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成果
作者:鶴壁山      更新:2020-09-11 21:05      字數:3187
  蔡邕含笑點頭道:“賢侄所寫《千字文》堪稱經典,不知用之字可曾有名?”

  鄧艽:“小侄命名為“正楷”不知可妥。”

  蔡邕:“甚好,賢侄的書法造詣,也稱得上一絕。小小年紀便如了得,然明公教徒有方啊!”

  此時蓋勳言道:“此子不止如此啊。”

  其它幾人聞言:“哦!還有何奇特之處啊!”

  蓋勳:“此子詩才也是不錯的”

  說完便拿出鄧艽,拜師時送給張奐的詩供幾人觀賞。

  看完有幾人欣賞,也有幾人不信。鄧艽小小年紀能做出,如此有閱曆的詩詞來。

  隻見楊阜開口說:“不知小友今日,能否作詩一首。讓吾等一開眼界啊!”

  楊阜一說完就幾人附和道“是啊”“是啊”

  這時張奐見此,心裏已知,這是不相信自己徒弟的文才啊!

  便開口:“艽兒,那你便作詩二首”

  鄧艽:“遵師命”

  鄧艽便將王翰的“涼州詞”抄出,本來就是抄襲別人,這裏就隻說抄出不寫作出了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蔡邕:“古來征戰幾人回,哎!真是絕了。小小年紀在這涼州羌亂之地長大,可以說也是見慣生死。能做出此等詩詞不足為奇,果然文采斐然”!

  得到蔡大家的誇獎稱讚,那些懷疑的人,見鄧艽當場賦詩也不再懷疑。唯有一人楊阜,還想刁難一翻。

  楊阜:“不知小友可否,以今日節氣為題再賦詩一首。”

  聽見這話鄧艽就想笑,中秋節的詩,後世誰不會,吟兩句明月幾時有?楊阜話剛說完,便引得幾人不滿。這樣咄咄逼人,毫無君子風範。

  幾人剛要指責楊阜就聽鄧艽開口吟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鄧艽一首“水調歌頭”吟完,滿皆驚一時間大庭內鴉雀無聲。過去幾息時間,才齊齊一聲“彩.好彩”。漢朝叫好聲都喝彩擊掌,跟現在鼓掌叫好一樣。

  現在就連楊阜,也不得不佩服鄧艽了。過幾年,建安七子的曹子建,七步成詩而鄧艽三步沒到就成詞了。

  蔡邕:“隻有仙神之流,才能做出此等仙氣飄渺的詩詞來。”

  閻忠也誇讚道:“是啊!今日能有幸聽聞此詩平生足己。”

  其餘之人也紛紛誇讚,鄧艽也一一道謝,表現的彬彬有禮。

  師傅張奐聽人誇獎自己的弟子,心裏也是高興。此時張芝對著眾道:“諸君不知,吾這師弟,可不僅僅是有才學。還仁義無雙,”

  蔡邕不在涼州不知,便問:“哦!還有何善舉?”

  張芝:“諸君了姑藏幾日,可曾看見街上有乞丐?”

  眾人回想還真沒看見,紛紛搖頭。

  張芝也拿出幾件衣服在場眾人一人一件:“此物就是師弟,為家父所做。說來他慚愧,此事本應為人子。為家父準備,無奈讓師弟專美於前了。”

  張昶:“此物可不僅僅是,為家父一人所做。此物叫棉襖,是白疊子所做。師弟本意是,讓天下百姓冬有衣著夏有糧。此物栽種簡單易活,種好了百姓自己都可做棉衣。此衣最是保暖,諸君可一試。”

  這裏是涼州,八月天氣夜裏已經很凍了。眾人聞言,就拿起衣物開始穿上了。眾人穿上棉衣就能,感受到的確保暖。

  這時張芝便說起鄧艽的生世,鄧艽從四歲被父母遺棄。行乞到拜師張奐,皆一人努力到現在家資豐厚。與白馬羌燒當羌人互通有無,自鄧艽與這幾個,羌人部落交易以來,這幾個羌人部落從未反叛過。

  眾人暢談至深夜才慢慢散去,次日眾人告別帶著,棉衣與鄧艽手寫的詩詞千字文回家。

  眾人全走了,唯獨留下了蔡邕。鄧艽父母不知在何方,終身大事隻有師傅張奐能做主。留下蔡邕就是張奐,想給鄧艽找個有家勢的姻親。

  張奐:“不知伯喈,覺得吾徒如何?”

  蔡邕聞弦歌而知雅意:“百年難出之奇才”

  張奐:“那吾,為吾徒,求取伯喈之女何如?”

