使者,李牧當即同意了對方的請求,而對於薛舉的使者,他卻選擇了拖延。

  萬一顏良不同意投降的話,到時候薛舉他們還是能夠派上用場的,當然,要是顏良同意了,那薛舉的人頭,可是要用來平息顏良和那五萬武卒的怒火的。

  隻不過,李牧想到了之後,卻沒有想到當前,顏良在得知竇建德死亡的消息後,當下直接帶領大軍離開了武陽府,轉而前往江州府平叛。

  薛舉和薛仁杲手中雖然有四萬人左右,但是他們的部隊,完全不是武卒的對手。

  加上竇建德在臨安府的聲望,一旦顏良攻城,薛舉他們是完全守不住的。

  於是,當李牧收到這消息之後,副將司馬師就建議說,他們直接追上去,在顏良攻城攻到一半的時候突襲,定能大破敵軍。

  李牧對此也是頗為認同,當即同意了這種辦法,隻是,當他走到一半的時候,李世民的使者上官桀卻攔住了李牧。

  上官桀是李世民派來招降顏良的使者,這位大唐皇帝在收到了李牧的書信之後,對此頗為認同,武卒的強大李世民深有體會,如果能夠招降他們,就能夠得到武卒的訓練方法,到時候推廣下去,以大唐的人力物力,定能訓練出更多的精銳。

  到時候,大周的威脅自然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不過,李世民知道,戰爭的局勢變化起來,是很複雜的,能夠招降顏良和武卒固然好。可要是招降不了,那也需要當機立斷,直接斬殺強敵,因此,在出發的時候,李世民還交代了上官桀,要讓李牧隨機應變,

  可當上官桀到達武陽府的時候,見李牧已經占領了武陽府和江州府後,心中的嫉妒心發作,擋住了繼續進軍的李牧,改口說李世民務必要招降顏良,不能隨意進攻。

  上官桀也知道李牧的實力,知道對方一旦進攻,那顏良是必敗無疑的。

  到時候他李牧自然是封官拜爵,可他上官桀呢,作為招降使者,沒有招降敵人,自然是沒有任何功勞的。

  但是,如果他招降了顏良和武卒,那他不就有功勞了嗎?

  當然,上官桀之所以敢這麽做,那也是有著一定的把握的,李世民為了能夠得到武卒,不但赦免了竇建德親屬的所有罪過,更是將其封其一歲幼子為大唐鄉侯,世襲罔替。

  而顏良和一眾武卒,也不會受到責罰,更是官升一級,直接成為大唐正規軍。

  這樣的賞賜和待遇,不可能打不動顏良他們的,所以上官桀自然要攔下李牧,將這一樁功勞收到自己手中。

  上官桀是李世民的特使,麵對著這樣的人物,李牧也隻能乖乖地停止行軍,任由顏良攻擊臨安府。

  而上官桀為了增加自己的功勞,也打算等到顏良占領臨安府後,再度進行勸降。

  所以,占據了臨安府的薛舉隻能眼睜睜看著大唐的軍隊近在咫尺,卻對自己視若無睹。

  這位占領了臨安府的背叛者雖然拚盡了全力,可還是擋不住那些武卒的強大,憤怒的顏良直接拒絕了他們投降的建議,誓要殺死他們。

  而當薛舉打算殺死竇建德的親屬時,又遭到了自己部下的背叛,臨安府畢竟是竇建德的起家之地,雖然後麵他變得驕傲自大,而且相信讒言,以至於吳起出走,可是,竇建德對於臨安府的百姓,始終是有恩情的。

  在李世民繼位之前,大唐政府對於各地的苛捐雜稅數不勝數,無數的百姓們是完全活不下去,才起兵造反的,而在竇建德的統治下,臨安府雖然稱不上是路不拾遺,百姓富足,但至少能夠活下去,而且還沒有遭遇兵禍。

  對於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這已經是了不起的進步了。

  所以在逼死竇建德的時候,薛舉他們調動的都是自己的私兵,但是在現在,大多數的士兵在看到他們打算對竇建德親屬動手的時候,他們直接阻止了對方。

  群情激憤,哪怕薛舉和薛仁杲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士,此刻也不敢去和這麽多士兵作戰,而就在他們拖延之時,顏良的武卒終於攻破了薛舉的防禦。

  作為叛亂者,薛舉和薛仁杲知道,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於是,他們並沒有選擇撤退,而是直接戰鬥到底,最終,在眾多武卒的圍攻下,叛亂者最終全部被處死。

  顏良在奪回臨安府後,直接對那些參與叛亂的官員展開了清洗,經過了三天三夜的殺戮,就連城中的街道上,都流淌著紅色的血液。

  到了這個時候,上官桀才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親自趕赴臨安府,去勸說顏良投降。

  而與此同時,在大草原上的衛青部,則已經堅守了快二十天了。

  在這期間,匈奴人一直對衛青部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他們拚盡全力,都想要吃下這二十萬人馬,雙方的遠程都已經耗光了所有的箭矢,於是,戰鬥變成了近戰。

  依靠著武鋼車陣的防護,衛青擋住了匈奴人一次又一次的攻擊,可士兵的戰鬥意誌再堅定,可也擋不住缺水斷糧,於是,在中途,陳心石派出了徐晃。

  徐晃所率領的十萬大軍中,有三萬突厥騎兵,依靠著這支生力軍,他們才能夠向衛青部運送足夠的補給。

  冒頓雖然拚盡全力阻攔,可實在是無能為力。

  他的這支大軍已經和衛青部鏖戰了半個月,士氣低落,損失慘重,就連他的親衛鳴鏑軍,也已經折損了一半以上。

  麵對這樣的情況,無數的匈奴人都不想戰鬥下去了。

  他們試圖勸說冒頓撤退,可這位匈奴大單於就是不聽,執意要繼續攻打。

  直到一個王庭的信使快速跑進冒頓的帥帳,才改變了這一局麵。

  ……

  “怎麽可能,霍去病不是被休屠王和渾邪王攔在西寧府嗎,他怎麽可能出現在王庭?”

