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王錫爵請辭歸故鄉,萬曆帝怒罷
作者:石門公子      更新:2020-08-29 09:22      字數:5249
  王錫爵請辭歸故鄉,萬曆帝怒罷顧憲成

  內閣首輔王錫爵自癸巳京察以來種種事件使得閣部矛盾日漸加深,王錫爵飽受非議、屢遭彈劾,自萬曆二十一年至萬曆二十二年每日都有彈劾奏疏,欲推政務十出六阻,彼此爭鬥不休,王錫爵多次補救疏通,無奈早已成見過深,王錫爵漸感無力,名譽漸跌從而心生退意。多次上疏請辭皆被萬曆皇帝挽留。此次王錫爵再次上疏請辭,萬曆皇帝召見。

  萬曆皇帝寬慰道“閣老何必如此耿耿於懷,萬事自有朕給你做主,閣老身負奇才,深受朕的重托,豈能受閑言碎語便一走了之?如此哪裏還有首揆的樣子,還是說你對朕也有猜疑?”

  王錫爵伏地答道“老臣萬萬不敢,臣無時不感念皇上對臣的厚恩,終此一生也難以報答。皇上對臣所請無有不準,臣唯有全心報效,至死方休。隻是是臣疏漏,處事不周,百官對臣成見過深,連累皇上聖名。臣見皇上處處為臣而與言官對立,臣實不忍心,更不忍皇上由此遭受史書抨擊。臣苦思多日唯有臣離去才能兩全。”

  萬曆皇帝苦心再勸“朕還想將朕的皇子交由閣老輔導,盼望閣老能為朕培養出一位聖君,在朕百年之後再出明君。朕需要的能繼往開來,與朕同心之臣。朕原以為閣老正是這樣的人,現在卻要離朕而去,令朕百感交集。”

  王錫爵答道“臣知皇上喜愛皇三子,臣不願看到皇上與群臣因此交惡,臣也盼望皇上有朝一日也能對皇長子回心轉意。皇長子生性敦厚,舉止得當,並無罪過。年初皇長子終於出閣讀書,滿朝祝賀。人心難逆,皇上能準臣所請,臣感懷於心。”

  萬曆皇帝聽王錫爵提及廢長立幼,心生不快,挽留之意忽然之間蕩然無存,厲聲說道“朕從無對任何一名皇子偏袒,朕寵鄭貴妃,就認定朕寵皇三子,朕平日少與皇長子相見,遲不冊立就認定朕欲廢長立幼。其中緣由有誰真知?隻要不合禮製就會給朕論罪,朕胸懷九州萬方不予計較,他們倒變本加厲。閣老被非議至今,朕本想再護閣老,但既然去意已決,朕也不勉強,閣老可還有什麽話要對朕說麽?”

  王錫爵說道“臣此前曾上勸錄用人才疏及泰交用人二疏,伏望皇上準奏。如此可消臣之罪過也能全皇上聖德,使朝政免於無謂口舌爭鬥,隔絕黨爭,君臣和睦,人才盡為皇上所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天下之幸。大明盛世可綿延永存,皇上萬壽無疆。若臣繼續在此,臣之所願不過幻影。臣去後自當日日為皇上祈福,為皇上獻策勸諫,請皇上念在老臣多年盡心事君,請準許老臣告老還鄉。”王錫爵連連磕頭,萬曆皇帝親扶起身,好言相慰,命送王錫爵出宮。

  萬曆回頭看向張誠、田義、陳矩三人說道“看看,連王錫爵也不堪言官彈劾,比起他們,朕才是受彈劾最多的,朕的臣子們能相繼臨陣而退,求明哲保身。但朕卻還依然要麵對每一日的狂風暴雨。”

  司禮監張誠領田義、陳矩跪勸“主子息怒,請保重龍體,臣子怎敢辱罵君父,偶有幾人目無君臣禮數,不需主子動怒,天下也難容他。主子是仁者明君,王閣老方才所言奴婢想著也是一條和睦朝堂的辦法。”

  陳矩說道“奴婢也讚同張公公,王閣老即便再有濟世之才又怎能與主子的天子氣度相比,王閣老屢遭彈劾,一年來奏疏如山,仍能看似平心靜氣,盡心國事,凡俗臣子能到此境已是不易。”

