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塗豐年
作者:黑黑的鐵鍋      更新:2020-09-09 04:08      字數:2708
  塗豐年今年十五歲了,他昨日遇到了兩個不一樣的人。那個時候,他正準備拿出手裏的書看,就被截住了,但是他並不惱。他還記得父親讀書之時,把自己關進書房裏,誰要是打擾到父親,那父親就會暴跳如雷,即便是他和母親也不行。

  塗豐年有著不一樣的見解,他認為讀書不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如果能在閑暇時讀取其中真味,那才是真妙。塗豐年讀的是一本名為《太玄集注》的孤本書記,為古學者揚子所作。父親在機緣巧合之下才得到,但是父親並未深讀,原話是這樣的揚子通篇講玄,非我儒家之妙,乃道家之妙,吾不取也。

  塗豐年看了大概半個月了,之前他在看《南海野史》講的是作者在南海生活的十一年內所遇到的奇聞趣事。而在開始讀《太玄集注》以後,他才明白父親為什麽棄之不取。

  首先,儒家和道家是有共同點的,兩家都要求道,但是各自求的道有很大不同。道家求得不是名聲財富,而是不沾因果,得見大道,以得長生。大道玄之又玄,最初有人認為道家的祖宗——太上老君就是大道。但在玄學出現,道家躋身人族第一大教後,所有人都否定了這個觀點,取而代之的是大道無形,玄之又玄。

  而揚子在《太玄集注》裏說道玄者,幽摛(chi,一聲)萬類,不見其形也。

  幽,暗也,這裏可以理解為冥冥中;摛,舒展或鋪陳,這裏可以理解為包容包括;萬類,指萬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玄妙的大道,冥冥中已經包容了萬物,同時也藏身於萬物之中,沒有具體的形體,不會出現在你我的眼前。

  而對於儒家來說,這就是虛假的事物。儒家唯一一個聖人就是孔聖,也是儒家的開山鼻祖。孔聖如何成道的?教化眾生,開辟儒家,這是實實在在的曆史,也是實實在在的功德。這把後來的儒家人定在了一條道路上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幹實事!這是所有儒家人的信仰,也是規矩,沒有任何一個儒家人通過求取玄之又玄的大道來成就聖人之位。

  所以,塗豐年的父親身為儒家人,看到這《太玄集注》才會那麽的不屑一顧。但是塗豐年不是儒家人,隻是粗粗一看,他就沉迷其中,有些難以自拔。

  但是他是個堅定的人。

  他很佩服父親的學識,對於讀書人,他有種難以言說的敬畏感,還有欽佩。在他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再次外出,他心中更是有了一種羨慕為了自己的誌向,這些讀書人可以放下一切。

  父親走的時候把所有能留下的東西都留下了,他其實不用花費時日做工賺錢。而在母親看來,這一舉動荒唐至極,一氣之下回了瀘州老家,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管了,原因是塗豐年居然支持他爹的決定,甚至主動勸說自己。

  現在,距離青魚村十裏的屋子裏隻剩了他一人,所以,與其一直呆在家裏,孤零零的坐吃山空,不如來此做工,既能為以後前往中原積攢盤纏,也不那麽寂寞。

  這不,他遇到了兩個有趣的人,一個儒雅的讀書人,一個麵相不凡的男孩。今天不是趕集的日子,客人寥寥,但店子裏沒有空過,塗豐年讀不了一會《太玄集注》就得招呼客人。

  “塗大哥,請給我上昨天的綠豆湯吧,再來兩個包子。”

  這個聲音有些稚嫩,聽起來很是熟悉。塗豐年抬起頭,看到阿蘭笑著對他揮手,便也笑了起來,說道“是昨天的小哥,你要的綠豆湯和包子馬上就來。”

  塗豐年很快收好那本薄薄的舊書,和老板打交道去了。

  阿蘭找到了昨天的那張桌子,安靜地坐下來,看著懶散的人群走來走去。昨天,他見到了熱鬧的人群,便愛上了看著人群,所以今天他和袁來說明了訴求,便來到了街麵,看著人群來來往往。

  他發現今天的人群和昨天不一樣了。大多是住在街麵上的人,他們給阿蘭的感覺就是懶散,但懶中有神,每個人都能悠閑地做好自己的事。

  不一會兒,塗豐年就端著阿蘭的吃食過來了,待放下後,塗豐年坐在阿蘭的對麵,向著阿蘭打聽姓名“敢問小哥的名姓?還有昨日的大哥,今日怎的沒來?”

