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與吳妃同殿
作者:傅支支      更新:2020-09-05 17:09      字數:3335
  王玄同守在延福園的會寧殿外, 殿內今上正在與幾位宰執大臣商議政事。

  王玄同從十歲便淨了身進宮,跟了當時還是三大王①的今上,距今已過去二十餘載。

  他側耳傾聽, 殿中幾位大臣嗟呼之聲高高低低,殿中零落地漏出“幽州”“靖康”“紫宸宮之變”“遼國”“欺君犯上”這樣的字眼。

  今上沉吟不語。

  自內翰晁銓、參知政事沈文敏、禦史大夫王賓三位宰執級別的人物那夜一同入宮麵聖, 稟明在賈岩鬆家偶然搜出的信函之後,天色就變了。

  身在宮禁之中的王玄同, 即使不能直接參與前朝事,也感到了政局上某種微妙的變化。

  賈岩鬆被今上軟禁在自己的家中,此事秘而不宣。賈岩鬆是先帝的近臣, 太後的親弟弟, 這般異樣也許被太後覺察到,她曾數次派人前去賈府,得到的消息是賈岩鬆無事, 隻是抱恙臥床而已。

  今上隨後又派人秘密趕赴燕雲, 以核實那些被賈岩鬆私藏的信函的真實性。

  即便沒有著意打聽這些信函原先的主人是誰, 僅僅靠今上口中隻言片語,王玄同已經憑借著侍奉天子多年的敏感政治嗅覺,做出了大膽的猜想——這些信與先帝時薛案有關。

  當年聲名赫赫、近乎於神人的帝師,率兵奪回燕雲九州, 名動天下。三十年前他的權勢最為煊赫時, 叫一般的趙姓親王都要避讓三分。

  除了薛崇越之案, 王玄同想不到還能有誰能使今上肅穆,群臣惶恐,甚至於私下談話時用到了“動搖國本”這樣的詞句。

  在往來於垂拱殿與中書省之間的緋紫官員中,王玄同觀察到,能對此案始終保持鎮定沉靜容色的人不多, 譬如官海浮沉多年的晁銓,又譬如幾經起落的沈文敏等。

  出乎意料的,這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裏,還包括今上身邊的年輕人,薛恪。

  國朝重視科舉,薛恪的三甲出身與沉穩的性格使他無論在哪裏都將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因此在聞喜宴上,他令今上格外留心,最終選定他作為心愛的朝陽郡君的夫婿。

  薛恪入仕半年便得到拔擢,在起居舍人這樣的職位上更得到今上的青眼。

  中秋時候所賞的禦酒便是這青眼的一種表示。

  這樣的出身,再加上今上心中對朝陽郡君的虧欠之心,若是不出什麽以外,他在數十年後拜相應是意料之中。

  這預期令王玄同不由更加留心這個年輕人的一舉一動,以圖現在對薛恪施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善意,換得他日後平步青雲的回饋和報答——“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剛入宮時,師父便是這樣教導自己的。

  根據王玄同的留意觀察,發現這年輕人在宮中幾乎擁有無懈可擊的風儀,恰如當年的駙馬蘇璋,尚沒有任何可以令自己“種粟”的機會出現。

  唯有一次,當禦史大夫王賓等人第一次入宮麵聖時,提及了信函中的一些內容,依稀是有“靖康”“遼國”的字眼。當時薛恪也在場,立於玉階右側。

  聞此言,他霍然抬首,秀目中雪亮的目光看向了宮牆之外的方向,隨即不知想起了什麽,便有片刻的失神。

  這眼神叫不經意看到的王玄同一驚。

  那晚連官家也觀察到了薛恪這樣不尋常的舉動,便問薛卿,是否有什麽不適。

  薛恪垂眸告罪,道自己並無任何不適。其後他再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妥,一如從前般沉靜侍立於禦前。

  這會子夜已深,會寧殿中的聲音停了下來。

  待內翰宰執等人離開、王玄同入殿跟著今上再次走出來時,隻見淡月籠紗,月白浸染全身,寒涼如水。

  已經是嗬氣隱約能看見白霧的時節,琉璃瓦與碧甃甓都已凝上了淺淺夜霜,白日裏富麗秀美的延福園在這深秋夜色中也不免顯得有些淒清的美感。

  王玄同低聲道:“官家,夜深了,是回移清殿中歇息還是……適才裴貴妃著人來請了……”

  後半句話王玄同沒說完,因為他已經注意到今上雖然沒有直接說明心意,但心中顯然已經有了想要去的地方,不是禦駕起居的移清殿,亦不是裴貴妃的居所——今上駐足定神,看向的是燈火將息的昆玉殿方向。

  那裏是朝陽郡君與吳婕妤的居所。

  王玄同何其聰明,立即改口,道:“官家,昆玉殿的內人來報,倒是郡君與吳婕妤相處得甚是融洽。郡君對小皇子的喜愛比之親弟弟尤不及,除了在齋宮抄寫經書,回到昆玉殿便是與小皇子玩耍……”

  “這便是我沒有讓蘅兒與阿姊同居一殿,而讓她與婕妤同居昆玉殿的原因。”今上聞言不由微笑,然後複又歎息,將王玄同的話打斷,“蘅兒與顥,他們本來就是親姐弟……那麽便去昆玉殿看看吧。”