  田義另有一事告知萬曆“主子,慈寧宮那邊傳話來,太後已請王恭妃、鄭貴妃、皇長子、皇三子於慈寧宮共會,說是無事閑聊,並請主子過後前去。”萬曆皇帝一聽大驚,心想太後將皇長子朱常洛及皇三子朱常洵的生母都聚在一起必定是有所考慮,萬曆帝擔憂鄭貴妃母子便急忙往慈寧宮向太後問安。

  萬曆帝匆匆趕至慈寧宮向李太後問安。李太後正給倆皇孫逗樂。見萬曆帝來後李太後說道“皇上坐吧,這今天啊也沒什麽事,就是見天無事才想起啊總該見見聊聊,不然每逢節慶,繁文縟節也說不上幾句話。身心疲累,還是趁著平時就空閑的時候就一起說說話,皇上也能解解乏。這皇孫能陪陪哀家。”

  萬曆帝答道“母後所言極是,兒臣一旦閑暇必來侍奉母後,平日裏就讓皇孫作伴。鄭貴妃也能侍候身邊。”李太後說道“皇上每天日理萬機,能記得來看看哀家也就夠了。平日勞累之後也就鄭貴妃在伴駕,鄭貴妃勞苦功高,不需要再到哀家這來。哀家有兩個孫子還有王恭妃伴於左右就好,這王恭妃是皇長子的生母,卻還未成皇貴妃,總有人閑言說三道四,哀家早已明令宮中,皇上自有打算,怎會不顧禮製。哀家也跟恭妃說呀,這皇貴妃遲早而已,在哀家心中她早已是了。”

  王恭妃謝道“多謝太後垂愛,皇上並未虧待於我,請太後對流言切勿放在心上,皇長子已經修學已久,還請皇上能考察功課。”王恭妃於是讓皇長子朱常洛背誦所學篇章,萬曆聽後說道“可見學業用功,隻是初學不久,還需再多鞏固,待明年朕再考察學業不遲。”

  鄭貴妃則大加稱讚“皇長子果然是用功刻苦,這麽長的篇章能夠背誦實在是難得,皇上應當嘉獎才是。不過這常洵可一直想著向兄長學習呢,這剛剛來拉著我說也要背上幾句。皇上,太後不如也聽聽,當做一樂。”

  萬曆驚異,便立刻讓朱常洵也來背誦,朱常洵並未像朱常洛一樣刻苦用功,而且年紀幼小,隻能背誦五六句而已。萬曆大喜“如此幼童竟能當場速記,實在是天資聰穎,有過人之能!應當重賞。”

  李太後問向兩個皇孫認為他倆誰應當獲得賞賜?朱常洵答道“父皇方才說要重賞我呢!但是我不知道賞什麽?不如就賞我一條大魚!”萬曆不解為什麽要賞大魚?鄭貴妃答道“前些時日總聽臣妾將上天有好生之德,總有放生舉動。他一娃娃聽臣妾講的放生大魚生動有趣,便這幾日一直想著要放生大魚,可一時間哪有那麽大魚給他放生啊,正好今日有賞,不如就請皇上恩賞一條大魚讓朱常洵放生入水。”

  萬曆欣喜“天家子孫當有此仁德,小小年紀便已懂得這些實在難得,上天也會為大明祈福,朕這就賞你一條大魚!”鄭貴妃及朱常洵當即跪拜謝恩。李太後問朱常洛是否也認為該賞朱常洵,朱常洛答道“回皇祖母,孫兒以為如何賞賜並非孫兒們可以做主,也並非孫兒們可提,父皇無論賞誰都好,誰得賞也都是天恩所賜。”

  李太後又問王恭妃意見,王恭妃隻答但憑萬曆做主,李太後笑道“這事不需要皇上做主,要賞就兩個一起賞,哀家的孫兒都如此優秀,哪能厚此薄彼啊,而且這長孫倒還懂得謙讓,這書讀的是不錯,明日師傅們也該行賞。”萬曆帝立刻招來司禮監準備頒賜賞物。

  李太後又問朱常洛和朱常洵可知洛與洵的含義,朱常洵答有誠的含義,鄭貴妃說道“洵有情兮,洵美且異,這都是詩經中的章句,取義洵足,可見皇上真是一片苦心。”

  太後又看向朱常洛,朱常洛答取洛水之名,李太後說道“河洛之地為華夏起源之處,洛水一支孕育蒼生漸漸遍布四方,洛水之濱也有洛神護佑天下,洛字光耀無比,取洛字為名者必有大任擔當。皇上你覺得是否有這層含義?”