  冒頓的怒火已經快要噴湧而出了。

  王庭是什麽地方,那是大匈奴的中心,他的重中之重,那裏有著他的無數部眾,也有著整個匈奴一族最為重要的技術和財寶。

  一旦那裏失守,冒頓簡直不敢相信其後果。

  “是真的,大單於,這一次霍去病沒有帶那些突厥人和羌族人,部下全部都是周人,他們三天前突然出現在王庭以北,直接襲擊了整個王庭,我們拚死阻攔,可仍舊不是他們的對手,於是,我們隻能一邊退往龍城,一邊派出大量斥候找大單於,請大單於速派救兵,不然龍城也保不住了。”

  報信的信使跪倒地地上,不停地叩頭。

  匈奴大單於的殘暴之名傳遍了整個大草原,這個信使完全無法承受大單於的怒火,因此,隻能不斷表達自己的忠心。

  “大單於,現在我們對衛青久攻不下,將士們早就心生怨氣了,不如我們就此撤兵,說不定還能夠將霍去病堵在大草原,為王庭那些枉死的英魂報仇。”

  一個匈奴將領站出來說道。

  “這……”

  冒頓還在猶豫,他已經感覺到,衛青部已經到了強弩之末,隻要他在攻擊一段時間,一定能夠吃掉這二十萬人。

  而王庭那邊雖然重要,可已經陷落的王庭沒有任何的救援價值,龍城也有著不少守軍,應該能夠守住一段時間才對。

  可還沒有等冒頓決定到到底應該怎麽辦,突然,他的斥候就又探查到了一個情報,將近十多萬草原鐵騎,出現在了他的南麵。

  南麵的騎兵,隻有可能是來自於大周,而草原遊牧民族中,羌族人和突厥人不就已經投靠了大周嗎?

  一想到這裏,冒頓的臉上頓時留下了冷汗。

  這些騎兵加上徐晃的那三萬,已經完全可以擊敗現在的自己了。

  “休屠王和渾邪王到底在幹什麽?”

  一聽這些騎兵來自西寧府,其他的匈奴將領頓時變得怒不可遏。

  從一開始,就是休屠王和渾邪王告訴他們,他們一直將霍去病攔在了西寧府,可這會兒,不但霍去病出現在了王庭,就連大周所有的騎兵,都出現在了他們旁邊,可休屠王和渾邪王卻毫無消息,這樣的事情,讓這些匈奴將領完全無法接受。

  “大單於,現在我們該怎麽辦?”

  其他的匈奴將領慌了,十幾萬騎兵,現在的他們,完全不是對手,要是等對方開始攻擊,他們的部下非潰敗不可。

  “已經遲了,從一開始,我們就陷入到了大周的陷阱之中,這支突然出現的騎兵,他們不會給我們反應的機會的。”

  冒頓就像泄了氣的氣球,一下子變得無精打采起來。

  他想到了大多數情況,可是卻沒有想到,自己在休屠王和渾邪王這邊吃了大虧,要是他們的情況沒有錯誤的話,他也不會落到如今這幅模樣。

  而事實正如冒頓所說的那樣,在他做出決定之前,張遼就帶領著十幾萬騎兵對冒頓大營發起了猛攻。

  長久的戰爭已經消耗掉了匈奴人的銳氣,在那些騎兵的衝鋒之下,匈奴人完全沒有戰鬥的勇氣,他們四散而逃。

  而冒頓自己,則在那些剩餘的親衛部隊掩護下,也逃離而去。

  於是,曾經大草原上西麵的強大霸主,居然被突厥人和羌族人組成的聯軍給追得四散而逃。

  張遼的騎兵指揮能力不弱,他一直指揮那些羌族人和突厥人追擊了一百多裏,才停下腳步,勝利凱旋。

  而此時的霍去病,也攜帶著連破匈奴王庭和龍城的巨大成就,返回了東臨府。

  大周和匈奴人的一戰,徹底震驚了周邊諸國。

  無論是草原上的那些遊牧民族,還是那些農耕王朝,他們有的甚至第一次聽說大周帝國的名字,可是,這一戰的影響,卻直接影響到了他們。

  就連西域三十六國,也都聽到了大周的傳聞。

  在他們眼中,匈奴人已經可以算是非常非常強大的勢力了,他們輕而易舉就擊敗了阿拉伯帝國的大軍,打得對方再也不敢對西域三十六國起小心思。

  可大周呢,他們居然比匈奴人還強,光靠著一次戰爭,就直接讓匈奴人丟盔卸甲,落荒而逃。

  經此一戰,匈奴人實力大損,完全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

  而大周,一次性能夠出動二十多萬騎兵,三十多萬步兵的實力,也讓周邊各國為之恐懼。

  他們怎麽也沒有想到,這個剛剛建國不到三年的勢力,居然已經成長為了一個龐然大物,而且他的實力,完全可以碾壓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