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1章 禮賢下士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0-09-02 07:43      字數:2300
  解決完軍事方麵的一些問題,秦君駟又轉過頭來繼續處理政事。

  一文一武,如同鯤鵬之雙翼,缺一而不可扶搖直上九萬裏!

  在軍中提拔了一些將領,好生安撫之後秦君駟又接著跑到招賢館去招募人才,唯才是舉。

  自古以來,自周王室以下的各個諸侯國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招賢館,負責招募人才。自招賢館選拔的人才,可從政,可從軍,按照其才能而定,各得其位,各司其職。

  如秦國的鹹陽令王軾,就是秦孝公從招賢館中選拔出來,委以重任的。

  在這個時代,士子想要飛上枝頭變鳳凰,一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其實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都有著選拔官吏的製度,基層官吏不甚在意,基本上由國內的公卿大夫所把持,但是國之重臣方麵,不是任人唯親,就是任人唯賢的。

  譬如擇相之事,隻要國君中意,可以不問出身,不問資曆,隻求其德才兼備就能勝任相國之位。

  如薑太公之於周文王,如管仲之於齊桓公,如吳起之於楚悼王,如衛鞅之於秦孝公。還有後來的曆史上,秦惠文王之於公孫衍、張儀,後兩者隻是當了沒多久的客卿,便提升為大良造(相國)。

  所以說,選相這種事情,其實很考驗國君的眼光。

  魏王就經常打眼,還不是一回兩回的那一種,孫臏、張儀、公孫衍、衛鞅等人都是先後從魏國離開,轉投他國的,而且都把魏國坑得不要不要的。

  “君上駕到!”隨著黑伯的一聲宣號,原本待在招賢館的一個空地上的士子們都紛紛止住交談的聲音,將目光放到拱門那裏。

  一隊膀大腰圓,戴著麵具,披堅執銳的宿衛在前麵開道,秦君駟則是在一眾宿衛以及嬴疾的陪同之下,亦步亦趨的走進招賢館。

  “參見君上!君上萬年!”

  等到秦君駟站到四方台之上,一眾士子紛紛躬身作揖,高呼“萬年”。

  這個時代,禮製還沒有森嚴到臣民見了國君,乃至於見了父母官就必須要下跪的地步。國君與士子,都可以坐而論道,甚至於後來孟子這般的大儒還能指著魏襄王鼻子,大罵“望之不似人君”。

  當然了,孟子可能是在背後說魏襄王的壞話,但後者一點都不計較。

  “都坐吧。”秦君駟笑容滿麵的揮了揮手道。

  “謝君上!”

  當秦君駟坐下之後,一眾士子這才正襟危坐。

  直到這時,他們才敢打量秦君駟的模樣。

  這位大秦新君是一個“強人”,繼位不過三個月,就通過各種手段,貶斥衛鞅、車英,重用老甘龍、杜摯等一眾老世族,鞏固君權。對於秦君駟的排斥新法派的所作所為,士子們雖不敢苟同,但是秦君駟所展現出的手腕,卻不能讓他們小覷!

  這是一位不遜於秦孝公的雄主。

  秦君駟高坐在四方台上,環視一周,淡淡的笑道:“二三子,寡人召見爾等的目的,想必爾等都心知肚明。昔日我大秦之先君,孝公曾發布求賢令,山東列國之士子爭相入秦,被委以重任,或於朝中,或於地方,或於軍中,各得其位,各司其職。”

  “秦國能有今時今日之強盛,亦得益於士子之傾囊相助。我嬴駟,承繼大位,不敢忘卻先君之遺誌,更加求賢若渴!”

  “大秦,正是用人之際!在秦國,隻要你有這個能力,寡人都將唯才是舉!客卿、上大夫、上卿、大良造!隻要你能勝任,寡人都將虛位以待!秦國,都將虛位以待!”

  聞言,一眾士子都微微頷首,顯然十分讚同秦君駟的這種“求賢若渴”的態度。

  國君折節下士,無疑是讓士子們最為追捧的。

  當此大爭之世,人才輩出,列國更像是現代的大集團,官吏則是其員工,國君則是其老板。員工若是做得不痛快,大不了跳槽到另一家“集團”去,老板也能解雇你,當然了,跳槽之後會不會遭遇什麽意外,這就不得而知了。

  對於士子們來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若是秦國待不下去,他們大可以跑到其他國家去。

  “二三子,今日坐在這裏的士子有三百多人,皆為飽讀之士。寡人便出題,爾等於書簡之上作答,酌情而定去處,酌情而定官職。”

  “請君上出題!”士子們山呼道。

  秦君駟微微頷首,又道:“我大秦推行商君之法二十年,國力日盛,然則近來進度甚緩,何以也?寡人之題,為‘強秦’,當此時,秦國何以更強?還請二三子就此議題,各抒己見,寫出一道強秦之論!”

  “唯!”士子們都應了一聲,隨即就開始提起筆,苦思冥想。

  偌大的場地,三百多名士子各自安坐,在他們的身前都放置著一張桌案,筆墨簡硯,樣樣不缺。

  秦君駟就這樣坐在四方台上,攏著袖子,漸漸的閉上眼睛假寐。他現在是充當主考官的,每個士子的論文都將一一送到他的桌案上,等待他閱覽。

  良久,過了半個時辰,這才有士子開始交上論文。

  秦君駟拿起寫滿文字的竹簡,一一閱覽。

  這事兒,其實嬴疾或者其他招賢館的官吏是能代勞的,不必秦君駟勞心費神,不過後者有意顯示自己折節下士,求賢若渴的形象,故而每個士子的論文,他都會一一閱覽,然後下定論。

  看見秦君駟這般認真的模樣,士子們無不感慨,這真是一個明君,這真是一個雄主!

  天下列國的君主,都標榜自己求賢若渴,禮賢下士,隻不過這都是表麵功夫。似魏王、齊公,他們都是霸主大國的國君,本國就已經是人才濟濟的,何須再招攬什麽賢能?

  一般的士子到了魏國,多半是要在驛館暫住,討一個一官半職的,僅憑微薄的才能就想登堂入室,出將入相,那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而秦國不一樣。

  自秦孝公即位之後,任用衛人衛鞅為左庶長,在秦國進行變法,列國士子更是因為秦孝公的求賢令而爭相入秦。

  看見衛鞅不過一個落魄的士子,竟然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一躍成為執掌一國之軍政大權在握重臣,士子們何嚐不眼紅?

  不得不說,秦孝公任用衛鞅,其實也有“千金買骨”的效果。

  士子們都渴望能得到國君的重用,給予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