  王恭妃擔憂萬曆不悅,急忙搶先說道“太後言重,皇長子隻要能平安成長就好,別無它求。”萬曆帝說道“母後所言正是,當時取名洛字正是有此含義,盼望洛兒能不負曆代先祖。”

  李太後對此極為滿意,鄭貴妃卻心生不悅,再看王恭妃神情漸漸不安,而萬曆帝雖麵無表情,心中卻也是五味雜陳。後李太後繼續讓朱常洛表現功課,朱常洛表現良好卻仍難以改變萬曆皇帝對其的冷淡。

  而宮外,王錫爵之子王衡見其父竟已無比堅定辭官歸隱,便立即作書希望能解開閣部矛盾。此時顧憲成正在府中招待左都禦史孫丕揚,顧憲成看了王錫爵之子王衡給他寫的信向孫丕揚說道“王衡替父辯解,說內閣與吏部並非正邪對立,閣部隔閡源於相激和誤會,還說天下事誠不可激,否則必會貽誤國家。避重就輕,搪塞應對。”

  孫丕揚說道“我任刑部尚書時也對李世達之冤而憤慨無力營救,自任左都禦史以來也是時刻準備為諸公平反。此時首輔請辭,叔時若是想有所行動更需謹言慎行,那這首輔公子的手書準備如何回複?”

  顧憲成說道:“我已想好,門下其有天下心乎,竊以為昔之患,患在閣部異同。今之患,患在君相異同。閣部異同,天下按其是非而交責,君相異同,天下舍吾君而責吾相,此紛紛之議所由起也。”

  孫丕揚問道“叔時認為皇上並不願降罪,而是閣臣左右聖意,天下才紛紛指責王錫爵,我也雖有同感,但這也是猜疑。”顧憲成便對孫丕揚分析道“鄒元標乞歸時,我曾上疏擬留,皇上已經批允。但後吏部侍郎蔡時鼎與我說,從王錫爵處聽來,宮中傳諭準鄒元標辭呈。還有吏部尚書陳有年舉薦江東之時,皇上已經禦筆親封為光祿寺少卿,但僅僅有幾句言官的彈劾,便不得升遷。聖意不可能前後不一,放歸鄒元標及壓製江東之必定是內閣從中作梗。不僅如此,滿朝眾多官員蒙冤慘遭罷黜放逐,不可勝數。細細想來,種種事件哪次沒有內閣參與其中?”

  孫丕揚再問“沒有真憑實據絕不可上疏言事,必自取其禍。還是需先舉賢入閣,再說後事。叔時以為如何?”顧憲成答道“我也正有此意,內閣空缺,不久後必會廷推。這些時日我便做些準備,再讓九卿各舉所知,再由吏部匯總呈請聖裁。”

  後萬曆皇帝果然下旨廷推,後吏部尚書陳有年及顧憲成匯總之後呈報共推舉原東閣大學士王家屏、南京禮部尚書沈鯉、原吏部尚書孫鑨、原南京禮部尚書,現國史副總裁沈一貫、左都禦史孫丕揚、原吏部右侍郎鄧以讚、少詹事馮琦七人。萬曆皇帝看後怒道“無人請奏挽留王錫爵,也無人推舉羅萬化入閣,平日裏都一副大公無私的樣子,朕不拆穿也就罷了。還不如朕直接下詔選任。”

  司禮監掌印張誠勸道“主子三思,這廷推事關重大,上次趙張二位閣老選入內閣最後也是即將離去的申閣老背負了違製的罪名。主子萬萬不可使聖德有失啊,還是先從這七人中選擇,日後再召王閣老也不遲。”

  萬曆帝評論其人道“王家屏、沈鯉、孫鑨、孫丕揚四人都是剛直敢言,頗有才幹之人。王家屏擅謀國施政、沈鯉擅督導百官、孫鑨能舉諫臣、孫丕揚擅辨秋毫,隻可惜此四人都忠貞過甚,沉迷禮教,迂腐不堪,目無朕躬,倒是沈鯉還好一些。其才能我大明並非隻有此四人才有,朕也絕不會讓他們入閣,還有沈一貫倒是有些本事,還有些貪酷,這些他們不知道,但是朕知道。貪酷之人不可托付國事但也有大用,尤其在此非常之時,至於鄧以讚、馮琦二人,平庸老朽,何德何能可以入閣?顧憲成也不查驗查驗?”

