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畫,句如詞
作者:光頭兒      更新:2020-09-02 04:57      字數:1679
  兄弟的一點淺見,記錄下來,不喜的朋友,請移步正文。

  清明,想到了一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對仗工整,有情有景。好詩,聖賢之作,大家都熟悉。

  兄弟不是要辱沒聖賢,而是一時間忽有所感,想到了網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記錄下來,或許有所借簽吧。

  清明這首不知道的不多,但如果把他改成詞會如何呢?

  詞又叫長短句,就是長短不等了。

  改動如下

  清明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似乎是記得有一個紀曉嵐提扇麵的故事吧,因漏寫一個字,把詩改成了詞。)

  姑不論改的如何,就這一詩一詞的對比看,從字麵上就給人兩種不同的感覺。

  一個工整,一個錯落有致。

  那麽哪個更好一些呢?

  不同的人大概有不同的看法,而就我們所寫的網文來說,應該更接近於詞這種句式了吧。由此想到了編輯大人們所說的“爽”字。

  怎樣才能寫爽呢?有人說,那就是個打呀!打的越激烈、越痛快,就越爽。

  有道理。

  但是,那得讀者得能讀下去才行。

  而如何才能讓讀者一打開頁麵就有讀讀試試的呢?這就是我舉出這首清明詩所想到的一點淺見了。

  不管文的內容如何,首先給讀者第一眼的感覺就是整個版麵看著就爽。

  就如我們觀賞一幅畫,尤其是中國的寫意山水畫,一朵花,一片草,一棵斜枝,幾乎沒有正正當當畫在中間的,總是從一個角落伸出來,然後在某處添幾塊石頭,畫一個小蟲,再提一個跋,寫兩個字,但意境天然了。

  其餘處全是空白了,卻白而不空,給人一種美感。

  我們寫文,是不是也該有所借簽呢,以文字做畫筆,把每一章都打造出一個清新明快的水墨畫,讓讀者第一眼看去,就有欣賞一下的衝動。

  如果能吸引他把第一章讀完,你就成功了。

  一首詩,一首詞,哪個看上去更爽眼呢?

  無疑是詞的格式。

  詩有一種韻律,而詞讓人讀之有一種激情,如嶽飛的《滿江紅》,還有,領袖貌似也喜歡寫詞。長短不等,卻有一種戰鬥的豪情。簡單說就是“有勁”。

  讀著有勁當然就爽了。如果故事本身再引人入勝,讀者自然欲罷不能。

  這一點,隻是本人對於讀玄幻文的一點兒體會,畢竟哪一個讀者也不是要把這樣的故事當名著去研究,他們尋找的是快意和放鬆。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文章寫的詩的結構那樣,大段落,整整齊齊的把閱讀空間都充滿了,讀者第一眼所見就是透不過氣來。還談什麽爽。而且那樣的大段落容易讓人聯想到早已煩透了的教科書和那種咬文嚼字的證論文。

  第一眼就煩,你還叫讀者如何看下去。

  他是來找樂的,不是來找煩的,也不是來學習的。

  所以要想寫爽,就要把文章寫得簡潔明快,通篇文字寫出一種美感。

  詩具有工整的美感,而詞的結構是一種動態的美,把文章寫成詞的格式,應該更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特點。

  那麽表現在具體的寫作方法上,就是多用短句子,少寫大段落,給讀者留出喘氣的地方。

  一篇紙上隻有一半的文字,看下去也不會耽誤多少時間吧,那麽看看又何妨。

  隻要看了一章,你就不愁他不去翻第二章。

  另外一點呢,全是短句子,也不好,因為長句也有長句的優點,短句還有短句的缺點。

  句子寫短了,無非是一些修飾、限製的詞語去掉了,那麽對於人物的心裏、表情以及性格的刻畫就不細致了。如果全是這樣的句子,讀者同樣會迷惑,有時甚至分不清主人公為什麽會這麽做呢?這句話是出自誰的口中呢。看了一篇,沒看明白是怎麽回事。

  這樣的糊塗文,誰還能看得下去呢。

  因此,最後的結論是,長短穿插著寫,少說廢話,多寫短句子,少寫長句子,讓通篇顯示一種明快的美感。

  使段落、句式組合在一起看上去象詞一樣,而整個篇幅一打開仿佛就是一幅清新的山水畫。那麽你的第一印象就成功了。

  句式如詞,而後行文如畫,再加上我們心中的精采故事,應該能留下更多的讀者來第二次翻開哥哥們的佳作吧。

  兄弟的一點淺見,記錄下來,不同意見的可以暢所欲言,勿噴,給兄弟留點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