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論道鹿門山
作者:鶴壁山      更新:2020-09-11 21:05      字數:3110
  清晨山風徐徐,山澗清泉環繞。山下來了幾輛馬上,龐德公親自下山迎接鄧艽也在其列。

  二人爭論二天,毫無結果。龐德公便發名貼,邀請幾位大儒共同討論。將所討論的題目寫信告知幾人,對此有興趣的自會前來。龐德公寫了三封信卻來四人,來人正是大儒鄭玄帶來的許邵,許子將。這可是廣告業的大伽,曹操的評語可是他給的。要想在東漢出名,最快的方法就是找許邵。

  迎接幾人,上山後相互引見,鄧艽拿出玉葫蘆裏的玻璃茶具。鄧艽喝不慣東漢的茶,又拿出自製的茶葉。幾人沒喝過這種茶,好奇的看著鄧艽表演茶藝。鄧艽其實也不會什麽茶藝,隻是電視裏經常看學的一點。

  鄧艽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皆飲,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裏有茶順為茗品。

  一套做完鄧艽伸手虛引:“諸君,請品茶”黃承彥,孔融,鄭玄,許邵。幾人麵麵相覷,他們喝的都是煮茶並非泡茶。

  幾人品完茶都是點頭稱好,開始了辨論。還是從儒家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開始,幾人的關點和龐德公一樣。鄧艽就問他:“孔聖,立儒家為何”

  幾人相顧無言,還是孔融說:“教化萬民”

  鄧艽:“這就對了,諸君不要給孔聖抹黑啊!”

  幾人始終是儒家弟子,不管尊奉的是哪種學說。

  贏得一局鄧艽又開始宣揚,陽明心學“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修身先修其心,心正則身正,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今學者曠廢隳[huī]惰,玩歲愒[kài]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誌之未立耳。故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所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wù]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黨賤惡[wù]之,何苦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誌矣。

  一套理論說下來,幾人無有不服者。王陽明的心學,本來就是出自四書經,所有言論都有根據的。

  幾人隻有暗歎,此子果真奇才。

  幾人談至天黑,鄧艽才將話題引向天空。此時,張衡已死多年。所創渾天說也盛行一時,說到天地幾人也來勁了。

  由於古代漢族人,隻能在肉眼觀察的基礎上,加以豐富的想象,來構想天體的構造。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遊”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恒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可見渾天說比蓋天說進了一步,它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不過,渾天說並不認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認為“天球”之外還有別的世界,即張衡所謂:“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遊”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恒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渾天說采用球麵坐標係,如赤道坐標係,來量度天體的位置,計量天體的運動。在古代,例如,對於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順逆去留,都采用渾天說體係來描述,所以,渾天說不隻是一種宇宙學說,而且是一種觀測和測量天體視運動的計算體係,類似現代的球麵天文學。

  渾天說可能始於戰國時期。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這裏的“圜”有的注家認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漢末的揚雄提到了“渾天”這個詞,這是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記載。他在《法言·重黎》篇裏說:“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裏的“渾天”是渾天儀,實即渾儀(見渾儀和渾象)的意思。

  渾天說提出後,並未能立即取代蓋天說,而是兩家各執一端,爭論不休。但是,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渾天說顯然要比蓋天說進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釋許多天象。

  渾天說手中有兩大法寶:一是當時最先進的觀天儀——渾天儀,借助於它,渾天家可以用精確的觀測事實來論證渾天說。在中國古代,依據這些觀測事實而製定的曆法具有相當的精度,這是蓋天說所無法比擬的。另一大法寶就是渾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體的運行,使人們不得不折服於渾天說的卓越思想,因此,渾天說逐漸取得了優勢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等人通過天地測試徹底否定了蓋天說,使渾天說在中國古代天文領域稱雄了上千年。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幾人自己先爭論起了,而鄧艽要說的是宣夜說。如果說,渾天說比蓋天說進步,那麽宣夜說比渾天說更進一步。

  宣夜說,按照蓋天、渾天的體係,日月星辰都有一個依靠,或附在天蓋上,隨天蓋一起運動;或附綴在雞蛋殼式的天球上,跟著天球東升西落。而宣夜說主張“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創造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並且在它的進一步發展中認為連天體自身、包括遙遠的恒星和銀河都是由氣體組成。這種十分令人驚異的思想,竟和現代天文學的許多結論一致。

  龐德公幾人還為蓋天與渾天爭論,隻聽鄧艽開口了:“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雲:‘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穀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係,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鬥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係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鄧艽說:“由此可見,宣夜說認為,所謂“天”,並沒有一個固體的“天穹”,而隻不過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就在氣體中飄浮遊動。”

  因此,宣夜說是中國古代,一種樸素的無限宇宙觀念。

  其實中國古代,並非全是迷信神鬼。而中國的神話故事,也是最合常理神話。隻不過被後世的導演拍爛了,外國的神話,科幻為什麽那麽多人追捧。一拍攝效果,特技製作中國比不上。二是新鮮,要說故事羅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哦!什麽神合凡人交配生子,什麽又神的武器被偷了哦!在本人看來那還叫神嗎?凡人能滿足得了你神的欲望,還是說外國女人那方麵太強,連神都無法滿足她們的胃口。一個神連自己的,武器都保不住真尼瑪垃圾。老外神話就不要拍了丟人現眼,多拍你們善長的科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