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瑪瑙紅燒肉
作者:傅支支      更新:2020-09-05 17:09      字數:3877
  臘月的最後一天,謂之“除歲”。

  這一日國朝內不論官宦或是庶人之家,皆灑掃門庭,除去一年陳穢,釘桃符,貼春牌,掛鍾馗畫像,祭祀祖宗,以香花鮮果供奉,以祈求新歲安泰。

  蘇蘅拉著阿翹以及懷璧園中幾個廚司廚娘在大廚房中琢磨菜譜。

  時至午間,公主府中熱鬧起來。

  大廚房虛掩的窗扇門扉之外有活潑笑語聲,遠遠聽見幾個女子笑鬧走來的聲音。

  她們見四下無人,便徑自交談。

  “……她難道真摔傻了?上次我聽人說,她時常有些奇怪舉止,有一次捧著個下人吃飯用的絞絲大碗不放,道是寶貝。公主宅中什麽沒有,她怎麽單盯著這些東西看?傳出去人家以為我們如何虧待了她這個庶出的……”

  當首說話的華服少女走在眾人的最前,十六七歲的樣子,身材略顯豐腴,臉蛋亦圓圓。她蓮步姍姍,每一步頭上的步搖寶石亦珊珊作響,氣勢不凡,正是蘇蘅的長姐蘇葵。

  走在旁邊的披灰鼠毛大氅的女子看樣子比蘇葵還年長幾歲,也問:“聽下人說,她仿佛記不得許多事了,當真?”

  那邊另一仿佛是婢子的聲音,回答道:“蘅娘子一受傷,不僅記不得許多事,還曾有失智之舉——上次阿翹回房來哭,說蘅娘子蹙著眉非不許她行跪拜之禮,還要阿翹上桌和她坐著一起吃飯……當場把阿翹嚇哭了……”

  聽到這裏,廚房裏的阿翹很不好意思,偷偷瞟了一眼蘇蘅,卻見後者並無責怪的神色,一副“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的表情。

  蘇葵皺眉,“她怎麽竟摔成了這幅樣子,傷到腦子了?”

  身邊年紀稍長的女子聽到蘇蘅失憶的事,臉色似有放鬆,微笑道:“她平日張揚,許是老天這次叫她吃虧長記性呢。聽說她這幾日總是拉著丫鬟廚子在園中的小廚房裏消磨時間,也不知要做些什麽。不過憑她做什麽,長公主是斷斷不能再放她出去胡天胡地了……”

  蘇蘅在腦海裏的記憶庫裏過了過,對這個女子的印象並不如姐姐蘇葵深刻。

  原身若是對某事某物的記憶深刻,那麽印刻到她腦子裏便是清晰的;反之,則模糊。因此蘇蘅則常常有“這個人在哪見過”但是怎麽都想不起來的感覺。

  蘇葵想說話,這女子溫語笑著打斷,“方才葵娘子說她是庶出,可她娘福氣薄,還沒掙得個名分就死了。都尉到底沒有納了她娘,所以要說庶出也是算不上的。別說您是長公主的女兒,身份不比常人,縱然奴家這些正經伺候大郎的滕妾,隻怕叫她一聲‘小娘子’也算是客氣的。”

  那女子言談間著意強調她是“正經伺候大郎的”,而府中能被稱為大郎的也便隻有長公主和駙馬的兒子蘇璞,這人想是蘇璞的通房或侍妾。

  果然,阿翹在蘇蘅小聲忿忿,道:“這袁小姐最會挑撥!①她自己也是下等人出身,不過是攀上了大郎的乳娘韓嬤嬤作幹娘,倒比葵娘子和長公主還看重出身!若不是韓嬤嬤威重,她上次又失了個……”

  阿翹頓住,想起這話不能說,便也不往下說了,隻道:“如今這般說話,誰理得她那些……”

  這群人說話間往香堂走去,話語聲漸稀,遠遠地飄散開去,不複可聞。

  這些人七嘴八舌,阿翹唯恐自家小娘子的脾氣上來,叫這些人吃不消。可她看看蘇蘅,後者一臉的滿不在乎。

  蘇蘅隻有一點不好意思的就是姐姐蘇葵說的那個“下人用的絞絲大碗”。其實那是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碗,蘇蘅在故宮見過類似款型,去年蘇富比以七千五百萬人民幣拍了差不多的另一個。

