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洛陽
作者:鶴壁山      更新:2020-09-11 21:05      字數:3161
  東漢洛陽的皇宮分為南、北兩宮。兩宮之間以有屋頂覆蓋的複道連接,南北長七裏。所謂複道,是並列的三條路,中間一條,是皇帝專用的禦道,兩側是臣僚、侍者走的道。每隔十步還設一衛士,側立兩廂,十分威武。南宮的北門與北宮的南門兩闕相對,即《文選·古詩》所說的“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整個宮城平麵清楚地顯示出一個“呂”字形。

  南宮在東漢以前就存在,初為新成周城,秦始皇滅周統一中國後,將此城封給呂不韋,呂不韋精心經營,使此城規模雄偉,宏麗壯觀。西漢劉邦初都洛陽,繼續沿用此城,並不斷地修葺,使其保持著繁華的景象。到東漢則進行了全麵整修,正式作為皇宮。

  南、北宮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闕門,門兩側有望樓為朱雀門,東為蒼龍門,北為玄武門,西為白虎門。

  南宮的玄武門與北宮的朱雀門經複道相連,南宮朱雀門作為皇宮的南正門與平城門相通而直達城外。由於皇帝出人多經朱雀門,故此門最為尊貴,建築也格外巍峨壯觀,遠在四十五裏外的偃師遙望朱雀門闕,其上宛然與天相接,堪稱東漢洛陽之奇觀。

  南宮是皇帝及群僚朝賀議政的地方。建築布局整齊有序,宮殿樓閣鱗次櫛比。主體宮殿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司馬門、端門、卻非門、卻非殿、章華門、崇德殿、中德殿、千秋萬歲殿和平朔殿。

  中軸線東西側各有兩排對稱的宮殿建築。西側兩排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東排為鴻德門、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門、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西排為雲台殿、顯親殿、含章殿、楊安殿、雲台、蘭台、阿閣、長秋宮、西宮。

  東側兩排,西排為金馬殿、銅馬殿、敬法殿、章德殿、樂成門、樂成殿、溫德殿和東宮;東排為侍中廬、清涼殿、鳳凰殿、黃龍殿、壽安殿、竹殿、承風殿和東觀。

  中軸線兩側的四排宮殿與中軸線平行,使中軸線上的建築更加突出和威嚴。這南北五排建築若按與中軸線直交的橫向排列,又可分為八排。這樣,每座宮殿建築的前後左右都有直道與其他宮殿相通。鄧艽看著如此宏偉的洛陽,歎息道:“可惜,一切都將不複存在”。

  鄧艽來到此次遊學的第二站,洛陽由各種建築布局可以想象。此時洛陽之繁華,各地學子商賈雲集。

  鄧艽李元霸駕車直奔蔡邕府邸,來到門口李元霸停下馬車對門口小廝道:“快去通稟,西涼鄧艽來訪”

  小廝看見豪華的四輪馬車立即道:“姑爺來了啊!快請進,奴婢這就去稟報家主。”

  鄧艽與蔡家小娘定親,府中之人早已知曉。看門小廝能,有這種反應也是正常。李元霸看向鄧艽,鄧艽點點頭,李元霸便拿出銅錢,賞賜給了這個機靈的小廝。

  進到蔡府,蔡邕與趙五娘迎出。鄧艽忙行禮道:“鄧艽見過,蔡翁,趙夫人。”

  蔡邕:“賢侄,快快免禮。”鄧艽依言起身,又聽蔡邕道:“賢侄,一路遠來辛苦先入坐。”

  鄧艽:“謝蔡翁”

  蔡邕:“既然你與琰兒已經定親,便改口稱吾為外舅吧!”

  鄧艽:“遵嶽父之命,小婿見過嶽父,嶽母大人。”

  蔡邕與趙氏,紛紛叫起稱“好”。

  鄧艽將帶來的禮物,叫下人搬進來。趙氏就起身去收拾禮品,留蔡邕與鄧艽在大廳內說話。

  鄧艽與蔡邕在廳談論學問,一會兒十一歲的蔡琰,聘聘婷婷的走了出來。抬眼望向鄧艽,鄧艽見蔡琰出來也起身相迎。兩人四目相對,都在仔細打量對方。隻見蔡琰一身鵝黃漢女服,頭頂雙丫髻。麵色白裏透紅,五官精致。翹臀細腰,雙眼皮,大眼睛,薄嘴唇。雖不是國色天香,但也是比較耐看。李元霸站在一旁,也在仔細看著蔡琰。不時點頭,想來對這個主母還是滿意的。

