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善設粥廠施救濟,引商勸民行捐
作者:石門公子      更新:2020-08-29 09:22      字數:5270
  善設粥廠施救濟,引商勸民行捐助

  黃淮水災爆發後,由於河南一帶一直救災無力,以致大水去後饑民遍地,官府效率低下,措施慌亂,萬曆二十一年冬至萬曆二十二年春生出饑荒,牲畜無存,盜匪四起,千裏樹皮草根盡絕,甚至人竟相食,賈人肉於市,河南一省已如人間地獄。河南巡撫張一元因此連續上疏請求朝廷統籌救災。

  萬曆二十二年正月萬曆皇帝曉喻吏部

  “昨歲各省災傷,山東、河南及徐淮近河之地為尤甚。民間至有剝樹皮、屑草子為食,又至有割死屍,殺生人而食者。朕雖居深宮之中,念切恫瘝,不遑寢處,曾經屢旨蠲賑,不知有司是否奉行?小民有無沾惠?況值此公私交拙之時,不知各該地方除內帑,漕糧或留或發之外,別有急救便宜措處方略否?其各處礦徒劫盜嘯聚成群,又不知安插歸農防禦備否?

  目今四方吏治,全不務講求荒政、牧養小民,止以搏擊風力為名聲,交際趨承為職業,費用侈於公庭,追呼遍於閭裏。遇有盜賊生發,則或互相隱匿,或故意縱舍,以避地方失事之咎。其各該撫按官亦隻知請賑、請蠲,姑了目前之事,不知汰一苛吏、革一弊法、痛裁冗費、務省虛文乃永遠便民之本。如此上下相蒙,釀成大亂,朕甚憂之。”

  後內閣請吏部尚書陳有年相會,首輔王錫爵借此問道“聽皇上降下諭旨,斥責有司,河南吏治如此,吏部可曾事先有知?”陳有年對答道“有勞首輔費心,入冬以來吏部已知河南吏情,腐吏庸官當立即請奏裁撤,吏部及都察院也已再行勘問,此前受內閣舉薦的張一元自任河南巡撫後如今卻也難有建樹,隻能上疏報災,首輔可有考慮另派他人?”

  王錫爵說道“我已向皇上舉薦由鍾化民任河南道禦史主持救災,近些時日皇上應會召見鍾化民親自考察。”陳有年聽聞已舉薦鍾化民,頓覺心安“首輔慧眼如炬,鍾化民的確是合適人選,由他主持救災皇上大可放心。至於糧款一事還請問如何籌措?”

  張位道“如此大災朝廷自會竭盡所能籌措撥給,但僅靠此是無法平複災情的,還需鍾化民及賑災官員依章程及實情自主行事。”趙誌皋也提醒陳有年應盡快為河南擇選官吏“而且河南官員也該去舊立新,不然怎會為災民盡心竭力?此前已經罷掉幾個,這次還請吏部盡快選任上奏。”

  陳有年拱手答道“這是自然,吏部定會慎重選察,不誤救災。既如此,我便不再打擾閣務,諸位閣老留步。”陳有年正欲離去,忽聽王錫爵說道“河南貪腐官員之中有不少與閣臣有所交往,與吏部中人也有所關聯,不論何人求情還望汝師能秉公而斷,無徇私情。”陳有年先是一怔,隨後笑答應允。

  萬曆皇帝召見鍾化民覲見問道“鍾化民,內閣與吏部都對你評價極高,現在河南災情你也盡知,朕問你如何救災?”鍾化民答道“回皇上,臣以為當首先審驗災民,一一核對,避免虛領冒領,安置百姓;而後發賑錢糧、設廠施粥以抑製災情;再請官府及富商出資開展城鄉修複及農田耕種,以工代賑,以此漸漸恢複生計;與此同時應當對災民醫療疾疫、贖還子女、掩埋骸骨撫平災痛;最後剿平盜匪、流民複業、勸課農桑、散盜禁訟、敦厚風俗,災情可平。”

  萬曆帝欣喜“鍾化民,朕命你為河南道禦史,給予便宜從事之權,主持一應救災事務,如有違令阻撓者可由王命旗牌鎮之。朕已對河南作出人事調整,也令戶部籌措銀兩助你救災。明日前往河南赴任不得有誤。”鍾化民領旨謝恩。

  萬曆二十二年二月鍾化民趕至河南,鍾化民召集巡撫及藩臬各司道“諸位,救災一事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聚之則蒼生轉為白骨,散之則溝壑起於春台。當務之急是核驗災民,各自登記,再煮粥散銀,籌備銀糧,使專人按時按量發放,嚴禁侵吞散銀,各州縣正官需嚴查核防。本官與都堂等亦會嚴查,以拾遺來監督考核。此前朝廷已經將一省大惡巨貪全數繩之以法。前車之鑒,如若今後在救災之中仍有官員借機貪腐,辦事不力,一經查實,立即斬首!”眾官連稱必盡全力。

