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蓋聶於秦,秦於蓋聶
作者:銀槍暮雪      更新:2021-05-21 11:52      字數:2497
  這一次亂世的到來,女媧並沒有給玩家劃分陣營,而是任由玩家在其中自由選擇;生活本就複雜,何來絕對的陣營啊。

  孫堅,他代表朝廷鎮壓起義,這就一定邪惡嗎?那也未必。孫堅治理長沙時,至少長沙有欣欣向榮之象。

  農民起義又一定是正義的嗎?也不一定,咱們把張先生拉出來“鞭屍”,他當初率領黃巾起義,可不是完全為了窮苦百姓。

  都是大人了,就不要一直用這種非黑即白的觀點來觀察世界啊!事物本就充滿了複雜性。

  ………

  嬴九接下來的日子,除了陪一陪孩子老婆、處理事務、用昊天鏡觀察領地以外,剩下的就是修煉了。

  《黃帝內經》在展現出它真正的價值以後,嬴九的修煉速度一下子從低速提到了高速,僅僅才過了一個月,就又處在突破的邊緣了。

  這種平淡的日子過了好幾天,直到少司命找到了嬴九。

  嬴九放下手中的書本,很自然地說道:“是少少呀,有什麽事嗎?”

  少司命:??少少?這是在叫我嗎?我什麽時候有的這個稱呼?

  少司命的心中,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但她依舊一副漠然的態度、用簡潔的話語說道:“探查趙高記憶一事,有了結果。”

  嬴九臉色一肅,接過了少少手中的留影晶石;當然嬴九作為正人君子,自然不會沒品的趁機摸少少的手,這讓對嬴九有所防範的少少鬆了口氣,看來秦君隻是稱呼比較奇怪而已。

  看完留影晶石之中提取的影像,嬴九算是明白了蓋聶為什麽會來尋找趙高的原因。

  嬴九之前並沒有就此事詢問蓋聶,因為以蓋聶的性格,他肯定是會保密的,所以問了也白問;所以還不如讓蓋聶去幫嬴九辦其他的事,來抵消他的出手。

  …………

  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

  趙高,他一直與趙國王室有著密切的聯係與合作,在趙國被覆滅以後,他也一直在幫助殘存的趙國王室。

  《文明》之中,同樣如此;不過,趙高可不僅僅是好心幫助趙國遺族而已,他想做的,是成為趙王!

  曾經他一介殘軀之身,這種野望並不現實;但在《文明》之中,彌補自己的殘缺並不是不可能,所以他的野心就像野草一樣瘋長。

  而且,他還要名正言順的,成為趙國的繼承者!

  趙高先以合作之名,找到了趙國遺族;他的籌碼,是其手中的殺手組織,以及他曾經隱藏起來的大秦寶藏,雖然被他隱匿起來的隻是大秦所有寶藏中的一小部分,但仍然可以讓現在的趙國遺族勢力少奮鬥個百八十年,一躍成為頂尖勢力。

  所以合作雙方都頗為意動,帶著各自的小心思推進合作。

  可是,趙高這邊出現了意外;因為被他所藏起來的那些寶藏消失不見了,而秘密寶庫並沒有被外人進入的痕跡,也就是說這份寶藏並沒有出現在《文明》之中。

  失去最大籌碼,並麵臨秦勢力日益增長的威脅,趙高轉入隱藏之中;然而趙國遺族對此一頭霧水,便有人以“人情”拜托蓋聶探查此事。

  而當蓋聶追查到趙高時,趙高的刺客組織已經被兵、法二家聯合剿滅,其本人也被押往鹹陽,蓋聶一路追蹤,也就發生了宴會之上的那一幕。

  顯然這份“人情”並不能讓蓋聶不顧一切,所以蓋聶在嚐試不能之後便放棄了。

  從嬴九與蓋聶的那次交談中,嬴九也感受到了蓋聶對於秦勢力並無惡感;雖然他是趙國人,但他對於趙國的歸屬感並不高,甚至說他更崇尚秦之武風。

  在戰國,這並沒有什麽稀奇的,雖然有那麽多國家存在,但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有一種共識,那就是即便這天下再怎麽亂,無論有多少國家,大家始終都是同一民族、同一族群,即華夏族群。

  那時的國與國之間的爭鬥,更像是一個大家庭之間的兄弟在鬧矛盾;那時所謂的國別,隻是一種政-治的考量罷了。

  所以對於那時的人來說,拜一人為主,那麽忠誠就是第一位的了,曾經的一切身份都是過往雲煙;很多人才,往往在本國不得誌,都會前往他國出仕。

  就比如說李斯乃是楚國人,尉繚子乃是魏國人,蒙恬乃是齊國人(並且最後攻破齊國的正是蒙恬),商鞅是衛國人,代燕太子丹刺秦的荊軻其實是衛國人……

  蓋聶雖是趙國遊俠,但他並未向趙室奉獻忠誠,他對於趙國滅亡前高層貴族不作為、昏庸、軟弱更是感到寒心。

  但作為趙國人,在他年輕時,他也曾想為國有所作為,但無人在意他這個江湖人士。

  在這種忽視中,當時秦國所體現的欣欣向榮、開明、自信、對人才重視等等,與趙國的衰頹形成了鮮明對比。

  即使這個時候蓋聶投奔了秦國,也無人會說他什麽,這叫良禽擇木而棲。

  (此處指的是同族間爭鬥,僅限於戰國時期這種特殊情況,而非與異族之爭;在對外戰爭中,任何倒向非我族類的,必定是民族的罪人!永遠不能被原諒!)

  但蓋聶始終有自己的堅持,他一方麵苦練劍術,一方麵貢獻自己僅有的能力,來維護自己所居住的一畝三分地的安寧。

  最終蓋聶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劍客,也擔得起一個“俠”字。

  在人生經曆中,蓋聶也見識了各種悲劇,而且這些悲劇並不是一時的,而是一直存在,代代反複。

  若是天下真的統一,這種悲劇會不會變少呢?這是蓋聶心中的疑問。

  …………

  說起蓋聶,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故事,那就是他與荊軻;兩個人可不是什麽好朋友,相反兩人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此先補充一個背景,始皇帝滅六國的先後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

  在始皇帝即位以前,先代秦國君王秦昭襄王(始皇曾祖)已經大大削弱了六國的實力,六國被其一一打敗,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讓六國割賠了大量土地錢財。

  昭襄王更是摧毀了東周宗室的統治,牽九鼎於鹹陽,為大秦日後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再往前,還有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

  所以大秦帝國不是一日建成的,而是數代之功。

  …………

  就在祖龍即位以後,正磨刀霍霍向六國時,很多對秦國極為反對的遊俠就開始糾結,其中最活躍的就是荊軻。

  荊軻遊曆六國,結識大量的反秦“義士”,在遊曆到趙國榆次時,他便去拜訪了蓋聶,並進行了論劍;不過荊軻乃是刺客之劍,蓋聶乃是純正的劍士之劍,兩人因此有了劍術上的爭端。

  僅是劍術上的分歧,隻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還說不上矛盾;真正的矛盾點,在於兩人對於天下觀點上的分歧巨大,甚至差點因此動手,最終兩人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