  蔡琰也在看鄧艽,鄧艽如今已經十七了當然是虛歲了。身高八尺餘,長刀字眉,高鼻梁,國字臉如刀削斧鑿,棱角分明,猿臂蜂腰。說不上帥,也有一股陽剛之氣。

  鄧艽李元霸兩人,盯著蔡琰看被蔡琰查覺不由臉一紅。鄧艽看見蔡琰臉紅,忙收回視線對著蔡琰,露出憨厚的笑容。蔡邕見二人如此,隻是笑笑不言語。

  二人相互行禮,由於二人都無字,隻能以郎妹相稱。鄧艽:“見過琰兒妹妹”

  蔡琰:“見過,艽郎君”

  二人行禮完,蔡邕見二人有些生疏。便開口留鄧艽,多在蔡府呆些時日。鄧艽也順杆爬,打算向蔡邕學習音律。

  隻有這樣才能拉近二人關係,現在蔡琰才十一歲,自然談不上什感情。不過讓兩人多熟悉一下,還是可以的。不像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十四歲剛滿就明白什麽是愛情。真尼瑪鬼扯,這不是明擺著教人早戀嗎!名人無德,名氣越大危害越大。不管他故事寫的多好,文筆多麽優秀。你也成年不行嗎?非要寫尼瑪個未成年!大家可以看看,現在的社會不管國內國外,初中生談戀愛的大把。任何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愛情都是耍流氓。

  接下來一段時間鄧艽跟著蔡邕學琴。此時“焦尾”琴已經做出,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因稱琴為焦桐。

  目錄

  一分鍾了解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

  8萬49“

  焦尾琴[jiāowěiqín]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展開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係東漢名人蔡邕所創製。《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對琴極為喜,立琴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

  此琴頗有來曆,有一次,蔡邕路經吳縣,見一個挑夫在江邊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腳架,掛著一口大鐵鍋燒水。火點燃後,他就去挑水去了。燃燒的木材在劈啪聲中散發出一種梧桐木特有的香味。蔡邕好奇地上前一看,原來一塊老桐木板正著了火在燃燒著。他連忙把這塊木頭抽了出來熄滅了火,雙手捧著,細細端詳,愛不釋手。這時燒火的挑夫回來了,責問蔡邕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蔡邕說:“你知道嗎?這是一塊很好的梧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你卻當柴燒了。你肯賣嗎?多少錢?”挑夫說:“既然你有用,就拿去用好了”。蔡邕深深地感謝挑夫。回到住地就動手把它雕成一張七弦琴,因琴尾正好在燒焦的地方,故給它起名為“焦尾琴”。這架“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鍾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鄧艽練琴月餘,已經懂得如何操琴,看樂譜。平時用外麵隨便買的琴練習,今天鄧艽要將後世名曲《十麵埋伏》做出。此曲真正的作家曆史上未有記錄,至今沒有人知道誰人所做。

  鄧艽又要將千古名作,據為己有了大家氣不氣?哈哈!

  蔡琰是有名的才女,音樂天賦自是無話可說。但見到鄧艽後,蔡琰開始懷疑自己了。以前蔡邕都誇蔡琰為才女,但鄧艽不但是才子,玩音樂也這麽在行。

  鄧艽將寫好的琴譜,給蔡琰看了令蔡琰驚歎不己。琴由蔡琰來彈,鄧艽拿出竹笛,蔡琰:“艽郎,還會竹管”

  鄧艽:“是啊,琰兒一會兒你我合奏如何”

  蔡琰羞澀的點點頭,此時蔡邕剛回家。鄧艽和蔡琰便開始合奏,十麵埋伏好一副琴瑟和鳴景象。

  蔡邕聞音來到後院,觀其字知其人,聽其音知其勢。蔡邕心想此聲殺伐過重,歎息一聲生活在涼州能不這樣嗎?還好此子並無,暴戾之氣。

  蔡邕來到後院見到此景,老懷大慰他就這麽一個獨女。女兒能開開心心每一天,他也就放心了。

  有人說蔡邕有三女,也有人說一女。說法不一,這裏就隻寫一女了。

  蔡家人都到了後院,聽鄧艽蔡琰二人的合奏。演奏完鄧艽又用竹笛演奏,後世的《故鄉的原風景》眾人聽見。刹時間腦海裏浮現,人間天堂田園風光印在心間。此曲好是好是,可惜是日.本人創作的。

  蔡邕聽到還以為,鄧艽想家想回西涼了。蔡邕:“賢侄,可是想家了”

  鄧艽:“非是如此,隻是見嶽父一家心有感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