  蔡邕想了想,鄧艽人品與才學皆是上上之選。家勢不在蔡邕,考慮之中隻要不挨餓就行。隨既便同意了張奐之言:“能得如此佳婿,足己”

  張奐也高興道:“也是吾膝下無女,不然還真不舍此子。當然吾徒能取,伯喈之女也是他的造化!”

  蔡邕也道:“全賴然明公教徒有方啊!”

  兩人談笑間定了鄧艽的婚事,交換根粘定下,等蔡琰及笄二人便完婚。古代女子十六及笄,男子二十而冠。現在蔡琰虛歲七歲,還有十年,如今是熹平二年(173)也就是鄧艽結婚在光和六年。

  鄧艽當日便知曉此事,心中想有個老師就是好,這種事都不用自己操心。還是有名的才女,想到這鄧艽開始YY起來。才女上床前是不是要先吟詩一首,或者唱首歌不然不讓上床啊!

  定好親事蔡邕就回洛陽了,鄧艽又回到習文練武的日子。

  熹平三年,秋,又是一年收獲季節。鄧艽巡查四縣,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城居之,燒磚建房”,即由遷徙遊牧業過渡到定居農業,鄧艽見到這二年羌人的變化。從春種到秋收,辛勞了一年的農人進入了農閑季節,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也由此而獲得了短暫的自由,被放上了山。糧食進了倉,豬羊進了圈,這自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興的事情,因而人們開始載歌載舞,歡慶豐收。

  這些是鄧艽帶給他們,從去年開始。每家每戶都有了餘糧,少則十餘石,多則近百石。豬羊多的加起有二三百頭,少的也幾十頭。牛羊馬匹多的,就二三戶同建牲畜棚靠近放牧的地方建,少的十餘戶一起建,各家做好記號輪流看管放牧。

  冬有棉衣防寒,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到了開春就無糧可食,會打獵的還能有吃的,不會的隻有去搶。

  由於羌人實行靈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進入農業社會後的羌人,不僅把命運和土地緊緊聯係在了一起,還把希望寄托於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曆年期間,均要舉行“祭天還願”儀式。與此同時,羌人認為,糧食的豐收同樣離不開牛王爺的幫助,鄧艽將這些祭祀改到正旦這天。

  從嚴格意義上講,“祭山會”是表達羌人美好願望的一種寄托行為(民間稱為“許願”),而羌人則是表達羌人美好情感的一種答謝方式(民間稱為“還願”)。因而,祭山會屬“春禱”,羌曆年屬“秋酬”。

  二年時間,四縣的城牆房屋都已建好。鄧艽來自後世,所以要求所有縣都不準在大街上方便。

  因此建了不少公廁,抓住不聽話的,就讓他掃大街清理糞池。

  去年秋收和今年春耕前,各縣又開墾了一些荒地。將能引水灌溉,土地開墾了出來。不能引水,的地方留著放牧。

  現在四縣的良田達四百萬畝,今年糧收成達一千萬石,稅收四百萬石。其中黃豆二百萬石,青稞六十萬石,棉花一百萬石。稅黃豆收一百萬石,青稞棉花全收了。

  如今軋棉機二千台,紡紗機,織布機各有千台。水力磨坊更是每村都有,必竟隻有五十萬人口,要普及還是很快的。

  煮鹽還是一刻不停,保持月產三萬石。肥皂已經囤積了近億塊,一直沒拿去賣。還有紅酒十萬斤,青稞酒七十餘萬斤,玻璃器皿幾萬套,什麽酒杯茶杯酒壺茶壺。這些東西都在不斷生產,由其是葡萄酒,用木桶裝好進行窖藏。葡萄酒為什麽要窖藏?葡萄酒入桶貯存可令酒進一步產生化學作用,令口味、香氣更醇厚芬芳,葡萄酒在窖藏中酒色、酒香、酒味這三方麵會產生變化。葡萄酒窖藏,那也是要好的環境和時間。

  陰暗濕冷的地窖是儲存葡萄酒的最佳場所,在沒有地窖的情況下,儲存葡萄酒的地方應陰涼、恒溫、無震動、無強光直接照射,保持適當的溫度。

  雖然葡萄酒是有生命的,但不同葡萄酒的飲用時間也不一樣:

  一般的紅酒需要2~5年成熟期好年份的紅酒需要6~20年極好的能達到30~60年。去年的葡萄酒,明年才是喝的時間。

  今年鄧艽準備交給房喬與杜如晦,去聯係三大豪商,河東衛家,河北甄家,徐州麋家。讓成宣出麵聯係,涼州本地就由成家銷售。

  如今鄧艽的基本盤算是成了,存糧也五百萬石了,錢財更是數億。一但肥皂,紅酒,玻璃器皿開始銷售,那錢財更是比賣鹽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