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張奐亡
作者:鶴壁山      更新:2020-09-25 20:12      字數:3252
  鄧艽準備在雅魯藏布江史開荒,在拉薩城下位置依山建城。

  掃平青藏高原,鄧艽的地盤人口得到了增加。

  治下人口達二百多萬,整個青藏高原包括後世的西藏,青海,寧夏,甘肅總麵積達二百多萬平方公裏。可以說是地廣人稀了,但耕地麵積卻不多。

  二百多萬人,鄧艽將其劃分為,兩郡十二縣。一為金江郡,以鄧艽最先修建,金沙江邊的城為郡城。下轄石山縣,與新建的幾個縣。

  一是金山郡,最早開采煤礦鐵礦的,金山縣為郡城。下轄通山縣,明山縣柴達木盆地三個縣。

  李剛為金江郡郡守,張居正為金山郡郡守。劉基任縣令,還有幾個縣無縣令。

  鄧艽拿出人元丹,將治下十五歲到二十歲,培訓了幾年的人用丹藥再培養一次。

  用人元丹以曆史上,的名臣為模塊。這次有合適的後備人員,就會多培養一些,以免要用人時無人可用。離黃巾起義還有五年董卓入洛陽還有十年。這次要一次性培訓,大部分人才。

  如隋代名臣裴正、薛道衡、樊叔略、

  李德裕——唐趙郡人,官曆翰林學士、觀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時因受李宗閔、牛僧儒集團中的白敏及其同黨排斥被。

  陶侃,小人物奮鬥的奇跡。

  王導,與皇帝共坐龍椅的大臣。

  謝安,比明星更擅作秀的政治家,

  楊素,隋煬帝的鐵杆死黨。

  高熲,被砍頭的忠臣,

  魏征,最愛給皇帝挑毛病的人。

  李績,最會作秀的大將軍。

  褚遂良,剛正不阿的反對派。

  狄仁傑,中國的福爾摩斯。

  姚崇,腳踏實地的賢臣。

  來俊臣,留下業務著作的第一酷吏。

  宋璟,一縷春風吹盛唐。

  張九齡,以詩留名的宰相。

  趙普,對宋朝有著深遠的影響。

  寇準,倔強的山西人。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

  歐陽修,左手政治,右手文學。

  司馬光,皇帝教科書的作者。

  王安石,推行變法的文豪。

  蘇軾,合格才子,不稱職的政治家。

  秦檜,從有誌青年到千古罪人。

  耶律楚材,以占卜聞名的政治家。

  劉秉忠,大元朝的總設計師。

  文天祥,宋朝的血性英雄。

  伯顏,滅掉南宋的蒙古人。

  胡惟庸,烏盡弓藏的犧牲品。

  方孝儒,一身傲骨的忠君賢臣。

  楊士奇,可治國,卻不能齊家。

  於謙,留得清白在人間。

  王守仁,用兵如神的哲學家。

  嚴嵩,最會寫青詞的宰相。

  海瑞,敢罵皇帝的清官。

  因為人數太多了,就不一一介紹。囊括個大概就可以了,此次培養三十五人,不知道能有原主的多少能力!

  讓這些人吃了人種丹,挑選.四個年長的,在縣衙任過職的,直接上任縣令。

  其餘之人出任兩郡郡守諸曹掾史:功曹史、戶曹史、奏曹史、辭曹史、法曹史、尉曹史、賊曹史、決曹史、兵曹史、

  金曹史、倉曹史、五官掾、五部督郵、曹掾、主記室史

  另有縣丞一人,掌民政、文書、倉庫;縣尉二人,掌治安。

  萬戶以下的縣置縣長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縣丞、縣尉各一人。

  諸縣出產鹽的,置鹽官,負責管理鹽場、鹽礦,征收鹽稅。出產鐵的縣置鐵官,負責冶煉、鑄造。在手工業發達的縣置工官,負責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稅賦。在水產發達的縣置水官,負責管理漁場、征收稅賦。以上這些官吏不隸屬於郡縣,均隸屬於少府,屬於派出機關

  這樣一來,人才還是有一點捉襟見肘。隻能將主導職安排,培養人才。其餘職位,用後備人選。

  每郡每縣每個職位,都分配四五人,二年一輪,讓這些人先學習為以後培養人才。

  軍事方麵,設五營十萬兵。五校正副統兵,北營設在石山縣,由嶽飛為主隗勇為副,防禦湟中羌人。

  東營設在怒江縣,由李靖為主來隆為副防禦蜀中板盾蠻。

  南營設在柴達木盆地,以冉閔為主關羽為副,防禦西域諸部。

  西營設在金山縣,以薛仁貴為主將高順為副將。主要是練兵,高順是能否練出陷陣營。

  中軍由李存孝黃忠統兵練兵,軍營設在通山縣。主要任務是支援各方,哪裏有戰事支援哪裏。

  鄧艽這裏分設四部,賈詡掌管暗部主要是用奸,刺探各地情報,包括監查鄧艽治下官員。發現貪官汙吏,必重罰。有忠心未必沒有私心啊!

