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端午吃粽子
作者:傅支支      更新:2020-09-05 17:09      字數:3858
  蟬聲起,夏意濃。

  近來天氣漸熱,口中泛泛無味,食欲消減,金水府邸中眾人也清減不少。

  已經有小販挑著窖冰,挨街沿坊叫賣。金水府邸不像長公主府有自己的冰窖,須得日日請人送冰上門。幸而府中人不多,供應倒也及時。

  今年是閏年,有兩個五月,第二個五月便是閏五月。按照慣例,國朝的端陽節是放在閏五月過的。

  蘇蘅正趴在美人塌上的小幾前描香纓上的花樣子,手邊冰鎮著一碟紫黑飽滿的桑葚,想起來便吃幾個。

  她描好一張雙蝶繞蓮,擱下筆,對著光抖落抖落,自覺頗滿意,哼著小調,交給繡娘按照樣子去繡。

  繡好的花樣做成小巧袋兜,菖蒲、朱砂、雄黃、熏草、艾葉等物料曬幹,碾作細茸,以香藥相和,裝入袋兜中,再係上五彩絡子,這便是一枚可以端陽節時佩戴在身上的香纓。

  阿翹和阿羅一邊將五色絲線編成絡子,係在香纓上,完成最後一道工序。

  聽見蘇蘅在一旁哼著小調,兩個丫頭不時抬頭,偷笑著交換眼神——自那晚從“小滄浪”水閣回來後,小娘子心情似乎格外得好。

  蘇蘅這邊畫完了花樣子,頗感無聊。見丫鬟們做的差不多了,她便站起來,伸個懶腰,隨手拿了個梅紅匣子,將這些小巧香纓裝進去,“我們去將這些分派給下人們吧。”

  自端陽節前三日開始,早市上便有店家開始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等芳香辟邪之物,家家釘簪鋪陳於門首。

  金水官邸的簷廊門楣上,都釘上了黃微綠翠的菖蒲葉,一路行去,空氣裏都是植物清亮透明的氣息。

  主母給下人們派香纓亦是傳統,都說“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一個個精致香纓分派到各人手中,無不是道謝後立馬喜滋滋戴上。

  天藍雲高,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節日的氣氛頓時就從物器中傳遞到了人的身上。

  走到廚房,阿池正俯身在偌大的水池裏衝洗新鮮箬葉。張春娘正和一眾幫廚將泡好的雪白江米倒進大木盆,拌上醬油。

  此前蘇蘅做飯燙傷了手,張春娘是說什麽也不敢再讓她下廚了,道是若再出什麽事,叫長公主和都尉知道,萬萬擔不起這個責任,隻能請辭謝罪。

  阿翹本擔心小娘子固執,最討厭別人威脅她。春娘這樣講,蘇蘅未必肯答應,到時候春娘下不來台怎生是好?

  可是沒想到蘇蘅笑眯眯就答應了,也不爭,隻道:“春娘你放心吧,在傷好以前,我不下廚便是。”

  張春娘見蘇蘅竟這樣輕易鬆口,自己也不必請辭了,暗道聲阿彌陀佛。至於傷好之後的事,那便到時候再說。

  但張春娘隻是不敢讓蘇蘅親手做餐食,卻攔不住隔三差五送來的食單,以及隨後負手悠悠轉進來看上一看的蘇蘅本人。

  這邊張春娘正按照蘇蘅送來的食單準備:甜粽子是小棗餡兒的,放涼了以後蘸蜂蜜和白糖吃。材料簡單,包得纖細瘦長,小小連成一串,直接下鍋大火咕嘟煮上。

  見蘇蘅走進來,張春娘及一眾下人起身行禮。

  張春娘笑問:“小娘子怎麽沒有去金明池看賽龍舟?”看看外麵的天氣,又覺得自己多問了。

  今年端陽節格外熱,別說是蘇蘅願意窩在府裏不出門,就連下人們也是能不出門則不出門呢。唯有郎君要上朝會,早出晚歸的,辛苦得很。

  蘇蘅想吃的鹹粽子也很簡單,是板栗雞肉粽和蛋黃鮮肉粽。準備好材料,春娘這便開始包。

  蘇蘅一進來,就聞到了熟悉的粽香。

  端午節可算得上蘇蘅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不為別的,就為這一口粽子。

  小時候,家裏過端午節很少自己包粽子,大都是父母從街上買幾個回來應應景,也沒什麽節日儀式感。

  街邊的粽子摻了過多的堿麵,煮得微黃軟灘,吃不出什麽味道。

  以至於在小時候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蘇蘅聽老師講屈原的故事時,都有一個疑惑:把這麽難吃的東西扔進汨羅江,老百姓憑啥保證水裏的蛟龍會去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啊?