  對著七千五百萬,誰能不盯著看啊。

  七千五百萬使人折腰啊。當時真該咬咬牙藏起來,萬一還能穿回去,那就大發了,蘇蘅默默歎氣。

  阿翹這邊還氣不過,道是袁小娘多嘴,慣會嬌媚,這才得了大郎的臉。

  蘇蘅淡然攔住她,“理她們做什麽,她們說嘴,我又不會掉肉。”再說,這些人講的話文縐縐,實在不痛不癢,比她讀高中的時候班裏女生講的閑話還清淡,蘇蘅根本沒往心裏去。

  ·

  張春娘從這康陽長公主的府邸建成之日便在此供職。她是掌事廚娘,平素沉靜,手藝精湛,十餘年來素為康陽所喜。

  但即便是沉靜寡言埋頭做事如張氏,在看到蘇蘅走進廚房的時候也驚了一下,手中才撈起的大鯉魚沒按穩,“啪”的一聲甩尾跳回水桶裏。

  張氏見蘇蘅話不多說撩起袖子準備拿菜刀,瞠目結舌,慌忙要去攔住蘇蘅。

  還是阿翹把她拉到一邊,道是張掌事你別攔了,小娘子是為了出去才有此一舉。以小娘子的個性,公主都尉叫她成天悶在府裏,悶了大半年,就是不憋死也得憋瘋。此一舉,不成功,便成仁。

  公主府中人素來知道蘇蘅是閨閣仕女中的異類,張氏頓時被阿翹這個樸素的理由說服了,非但不再攔,還放下手中活計來幫蘇蘅打下手。

  沒想到,蘇蘅的動作卻出人意料地幹脆利落。

  蘇蘅先命人取來一口空的大鐵鍋,將幹鍋燒熱,不切,隻以整塊豬皮向下燒毛,然後取過小鑷子,和張氏等人將豬皮上的殘毛料理得幹幹淨淨。

  然後鋪上薑塊蔥結再蒸,約莫半個時辰以後,肉熟取出,切作麻將塊兒大小。再以素油煎,煎到豬皮和豬肉染上一層淡淡的油黃色,下蔥、椒、薑、桂略炒,再下糖、醬、秋油,加大量金華甜酒,不著水,末了放幾個煮好劃了花的雞子進去,小火燜煨。

  所謂“緊火粥,慢火肉”,袁枚老爺子誠不欺世人。

  蘇蘅又命張氏另起一灶做八寶圓子。

  取來剩下的豬肉精肥各半,細細切成小塊,然後稍加斬剁,變成肉粒肉糜的混合物,用鬆仁、香蕈、筍尖、荸薺、瓜、薑之類,斬成細醬,加纖粉捏成團,放入盤中,加甜酒、秋油,大火蒸。②

  蘇蘅在一旁做的時候,阿翹自然是插不上手的,隻有目瞪口呆地看著自家小娘子行雲流水料理案台上的肉的份兒。

  張氏偶爾能夠搭把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旁邊默默記下蘇蘅做菜的步驟。

  此刻她再不質疑蘇蘅的廚藝,反而對她做菜時的幾個新奇步驟感到好奇,問道:“小娘子這菜叫什麽,仿佛從未見過。卻又為何將這肉先蒸再切,蒸過之後肉塊很是燙手,難道不是更不方便了麽?”

  “這叫紅燒肉,是從蘇子瞻蘇學士書裏改的方子。”蘇蘅前世能一邊做飯一邊直播講解,此刻自然是遊刃有餘,道:“這肉啊,如果先切再焯,肉中最為柔潤的汁水便倒掉了。我這法子,雖然燙手,但能夠保證油脂和肉汁被牢牢鎖在肉塊內部,一會煮好了才入味軟嫩,不幹不柴,腴而不膩。”

  張氏點點頭,深覺有理,在心中暗暗記下。

  張氏還沒再開口,隻聽旁邊一個圍觀的廚司大著膽子道:“小娘子手藝雖好,卻有一項最要緊的忘記了——方才燉肉時隻加了醬,卻忘記加鹽了!”