  “我叫阿蘭,是個孤兒,沒有姓,你叫我阿蘭就行。昨天的那位算是我的養父,叫袁來,是大槊珠州人氏。塗大哥在看什麽書?”阿蘭始終對那本書好奇的很,一直想看看。

  “哦,父親搜集的舊書,據說是孤本,阿蘭你既然想看,喏,你自己看看吧。”塗豐年為人爽快,所以即便剛剛結識了阿蘭,也不設防備。

  “多謝塗小哥,我就不客氣了。”阿蘭接過舊書,入眼四個大字太玄集注。翻開看去,首先是目錄太玄集注序,太玄集注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

  阿蘭匆匆掃過,發現了一個字被提到的最多——玄,這個字當然會被提的最多,因為它是全書的中心。

  揚子寫了《太玄經》,被後人解讀後就成了《太玄集注》。阿蘭隻是極粗略的瀏覽了下就還給了塗豐年。阿蘭的心思透徹,對於玄這個東西完全無法理解,而那句“玄者,幽摛萬類,不見其形也”,對他來說就更加晦澀。

  塗豐年倒是明白阿蘭的心思,玄者也,虛虛實實。阿蘭讀不懂也很正常,畢竟他還是個孩童,連少年都不算。

  “阿蘭,這本書講的是玄,屬於道家的東西,我讀來也隻是圖個清奇。我記得我說過家父的來曆吧。我家世世代代都有讀書人,到了我這一輩,不能斷了,所以我以後一定要當個讀書人。”

  阿蘭看向塗豐年,總覺得有些不對勁,於是說道“塗大哥誌向高遠,小弟佩服。但是塗大哥真的那麽想當讀書人麽,我聽你說你想當讀書人的原因是家學如此,但讀書人讀書是為了自己,倘若你不改變心思,那就有些落了下乘,你剛剛說的話並非是真心的,隻是為了說服自己。我勸塗大哥還是想想自己讀書的真正目的,如此才無愧本心。”

  塗豐年聽得冷汗直流,寥寥幾句話如同晨鍾暮鼓,振聾發聵。仔細想來,他第一次讀書是好奇所致,隨後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上了讀書。但這不代表他就有了成為讀書人的覺悟。

  讀書人,得幹實事,從一個人成為讀書人的那一刻起,這個人就要上下求索,然後質問本心,以點文燈,讀書人的追求可以用以下幾點來概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果塗豐年就這麽為了家學淵源而成為讀書人的話,那他必定會迷失本心,在一開始就陷入魔怔,更別說什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想通了的他立刻躬身作揖,一揖到地,說道“今日多謝小先生指點在下,在下讀書不察,險些誤入歧途,好在有小先生指正,今日之恩,沒齒難忘!”

  塗豐年抬起頭看向阿蘭,頓時有些哭笑不得——隻見阿蘭茫然地坐在那裏,嘴巴裏還含著一口綠豆粥,看樣子還沒搞清楚自己說了些什麽,故而茫然,和魔法測驗的時候一樣,一動也不敢動……

  塗豐年實在有些無奈,隻得細心講解其中的關鍵,阿蘭才回過神來,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隻是說自己沒那麽厲害。

  塗豐年看著阿蘭謙虛的樣子,心中浮現四個字生而知之。

  阿蘭也沒有待多久,和塗豐年聊了會天,便告辭離去。塗豐年則引阿蘭為好友,在今後的日子裏,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哥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