  隨後鍾化民及張一元令布政司分各府州縣正官,親曆鄉村審查貧戶,貧分三等,唱名分給。鍾化民自己也遊遍曆州鄉村,慰問災民考察民情。三等受災貧民之中,稍貧者不予賑濟,次貧者先由同鄉富民貸種,極貧者由官府安置等待賑濟,也借此可減少徇私舞弊。

  再審驗災民過後,鍾化民召開集會道“賑濟需速,不可有任何懈怠。而粥賑因所惠區域有限,更應遍設粥廠,且寧移官就民,勿勞民以就官。富者食前方丈尤顯不足,貧者一勺入口便能回生。州縣正官需全力賑濟,省部有司也需不辭勞苦,巡視不斷。”

  河南巡撫張一元說道 “此前我已與賑災使商定,若設粥廠於城郭則遊手之人多,不利救助。設於鄉村,城中災民也難以抵達。聚在一起容易感染疫病,分散則道裏適中。宜每城設廠十一,每鄉設廠十九,較為妥當。”

  鍾化民下令“各州縣立刻記錄,老幼婦孺各設一座,日給兩食。災民每處坐地二尺五寸,日進兩食,米八合,食於辰未二時,每食兩盂。煮粥務必至熟,不得摻水,也不得有汙穢,食粥者不得攜粥他往,供粥者不得擅自減淺。”眾官急忙記錄。

  後鍾化民與布政使議道“每逢大災定有部分災民因不願接受粥賑,便給予散銀。各州縣官,集裏長立保約,極貧、次貧給予印信小票,極貧戶發銀五錢,次貧戶發銀三錢,正官下鄉親發,先公示日期以免災民奔走守候。災民領取銀兩後需官民共督,若有豪惡克扣掠奪,嚴懲不貸。同時需防冒領,每發銀兩監秤發放,每月固定分派,加印立冊以備推官隨時查驗。你看如何?”布政使領命。

  有關宗室國戚及貧寒學子,鍾化民思索再三便與張一元相商“各省總有一些落魄的宗室子弟以及皇親國戚,一受大災與貧農無異,還有一類學子尚無功名,家境寒苦,此二類人也不可忽視。尤其受災宗室子弟粗略算過本省約有一萬四千六百餘位,這些人一生別無所長,除受救濟外,我想向皇上請旨,允許這些宗室子弟考取功名。”

  張一元對此並無異議,極力讚成“支派日繁,錢糧難繼,考取功名也算有用之身,空養宗室實在是國之負擔。”鍾化民說道“最難的反而是那些貧寒學子,這些學子們飽讀詩書,為守氣節礙於情麵寧死不領賑濟,但卻願受皇恩恩賜,故必須大言皇恩浩蕩,使他們感到得天獨厚,天子眷顧,自會接受賑濟得以活命。”張一元笑道“賑災使真是善觀人心,如此河南大幸。”

  巡撫張一元令在各城中以公館及寺廟作為粥廠所在,於鄉間每座粥廠需設五大間,一間貯米四間濟民,每廠需至少收養饑民二百。各州縣正官親自選擇品行端正之人管理粥廠,地方有司核查米數,每日檢查菜色,督管官員勤惰,據實賞罰。

  鍾化民及巡撫、藩臬遍巡各地辦公,詢問疾苦,督查官吏,日行數百裏,每至一處必先親食粥廠查驗,下屬忙問道“賑濟使晝夜勞頓,巡視各地,怎能僅食粥充饑。”鍾化民答道“盡食粥廠有三利,一則有司不必尋我蹤跡供膳,浪費公款。二則可激勵有司及施粥者不敢怠慢違誤。三則督官不避勞苦與民同食,可使民心聚攏,也可使振奮同僚,竭力賑救。”

  時郭家村有貧民劉一鶤受災染病,囑咐其妻說“我已經沒多少日子可活,你還有些氣力,要是念著夫妻一場,就別待在這一起餓死,早早出去找活路!”說罷劉一鶤便使盡剩餘力氣強趕其妻。劉氏淚流滿麵“你是一家的天,你現在染病我應該照顧你,死就應該死在一起,我不能走!。”

  劉一鶤怒罵“你這個瘋婆娘,你快走啊,離開這!”劉氏說“荒山野嶺,能往哪走?我隻想在這裏。”無論劉一鶤怎麽罵劉氏也不肯離去,夫妻相擁絕望,恰在此時官府聯合鄉裏四處搜尋落單災民,二人終得賑濟,夫婦得救。

  葉縣光武廟日夜賑濟災民五千,老者深感皇恩,跪拜高喊“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吾輩受皇恩活命,何以補報?今後各安生理,毋作非為。”慷慨之情,當地災民無不感懷於心。各地學子及皇親諸宗背麵稽首,焚香共祝聖壽。

  粥賑之中由於鍾化民及張一元日以繼夜的巡視督導,各地災民普受所惠,漸有生氣。藩臬有司及各地州縣正官,無論廉腐,或誠心或畏罪皆在賑災期間竭盡全力,受統籌安排,河南一省災情因此開始抑製。

