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漢末世家
作者:鶴壁山      更新:2020-10-04 17:53      字數:3095
  張飛與鄧艽開始效力時,周圍一些無所事事的人開始圍觀。圍觀群眾哪國都有,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喜歡圍觀。有些人最喜歡的是說國人喜歡圍觀,好像這都成了國人的劣根性。本人隻想說,歪果仁圍觀就正常國人圍觀就不行。怕人圍觀就不要做丟人的事,圍觀應該形成一種文化。我們不僅要圍觀,還要將做醜事的人公知於眾。比如兩口子在外麵吵架,有什麽事不能回家再說,非要在外人麵前就開噴。圍觀的人就應該問叫什麽名字做什麽工作?將他們老底翻出來,讓他周圍的都知道,還要讓他們身邊的人沒事就說,沒事就問他二口子好了沒!看你們還敢不敢,不顧自己臉麵在外麵開吵。

  廢話不多說了,鄧艽與張飛比力旁邊的另一人,就隻有看著二人搓手幹著急。

  張飛算是力大之人,可和鄧艽比起來就算什麽了。張飛的臉色開始由黑變紫,另一男子見此,趕緊開口道:“草民見過將軍,不知道將軍是”

  鄧艽見差不多了,收了手上力道:“吾不過是校尉而已,不敢當將軍之稱,汝二人是何人,為何在此。”

  那人道:“草民河北顏良字公驥,此乃某三弟幽州涿郡張飛張翼德”

  鄧艽劉備真不是一般人啊!少了關羽老天又給安排了個顏良。

  鄧艽隨意與二人聊了幾句,便走了。回到營帳,收到不良人回報。

  何儀何曼二人,在汝南一帶吃了虧。汝南是四世三公袁家的老巢,何儀兄弟想在那裏撈好處。沒個十萬大軍是不可能,撈到好處的。

  隻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王朝。華夏多少個朝代更替,是少了世家參與的。

  所謂世家大族就是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家族。它們是東漢豪族階層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又是士大夫集團的代表和領袖。

  西漢後期。隨著豪族勢力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一些世代官至二千石的家族,甚至還有父子相繼為宰相的例子。東漢建立後,世代公卿的家族越來越多.世家大族勢力進一步膨脹。曆史證明,在豪族社會基礎上和豪族政治框架中。世家大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它們必將成為東漢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光武帝劉秀為了約束世家大族,防止它們結黨營私,采取了相當嚴厲的手段。太尉西曹掾蔣遵因微過被免官禁錮,侍中戴憑為之求情,劉秀怒曰:“汝南子欲複黨乎?”大司徒侯霸推薦“素有譏議”的前梁令閻楊,劉秀“疑其有奸,大怒”,賜侯霸璽書曰:“崇山、幽都何可偶,黃鉞一下無處所。欲以身試法邪?將殺身以成仁邪?”崇山、幽都,相傳是舜流放驥兜、共工之處。“比周”意為結黨。劉秀如此多疑,說明他對大臣結黨高度警覺。繼侯霸之後擔任大司徒的韓歆、歐陽歙、戴涉三人相繼被殺,便都與此有關。劉秀曾對司徒馮勤說:“人臣放逐受誅,雖複追加賞賜賻祭,不足以償不訾之身。忠臣孝子,覽照前世,以為鏡戒。能盡忠於國,事君無二,則爵賞光乎當世,功名列於不朽,可不勉哉!”

  劉秀的上述言行,釋放出強烈信息,即大臣必須“盡忠於國。事君無二”,而不得“朋黨比周”。做到這一點,便可“爵賞光乎當世.功名列於不朽”,否則將有“放逐受誅”之禍。故韓歆等被殺後。“大臣難居相任”。蔡茂、玉況為司徒,小心翼翼,“清儉匪懈”,“皆得薨位”。馮勤聽了劉秀的勸戒,“愈恭約盡忠,號稱任職”。明帝、章帝時期,最受信任的三公有趙熹、牟融、郭丹、鮑昱等。熹“正身立朝,未嚐懈惰”;融“忠正公方,經行純備”丹“廉直公正”,昱“奉法守正”《後漢書》《趙熹傳》、《牟融傳》《郭丹傳》,《鮑永傳》。他們的形象對世家大族有示範和矯正作用。

  和帝時期以降,外戚、宦官專權,政治環境日益惡化。大臣們多隨波逐流,容身自保。如竇氏當權時,“兄弟專朝”,“虐用百姓”。朝野“論議凶凶”,而“公卿懷持兩端,不肯極言”。梁氏及宦官當權時.“內外莫不阿附”,“中外服從,莫不屏氣”《宦者傳》。這些大臣雖能“容身避害”《後漢書》《樂恢傳》,甚至“光寵三族”《後漢書》《宦者傳》,但得不到輿論的好評.又每每隨當權外戚、宦官的覆滅而被處死、遠徙、免官、禁錮。長遠地看,這些人及其家族沒有前途,不是當時迅速崛起的世家大族的主體。

