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抓住三點
作者:三分糊塗      更新:2022-02-10 01:52      字數:2325
  被兩位好友同時發力背刺平板市場,這確實是蘇遠山沒料到的。以至於他收到微軟也發布了平板的消息之後起碼鬱悶了五分鍾才緩過神來。

  不管是英雄所見略同也好,還是跟著遠芯的腳步起舞也好,現在三大科技公司不約而同地發力平板市場,這很顯然是要把才剛剛冒頭的“上網本”給直接滅掉。

  同時無論是蘋果也好,還是微軟也好,二者都有相應的桌麵平台的係統和軟件生態,剛好可以填補筆記本與手機中間這個尺寸的便攜式智能設備的空間。

  ……

  麵對蘇遠山的問題,以新成立的ipad部門負責人姚成剛為首的一幫人左右看了看,最終還是把目光投向了設計中心的老總朱元新——畢竟,朱總之前一直是他們的頂頭上司。這個平板電腦,也是由設計中心誕生出來的,隻不過交由矽穀團隊設計而已。

  朱元新咳了一聲,今天幾個巨頭同時現身,就意味著遠芯極為看重iPad這個產品——事實上,但凡是涉及到係統和軟件生態的產品,遠芯都格外看重。

  “相比蘋果和微軟,我們自上而下的使用和操作習慣轉移優勢幾乎沒有。”朱元新抿了抿嘴,直接先拋出了結論。

  “當初我們啟動ipad項目,雖然是為了填補移動市場的尺寸空間,做到全係產品覆蓋。但就用戶側的接受度和習慣而言,我們其實是自下而上來進行引導的。”頓了頓,朱元新怕有人聽不懂,接著解釋道。

  “我們的主要影響力在手機領域,YOS上。但從定位而言,手機更多偏向於娛樂工具,而非學習和生產力工具。但ipad的定位則主要是學習、以及我們所展望的生產力工具。”

  “然而,微軟和蘋果,因為他們在個人電腦領域的影響力——個人PC是所有工具的集合——因此,當他們的用戶需要更加輕便的學習和生產力工具時,Apad和Mpad便能輕鬆地滿足其需求。”

  蘇遠山,陳靜,段勇平同時點頭,又同時示意朱元新繼續。

  “因此,與其說我們麵臨的是品牌、設計、配置、營銷之爭,不如說我們麵臨的是用戶的需求和生態之爭。”

  “隻要我們確定了這一點,那就很容易抓住對策了。”

  朱元新目光炯炯,望向眾人。

  “目前我想到三點。”

  “第一,抓生態,抓應用,特別是學習應用,新的工具。”

  “第二,在第一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線上學習,譬如遠芯高中就可以考慮用平板替代電腦,進行交互式教學。”

  “第三,推進WinOS,同時拓展YOS產品線。自下而上未必就不能翻身——我們已經在開始設計一款搭配ipad的高精度智能手寫筆,最起碼在pad上可以完成作圖的需求。”

  *

  *

  兩小時後,會議散場。

  “老朱挺起來了啊。”坐在陳靜辦公室內,段勇平衝蘇遠山嗬嗬笑道,言語中頗有些感慨。

  蘇遠山含笑點頭。

  他也對朱元新今天的表現很滿意——坦白說,就算是他,也沒有朱元新考慮得這麽精確——畢竟他比較側重於營銷和市場這兩個部門。

  但朱元新提出的方案完全沒有考慮市場營銷,而是直接從應用和生態上進行拓展……

  這就很了不起了。

  然後他便想到了,當初執行董事會開組時,陳靜力薦朱元新的情景。

  當時陳靜說朱元新擁有極高的視野,蘇遠山還不是很相信,但這麽些年下來後發現,老朱確實沒有辜負陳靜的推薦。

  “不過知易行難,而且我們過分依賴朱雀芯片也不是個事。”蘇遠山笑過之後又微皺了一下眉頭,正色道:“我們不應該隻有一個麒麟團隊。”

  陳靜微微點頭,然後反問道:“平板電腦未來的市場規模能有多大?”

  “這誰哪能知道?不過如果真如老朱說的那樣,我們能夠推動全球學校、學生利用平板電腦進行學習……那這個市場每年上千億肯定是有的。”

  “那還等什麽!”段勇平馬上道:“直接成立。”

  “嗯,那肯定值得成立。”陳靜也毫不遲疑。頓了頓,她笑了起來:“好像我們是唯一一家涵蓋了目前所有主流芯片的半導體企業?”

  段勇平點頭:“好像是。”

  “不是……DSP我們還差一點,目前我們基站還是用的德儀的DSP芯片,我們的DPS芯片隻能用到其他次一點的場景上。此外FPGA芯片此前我師兄有個團隊在搞,任重道遠不說,YX架構一分出去,結果團隊也帶跑了……國內的熊貓和華威雖然搞了幾年,但比起國外一線還是有點差距。”

  蘇遠山說著歎息道:“任重道遠啊。”

  “你這話說的,哪能誰都全部第一啊……”

  “哈哈,也是哈……”

  三個人又閑聊了一會後各自返回辦公室。

  然後蘇遠山剛回到自己辦公室坐下沒一會,手機鈴聲便響了起來。

  “教授,我們的試驗可以做了!”

  電話中,傳來文萊頓興奮的聲音。

  蘇遠山一怔,馬上大喜道:“設備搞定了?”

  “嗯!我和超準備去霓國工廠親自驗收一下……”

  蘇遠山毫不遲疑地點頭:“嗯,去吧去吧,找你師姐幫忙你們安排機票。”

  又叮囑了幾句後,蘇遠山掛了電話,深深地吸了口氣。

  自己這兩位博士生,已經在自己手下呆了快兩年。

  說他們沒學到東西,沒成功,那自然不對——自從國家級凝聚態實驗室成立之後,他倆已經自己找課題並帶著今年的新師弟完成了一篇漂亮的關於石墨烯與硫離子相結合的論文——這算是他們師姐看他倆“可憐”,沒事幹,給他倆順手安排的“任務”,以防他倆“畢不了業”。

  甘小雨一直在做石墨烯電池方麵的研究與推進。

  但就搞一篇論文,然後再順著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突破方向呆在凝聚態實驗室裏度過跟著蘇遠山的五年……這顯然不是拜入蘇遠山門下這幾位博士生的追求。

  要知道,他們本就是佼佼者。

  特別是文萊頓,作為蘇遠山的第一個慕名而來的、牛津大學畢業的國際生,他如果隻混了博士名頭回去,無論對文萊頓,還是對蘇遠山,都不是什麽好結局。

  因此,蘇遠山才會讓他們兩個考慮超低溫下多層石墨烯的性質。

  隻不過之前一直受限於超低溫下試驗設備的不足,空有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idea卻無法驗證。

  現在……

  “我就不信,魔角出了,你們還能攔我。”

  蘇遠山眼角瞥向一旁的雜誌——上麵有今年的諾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