  張誠連請息怒,並請奏駁斥。萬曆對此次廷推極為不滿,因王錫爵離去,心中積怒爆發“讓朕想起當年陸光祖任吏部尚書之時曾經試圖利用廷推謀推自用,此次會推與那次何等相似,又有吏部尚書及左都禦史,全部都是與吏部往來過密之人,各有劣跡,顯屬徇私,廷推失察。以此擬旨,將顧憲成貶官外調,逐出京師。”張誠領旨。

  旨意傳出,朝堂驚詫,顧憲成為吏部核心,為救顧憲成,吏部尚書陳有年率先上疏承擔廷推過失,隨後戶科右給事中盧明諏、兵科右給事中祿中立、禮部郎中何喬遠再領頭上疏為顧憲成申辯,大批官員緊隨上疏為顧憲成作保。

  萬曆皇帝見奏疏不絕,不覺笑道“朕也早有疑慮,為何這數年以來,朝臣非議朕與內閣,阻礙朕之決斷時胡鬧之中總是有那麽一絲組織,百懲而複生。鄒元標、趙南星、李世達、孫鑨、陸光祖等人離去前也從未有如此多人替其申辯,顧憲成身為文選司郎中,手握實權,名聲斐然,居中聯絡正得方便。以各堂官及同僚作盾,掩藏行徑,居於幕後出謀劃策,顧憲成必是主謀!”

  張誠說道“主子聖明,東廠也曾多有得報,顧憲成府中常有賓客往來,遠比吏部其他官員要頻繁,但顧憲成名聲在外,這倒也難算異常,隻是一直不知其有何交談才不敢向主子匯報。”萬曆帝隨即下旨“如今也不用再去查了,王錫爵是暫時留不住了,隻能朕來結束這場鬧劇。將顧憲成貶為庶民,嚴令顧憲成即日離京。吏部尚書陳有年以廷推失察讓他以年老告病致仕,左都禦史孫丕揚繼任吏部尚書。同黨戶科右給事中盧明諏、兵科右給事中祿中立、禮部郎中何喬遠貶官外調,其餘參與言官罰俸三月,以示告誡,望其潔身自好。再令國史副總裁陳於陛、沈一貫入閣,與趙誌皋、張位二位閣臣共事,令趙誌皋為內閣首輔。記清與否。”張誠領旨。

  顧憲成離京時,京中眾多官員相送,顧憲成說道“諸位就請送到這裏,山高路遠,我自去便是。來日我與諸公還將相會。諸位留京還請盡心國事,輔佐皇上,提防奸臣作亂,江山社稷就仰仗諸位了。”眾人再度拜別。

  顧憲成回到老家無錫後,因為顧憲成名聲顯赫,當地名士及常州知府、無錫知縣都來慰問。顧憲成一一回禮後說道“自群臣上疏申辯,老夫便已知必是這種結果。隻是同僚一片誠意,慷慨相救之心令老夫感動。此情必將永遠銘記於心。”

  眾人問及日後打算,顧憲成說道“此處有一東林書院,宋代大家楊時先生曾在此講學。老夫想在東林書院效仿前人,育人講學,建東林學派,研修氣節,崇尚實學,扭轉士風,教導天下學子興利革弊,時刻報效皇上與天下黎民。老夫想先將高攀龍、薛敷教、安希範、錢一本、李三才、左光鬥、鄒元標、趙南星等蒙冤且具有真才實學的同僚相邀來此,共同講學。”

  後顧憲成會同當地士紳開始對重修東林書院進行研討及籌備資金,廣邀賢達共議大事。顧憲成也為東林書院親自撰寫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傳遍天下,後東林書院建成後,天下士子爭相慕名而來,到萬曆三十二年發起東林大會之後,東林黨也宣告成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