  在外戚、宦官的淫威之下,也有一些大臣敢於抗爭。如竇氏專權時,尚書仆射樂恢彈劾竇氏黨羽,“無所回避”。並上書和帝“諸舅不宜幹正王室”,後遭竇憲迫害,“飲藥死”。司空任隗和司徒袁安,“同心畢力,持重處正,鯁言直議,無所回隱”。“竇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樂恢傳》《任隗傳》,《袁安傳》。竇氏敗後,和帝除樂恢之子已為郎中。任隗已薨,和帝“追思隗忠”。擢其子屯為步兵校尉。袁安亦薨,和帝“追思前議者邪正之節。乃除安子賞為郎”《袁安傳》。和帝對這些忠臣的褒獎,及輿論對他們的讚揚。為世家大族進一步指明了發展方向,並創造了汝南袁氏等一批新興的世家大族。

  袁安先人,隻有祖父袁良見於記載,且位不過縣令。袁安以下.則世代公卿。安子京至蜀郡太守,京子彭至光祿勳。彭弟湯至太尉.彭子賀至彭城相,賀子忠至衛尉,湯長子成至左中郎將,成子紹至大將軍.湯次子逢至司空,逢子基至太仆,逢子術至後將軍,逢弟隗至太傅.安子敞至司空,敞子盱至光祿勳。其中安、敞、湯、逢、隗,“四世五公”《後漢書》《臧洪傳》。與袁氏情形相似的還有張蔭、韓棱、周榮等.他們也都通過與竇氏的抗爭,使家族地位得以上升。張醋父祖皆無官位,而酷至太尉,二孫濟、喜皆至司空。韓棱父為隴西太守,祖父以上不詳。而棱官至司空,子輔至趙相,孫演至司徒。周榮家世不詳,當出身平民,而榮官至太守,子興至尚書郎,孫景至太尉,曾孫忠亦至太尉《張醋傳》、《韓棱傳》、《周榮傳》。

  安帝末年,何熙、役諷、羊浸、李郃、陶敦、楊震、朱寵、陳禪等,同外戚閻氏、耿氏、乳母王聖及宦官進行了鬥爭,從而使又一批世家大族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弘農楊氏。太尉楊震上疏,要求安帝疏遠王聖等人,安帝不聽。而“內幸皆懷忿恚”。耿氏和閻氏向楊震推薦親信黨羽.震皆不從,因而“見怨”於外戚。安帝大興土木,為王聖修建宅第,宦官樊豐等趁機舞弊,“詐作詔書”,調發錢穀和材木,“奮起家舍、園池、廬觀。役費無數”。楊震上疏彈劾,語氣“切至”,“帝即不平之,而樊豐等皆側目憤怨”,遂共譖毀之。安帝罷其太尉,遣歸家鄉,楊震不服,“飲鴆而卒”。順帝即位後。安帝外戚、內寵被誅,楊震的門生“詣闕追訟震事,朝廷鹹稱其忠”。順帝乃除楊震二子為郎,並以禮改葬。據說,“先葬十餘日.有大鳥高丈餘。集震喪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畢,乃飛去”《楊震傳》。

  從此,弘農楊氏的聲望和地位驟然提高。楊震曾祖以下皆無官位,自震以後則世代公卿。長子牧至侯國相,牧孫奇至衛尉。少於奉似無宮位,奉子敷早卒,敷子眾至侍中。中子秉一支最盛.秉及子賜、孫彪皆至太尉。史稱“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楊彪傳》。

  外戚閻氏、耿氏及宦官、內寵將楊震迫害致死後,又“構讒太子及東宮官屬”.將太子廢為濟陰王。太仆來曆,太常桓焉,廷尉張皓,光祿勳役諷.宗正劉瑋,侍中間丘弘、陳光、趙代、施延,太中大夫朱倀等十餘人,“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這位太子就是日後的順帝。故順帝即位後,拜張皓為司空。桓焉為太傅,來曆為衛尉,“役諷、劉瑋、閭丘弘等先卒,皆拜其子為郎。朱倀、施延、陳光、趙代等並為公卿”《來曆傳》。其中。來曆有外戚背景,曾祖來歙官至中郎將,祖、父皆無官位,而來曆官至車騎將軍,子定至虎賁中郎將,孫虎至屯騎校尉,孫豔至司空。來曆在安順之際的表現,使來氏也成了世家大族。桓焉世代帝師.祖榮、父鬱皆至太常,而焉至太傅、太尉,家族地位進一步提高。張皓.祖上宮位不詳,而皓至司空,子綱至廣陵太守。順帝“欲擢用綱”。“不幸早卒”《張綱傳》,否則也會位至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