  王猛掌管軍政,各地發生戰爭由王猛調兵遣將。支援各處,與軍事建設。

  張良掌民政,各地稅賦與耕地民事教育。

  商業由成宣負責,張良監管。各種商業收入,鄧艽現有的商品都是暴利。如玻璃,鹽,肥皂,紅酒白酒。四輪馬車,棉紡製品都是獨門生意。鄧艽的整個勢力,就靠這幾樣養活。

  而天然居劃分南北,北方總部設在冀州鄴城。杜如晦掌管北方,並,幽,青等幾州天然居。

  房玄齡掌管南,總部設在襄陽。統管南方揚州,荊州,徐州等幾州天然居。

  這幾處都是為鄧艽,刺探情報招攬人才的基地。經過幾年的經營,所有天然居都做到收入有結餘。能賺錢了,不過鄧艽並未全部收到自己賬下。

  隻要了淨收入的二成,其餘用做招攬流民,收購糧草招攬人才的安家費等。

  為官總是要講究政績。考核在中國古代也稱為考績、考課、考校或考功,其含義就是國家依照所頒布的法令和行政計劃,在一定的年限內,對各級官吏進行考核,並依其不同表現,區別不同等級,予以升降賞罰。因此考課不僅是國家對官吏實施獎懲、升降、俸祿的主要依據,也是激勵官吏奮發向上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國家機關行政效率的杠杆,是我國古代整頓、改善吏治,懲惡揚善的一項重要措施,與各朝政治以致盛衰興亡都有著直接關係

  鄧艽查詢係統,開始製定了百官考核之法,共分為考滿與考察兩種,二者相輔相成,均由吏部與都察院共同負責,亦以八法衡量。處罰分為致仕、降調、閑住、為民四等。明初,考課製度得以較認真嚴格地進行。但明中葉以後,考課製度逐漸流於形式,百弊叢生。

  鄧艽基本上沿襲明朝考核製度,進一步簡化為京察、大計兩項。考核內容標準為“四格”、“八法”。所謂“四格”,即守、政、才、年。所謂“八法”,係指貪、酷、罷軟無力、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八者,與明製同。

  鄧艽要從一開始,就給官員加上枷鎖。

  現在雖然有點不合時益,但鄧艽已經建立的學院裏必須教授。現任官員也必須牢記,以做升遷降職之用。各地官員也有標準,知道自己做的是好是壞,也有個衡量的標準。

  不過鄧艽建立的學院,還沒有一個正式的老師。想來想去也,隻有老師張奐的二個兒子合適,也隻能找他們才能讓鄧艽放心。

  剛想好明日回去,找老師商量一下。門外就來人,稟報道:“家中派人來了”

  鄧艽看向來人問道:“家中出了何事?”

  下人道:“然明先生,駕鶴西去了”

  鄧艽聽聞,猶如五雷轟頂腦子嗡嗡響。心裏想起,剛拜張奐為師時的情景。

  張奐常說,年輕時的誌向和節操,常對朋友說:“大丈夫處世,應當為國家立功邊境。”後來擔任將帥,張奐確實立有功名。後來董卓想與其交好,讓其兄贈張奐縑百匹。張奐討厭董卓為人,拒而不受。

  一晃已是,公元180年(光和三年)。鄧艽拜師張奐也有近十年了,沒成想這麽快,張奐就去世,終年七十八歲。還好是無疾而終,留遺命與鄧艽及家人說:“我前後仕宦,屢任高官,不能同流合汙,被壞人忌妒。一個人的富貴與窮困,這是命中注定的,一個人的生死,這是自然規律所決定的。但是地底下黑暗,永遠沒有天亮的時候,卻用纊帛纏身,還在棺材上密密麻麻釘著釘子,這是我所不喜歡的。以前準備了窟穴,這就很好。早上死了,晚上就埋葬,把屍體放在靈床上,用幅巾蓋著就算了。奢侈不學晉文,簡樸不學王孫,順乎人情,按自己的意思,或許可以沒有罪咎了。”張奐的幾個兒子都聽從了他的話。由此可見張奐的人品德行,人生在世能做到張奐這樣的不多。

  鄧艽連夜趕回,與張奐的三個兒子在武威為紀念張奐,為其立了祠,世世祭拜不絕。

  涼州百姓得知張奐死信,不少人主動為張奐建祠祭拜。

  涼州三明自此終,段熲已經入朝為官並且人品不行。

  張奐為官,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是朝廷搞黨錮,張奐也不會被那麽早罷官。

  鄧艽與張芝兄弟三人,為張奐守孝。鄧艽可是張奐的入室弟子,古代是有規矩的。其它弟子無所謂,入室弟子必須為師守孝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