  ·

  延福園雖是以園林為名,實則是一座宮殿群,內有宮殿近三十餘座。它是為了明年的國朝慶典專門修建的,獨立於在宮城之外,有點類似於圓明園之於紫禁城的意思。

  皇宮禁中與延福園之間有麗澤門與直道相同,幽雅舒適。自建成以後,今上亦時常在其中休憩。

  各宗室與命婦早在幾天之前便進了延福園,白日便在園中的青城齋宮裏為授衣節和太後生辰抄寫佛經積功德,夜間便各自住在延福園各處。

  這是宗室貴戚和一等命婦才有是殊榮,不過因為嚴格意義上算是在皇宮外了,因此大家也相對隨意些。

  蘇蘅那日是跟著康陽長公主的車輦來的延福園,住進的是昆玉殿。

  她覺得有些奇怪,明明康陽長公主和蘇葵住在延福園中的拂雲閣,皇城司的人怎麽安排自己怎麽跟素不相識的吳婕妤與小皇子一道住?

  聽聞吳婕妤是今上的寵妃,誕下小皇子後,雖然還未封妃,宮中人私下裏便已經以“吳妃”來稱呼她了。

  蘇蘅心裏惴惴,上輩子宮鬥劇看得多,心想寵妃都該是些副跋扈張揚、恃寵而驕的厲害角色。自己一個蹭長公主麵子進宮的駙馬庶女,還是少說點話好,別像成天在自己府裏那般不著調的咋咋呼呼。

  初次見到吳婕妤時,她穿了一身緗色旋裙,豆青襦襖,頭上戴了隻羊脂玉釵子,很是家常的打扮。

  吳婕妤見了蘇蘅進來,立即起身行禮迎接。這讓蘇蘅有點受寵若驚,連忙也對著吳婕妤還了個禮。

  吳婕妤說話軟軟綿綿的,帶著點越地的口音,不像什麽寵妃,像是尋常大家中的娘子那般溫良和善,叫蘇蘅無端想起“新霜黃·菊重,久雨翠梧稀”這樣的淡雅詩句。

  在齋宮,蘇蘅和吳婕妤抄佛經都慢。偏生不知為何,她們倆人要抄的經比旁人更外多些。旁人早抄完了,她們倆還在勤勤懇懇地寫著。

  蘇蘅無語望蒼天,小學被老師留堂罰抄課本的噩夢怎麽還延續到這輩子來了呢。

  不過幾天下來,蘇蘅和吳婕妤倒似有了些共患難的革命友誼,相處也漸入佳境。

  蘇蘅上輩子就碰上過“共患難”的事兒。

  那時候被爸媽送去打著“強健中國學生體魄”為口號的夏令營軍訓,和一幫不認識的小孩在烈日下盤山遠足跑步,三個星期下來,大家都是互相勻藿香正氣水喝的情分兒,革命友誼深刻,就算以後去了不同城市,還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這回這算什麽呢?齋宮冬令營?蘇蘅歎了口氣,躺在昆玉殿的東閣,翻來覆去睡不著。

  因為抄經抄得慢,今天她在齋宮裏就吃了兩塊廣寒糕當晡食。

  兩塊小小的廣寒糕,拚起來還沒有巴掌那麽大。蘇蘅想起家裏春娘做的翡翠燒賣、醬肉饅頭、雞絲粥、撥魚兒、鴿鬆白菜包、糖酥月餅,咕咚咽了口口水。

  沒吃飽,地龍燒得再暖和,錦被下的手腳也是冰的。

  蘇蘅看著軟煙羅帳外透進來的月色,歎了口氣,睡不著啊睡不著。

  篤篤篤。

  蘇蘅豎起耳朵,確認自己沒有聽錯。

  篤篤篤。

  侍奉蘇蘅的宮女輕聲問:“誰啊?”

  “是我。”蘇蘅聽出這是吳婕妤身邊夏嬤嬤的聲音,“娘子問,郡君今日在齋宮中用得少。現下小廚房做了宵夜,郡君可想用些?”

  蘇蘅有點感動。

  戰友情就是感人,吳婕妤自己也沒怎麽吃,還留心關懷她餓不餓。

  不愧是寵妃啊,這個眼力見,官家的寵愛她值得!

  “要的要的。”蘇蘅聽到有吃的,一個骨碌在帳子裏坐起來,披衣起身,跟著夏嬤嬤去了昆玉殿的小廚房。

  今上走到昆玉殿中,與外間的寒涼不同,殿內地龍燒得溫暖。但兩座閣中雖有燈火,但卻不見人影。

  王玄同以目示意殿中的宮女上前,問道:“婕妤娘子和朝陽郡君呢?為何她們都不在自己的閣中?”

  宮女看著昆玉殿中小廚房的方向,輕聲道:“娘子與郡君在用宵夜。”

  今上一怔,顯然沒有想到這兩個原本素不相識的人,如今關係已經融洽到了可以一起吃宵夜了。

  他想起蘇璋曾經說過的話,“蘅兒天生就有討人喜歡的本事。”果然,此言不虛。

  今上旋即微笑,道:“是麽?這樣一說,我也正好有些餓了。”

  作者有話要說:①:宋代隻有太子才能稱為殿下,剩下的皇子就稱作某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