  蘇蘅笑吟吟,解釋道:“若是先放鹽,那麽燉肉就會老;鍋中的水汽逸散後,再嚐味道便不對,所以隻需在出鍋前一刻撒少許鹽即可。”

  眾人說著,這邊八寶圓子已經蒸好。揭開鍋蓋,滿室飄香。

  侍菜的廚司等在灶邊,見清燉八寶圓子好了,便欲上前來盛入器皿中。

  蘇蘅攔住他,“等等。”轉而向張氏問:“張掌事,除夜有吃餺飥的習俗,我見您還未做,由我來做可以嗎?”

  國朝在除夕夜吃餺飥的風俗大抵就像現代北方人過年包餃子一樣,充作主食。

  主食可以不吃,但是不可以沒有。

  張氏聞言,動作有一瞬的凝滯。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她和周圍其他人一樣聽到蘇蘅清晰而自然地稱她為“您”,時人從來將近庖廚者視作下等人,何曾有人這樣對他們說話的。

  若這樣是蘇葵說的“摔傻了”,這樣的傻子難道不比袁氏那樣精明共於算計的人要好得多麽。

  張氏但見蘇蘅將八寶圓子蒸出來的湯倒回鍋中,取一部分勾了個水晶薄芡澆在肉圓子上,剩下的一部分卻加入高湯、青菜煮成羹,便知蘇蘅的意思。

  她也便利落取來麵粉,活好麵,搓成長條,掐成小段,按帶花紋的竹板子上搓一下,便成了中間凹、兩頭翹的柳葉舟形狀的餺飥,下入青菜羹的鍋中煮熟。

  一切安排妥當,小火煨著的紅燒肉也燉得妥當了,專職擺盤的廚司便將肉盛進蘇蘅預先挑選好的器皿中。

  蘅娘子在臘月的最後一天親自下廚為雙親做飯的消息少頃便傳遍了長公主府。

  因蘇蘅回了懷璧園梳洗換衣才去赴家宴,到得有些遲,她到的時候長公主、蘇璋、蘇璞、蘇葵已經分別落座了。

  有雅致的絲竹管弦樂之聲不知從何處傳來,幽幽曼妙的背景音,是足以佐餐卻不打擾味覺的恰到好處。

  因是家宴,眾人也不拘謹刻板地席地分桌而坐了,而是較為隨意地圍坐在一起。

  作者有話要說:①:宋人稱呼年輕女子為“小娘子”、“某娘子”,但“小娘”、“小姐”是樂戶□□等人的專有名詞。“小姐”一詞從宋時不太好聽的稱呼漸漸演變為好人家千金的稱謂大約是元時。唐元稹寫《鶯鶯傳》,不稱崔鶯鶯為小姐,隻稱崔氏;而後元王實甫寫《西廂記》,紅娘就叫鶯鶯“小姐”了。所以在宋的背景下,阿翹說袁氏是“小姐”,有輕視袁氏的意思。

  ②:參考《隨園食單》。

  ——————————————————————

  ****新來的小盆友一定要看↓的避雷指南****

  1.“長公主的女兒突然做飯了,這麽奇怪,作者也不解釋?”——解釋了,往後看。

  2.“長公主怎麽可能對駙馬的私生女那麽好?”——有原因的噢,往後看。

  3.“女主沒有心,撞到人也不會道歉的?”——往後看,女主有心。

  4.“吼,一句道歉一頓飯就想要人家原諒女主??”——……還是往後看。

  ……

  謝謝各位小天使點進這篇文,其實避雷指南隻有一句話,就是“往後看”。對於一篇慢熱文來說,前十幾章能寫的東西是有限的,奈何總有人沒有看到後續情節就匆匆給女主□□。

  作為女主親媽,看到這種情況真的很難過呀。所以懇請各位小天使,如果不喜歡這個風格的默默棄文就好啦;如果追下去,請往後翻翻,有些疑問可能你往後看三章女主的行為已經解答。

  所以這裏不接受因為沒有看到後續情節或伏筆,就對女主道德產生的無理質疑。當然其他問題,歡迎愉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