  長大以後,蘇蘅不信邪,自己第一次正正經經地做了次蛋黃肉粽。

  三張箬葉重疊像扇麵似的撚開,扭成漏鬥狀,撈一把圓糯米,填進油汪汪紅彤彤的鴨蛋黃和拿醬油、糖、黃酒隔夜醃過的肋條五花肉,再撈一層薄薄的糯米封上頂。

  綁粽子的繩子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蔡瀾大師的比喻妙極,“要像初戀時握著對方的手,柔軟而堅定。”蘇蘅學著包成四角菱形,也不太規整,隻保證四個犄角不漏就成。

  小火咕嘟燜煮了一晚上,早上起來滿屋子都是粽子香。迫不及待地拿著還燙手的肉粽,解開棉繩,剝開清香箬衣,露出裏麵褐紅透亮的粽肉。

  一口下去,直接咬到餡兒。五花肉的肥油完全融化進了溫潤的糯米,略透明,糯軟不糜,鹹蛋黃沙沙的,又正好解了油膩。

  那份兒恰到好處的驚豔,真是難以忘懷。

  及至以後再吃到內餡兒再豪華豐富的大粽子,譬如什麽臘腸瑤柱、野山菌鬆露、火腿排骨,都不如這一口簡簡單單的蛋黃大肉粽。

  這時小棗粽已經煮好,春娘用筷子高高挑起一串泡進冰水過涼後,自然是先獻給蘇蘅嚐嚐鮮。

  如果說鹹粽是內心戲複雜的花花大少,那麽甜粽就是清新可人的良家小少女。

  瘦長的粽子又小又俏,剝開一個,清清白白。

  小棗嵌在裏麵猶如紅瑪瑙,澆上一小勺上回做的玫瑰花蜜,便是北方人常吃的蜂蜜涼粽子。

  又涼甜,又滑糯,夏天吃最好。

  春娘手下利索,兩種不同口味的鹹粽以形狀區分。板栗雞肉粽包成枕頭狀,蛋黃五花肉粽卻包作蘇蘅前世從未見過的形狀,又大又飽滿,煮熟以後好似……一隻隻大豬蹄子。

  蘇蘅問阿翹,阿翹倒是見怪不怪,道:“這就是豬蹄粽子呀,我們家鄉就常包。”

  蘇蘅不禁噗嗤一聲笑出來。

  眾人不知道蘇蘅笑什麽,蘇蘅便又開始講些所謂的“古書”上看來的內容——古書什麽的當然是不存在的,她講的全是前世看過的書。

  “那書上寫道,男子受了傷,被青衣少女所救。男子養病時想吃粽子,少女早已對他芳心暗許,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連夜就做了甜鹹兩色粽子,甜的是豬油豆沙,鹹的是火腿鮮肉,美味無比。”

  “那男子又高興又感動,大快朵頤。少女本是幽靜孤絕的性子,不沾染任何紅塵是非,心上人吃得快活,她便在旁邊沉默寫字。這少女不想讓男子知道自己的心事,於是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偏生那男子用粽葉粘了一張,便看到了她寫的話。”

  “寫的什麽啊?”

  蘇蘅講的故事總是格外吸引人,從前根本沒聽過,比瓦子裏的說書先生講得還有趣。

  眾人聽著,不由放下手中活計,豎起耳朵聽下文。

  蘇蘅歎了一口氣,“寫的是,‘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下人們雖沒怎麽讀過書,但是結合語境,還是能明白大概意思的。有人連忙問道:“那這男子最後和這少女在一起了麽?”

  蘇蘅搖搖頭,歎了口氣,“那男子不僅在家鄉早已有了情深義重的愛人,身邊紅顏知己亦有無數,怎麽輪得到這沉默寡言的少女啊。”

  “所以我猜,那少女給這男子做的粽子,大概就是你們常吃的豬蹄粽吧。”蘇蘅眯眼微笑,時常作驚人之語,“大豬蹄子啊,在書上說,就是薄情寡性的男人。”

  眾人覺得小娘子懂得真多,讀的書也真多,有新見!

  崇拜之餘,大家不由發散思維,紛紛附和,踴躍貢獻八卦。

  “這麽說來,那巷口劉掌櫃就很是個大豬蹄子!老婆子還躺在病床上呢,便納了個妖妖嬈嬈的煙花女子做小妾!”

  “就是!我們家鄉那個王貢生也是個豬蹄子,嶽家供他讀書,考上進士便大搖大擺休妻,那副趾高氣揚的嘴臉喲,你說氣人不氣人?!”

  “我還聽說,有人月月拋金撒銀地去勾欄裏,自家孩子病了,卻道沒錢治病,這不是大豬蹄子是什麽?”

  ……

  最後有婢子幽幽道:“如今大豬蹄子遍地跑,像我們家郎君這樣的,又年輕,又好看,又是進士及第,還得官家器重,著實是不多了。”

  這婢子的口吻略帶憧憬,旁邊一圈人小雞啄米似地點頭讚同,“我們家郎君喲,那可是千裏挑一的好人才。”“可不是,要不然金明池邊一溜的進士,官家為什麽隻選郎君作咱們郡君的夫婿呢?”

  蘇蘅聽著,雙手往胸前一兜,嗯?怎麽聽著薛恪比她人氣還高?

  有人升華主題,接道:“小娘子說什麽‘雞見菌子,狐狸不喜’,我瞧我們家郎君才是真菌子,大菌子!”

  蘇蘅在腦袋裏想想薛恪那張矜冷肅雅的俊臉,旁邊忽然配上幾朵滴溜兒圓的淺黃野菌子,怎麽還有點可愛呢?

  粽子煮好,將近日暮。

  算算薛恪也該回來了,蘇蘅命人每種口味挑幾個,攢一食盒送去給他。

  自從新婚之夜阿壽拿宋遼使臣之間的冰冷外交關係比喻蘇蘅和薛恪,府中的下人越看越像,暗戳戳地便希望兩人關係也能有所緩和。

  從前蘇蘅吃東西,很少想到薛恪,怎麽今天破天荒的體貼起來了呢?

  下人們見小娘子如此,不由麵麵相覷,眼底有壓抑不住的興奮。

  這些事蘇蘅也是後來才知道的,然後回頭一想這些詭異的興奮眼神,歎了口氣,這難道……就是CP粉的心情嗎?

  見阿壽去送粽子,蘇蘅便帶著阿翹,怡怡然地去紫藤蘿下的秋千椅上乘涼去了。

  蘇蘅不知道的是,她下午隨口講話的故事已經在下人間傳開,大家捧著新鮮出鍋的熱粽子窩在陰涼處歇閑,邊吃邊聊,越傳越歪。

  等薛恪回來時,從送粽子的阿壽那裏,聽到的版本已經是“郡君說,男人都是大豬蹄子。隻有郎君是菌子,狐狸見了也喜歡。”

  完全牛頭不對馬嘴的版本。

  要是蘇蘅本人聽到阿壽的話,估計會氣得要捶阿壽。

  可是薛恪這樣聰明,憑著阿壽這樣叫人摸不著頭腦的隻言片語,竟拚湊出了原句。

  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阿壽見郎君不說話,疑心自己是不是說錯話了,大著膽子抬頭。

  薛恪的臉上,靜靜的,掛著一抹極淡極淡的笑意,“你回去告訴她,這粽子,味道很好。”

  作者有話要說:·蘇蘅講的故事是楊過和程英。

  ·宋代端午習俗參考《東京夢華錄》和百度。那時候多吃甜粽子,鹹粽子也有,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