  但畢竟大災期間穀物難免因稀缺而價高,原本各州縣所設常平倉早已因吏治衰敗而漸漸無用,鍾化民令再重建各地常平倉及義倉平衡穀價,再遇災荒,先發義倉,義倉不足再發常平,以此不必依賴向朝廷求賑。

  鍾化民來河南時已請撥國庫三十萬金,並留漕糧十萬擔賑濟。通告各地廢止高價賣米禁令,以聚集商品米便於官府操縱。但後也漸漸不足,時至三月,給事中祿中立上疏《論罷太和山織造疏》抨擊萬曆漠視災荒,應停止太和山織造,省下經費救災。萬曆不應,繼續征收太和山香稅及行織造以供皇帝私用及宮廷祭祀頒賞之用。

  災情相對穩定之後徇私舞弊現象又有發生,部分官員利用災民不知錢糧減免開支用度,使詐受賄,欺上瞞下。鍾化民便將應上繳官府的稅收明細及減免錢糧明細全部公開,令世人皆知。嚴加督查,抑製貪弊。

  鍾化民針對錢糧不足準備勸民捐助,與張一元商議道“都堂,賑災糧款漸漸不足,前不久朝廷也屢次向皇上請撥錢糧,你我也曾上疏請撥內帑,但無奈久無回音。因此我打算應勸民捐助,引商販糧。”張一元說道“民若不捐,如之奈何?時不我待,與其屢費口舌,不如強令富民捐獻,違者治罪。”

  鍾化民說道“先勸尚義,尚義之民可以德威,不可勢加。由此則捐助方能日盛,若僅憑威懾,所獲微薄,不堪一用反敗壞官府信譽。”後鍾化民發出宣告“屢荒之後,府倉如洗,饑民待哺方殷。天下為之涕淚,天子為之勞病,鄰裏鄉親正需攜手共渡災荒,願輸賑者,或銀或粟,立冊匯報。出粟者送至粥廠,出銀者即在本家分給,不許與官帑混用。官無染指,民免匍匐,照冊稽查,視所捐多寡論功行賞,優者授以匾額冠帶,免其徭役。與司粥廠者同賞格。”鍾化民連發數次布告,並請各地學子、鄉民代表於各處宣導,十日之後,富民捐助日益增多。

  而在引商販糧中,因之前已取消高價賣米禁令,各省各地糧商紛至遝來,糧船糧車綿延達五十餘裏,而糧價因此日減。鍾化民聽下屬回報道“災區原米價約為每石五兩,糧價開放之後各省糧商皆受吸引,所運不計其數,數十裏而不絕。各地糧米集中至中州,再難轉運,米價已成競爭,現已降至均價每石八錢。”

  鍾化民拍手稱快“很好,令各地官府嚴加核查,糧商不得虛報分量,不得杆秤作假,不得收買官民。”河南巡撫張一元讚道“利用放開高價吸引糧商,反令其自主降低米價,賑濟使果然深思熟慮,足智多謀。如此一來河南再不用擔憂糧食不足,接下來該如何做?還請賑濟使指教。”

  鍾化民說道“都堂言重,此並非我獨創,幸有先例。如今災情已初步穩定,糧款皆已無憂,接下來便應當是醫治疫病,並使災民盡快恢複生計,重新耕作,以工代振,恢複各地城鎮秩序。稍後我們再共議詳情。”張一元稱好。

  與此同時災民也開始再傳頌鍾化民事跡,一人說“這鍾禦史曾在福建任惠安知縣,那是清丈田畝,審核徭役。但凡有豪門權貴害民之事,但都是明察秋毫,按律治罪。百姓能安心耕作,稻糧豐盈。”

  另一人說“鍾禦史重建斷橋,召集富商出資,號召百姓出力,不但自己捐俸還令所有衙門差吏抬石挑土,那百姓是深受鼓舞。”再一人說道“聽聞鍾禦史在樂平縣時,曆任官員貪贓枉法,民怨沸騰。鍾禦史也險被打傷。後來清理積案四處調查平反,樂平因此煥然一新。又編《洗冤錄》刊行。聽說還有外縣之人來樂平告冤呐。”

  還有人說道“鍾禦史巡視山東,山東大旱,官府仍照舊征稅,抓捕良民充匪索求賄賂,是鍾禦史請旨親自監督官府重審冤情,免除徭役,重懲涉案官員。後因在賑糧一事上先賑後報遭當地權貴彈劾被降調外地了。”

  又一人接話道“是的,鍾禦史後任山西道禦史,也是對侵吞軍餉軍糧,向百姓濫征的惡官當麵申斥,不避其後台如何,直言上奏揭發,皇上聖明,當時就把那幫人全給殺了。鍾禦史也因此入京伴駕。現在河南大災,皇上能派鍾禦史來果然聖心明察,知人善任。”河南當地對鍾化民之事漸漸口耳相傳。

  大災之後總是伴隨疾病蔓延,災民體虛饑餓,所以患病者眾多。明初曾遍地設立惠民藥局,統轄管製醫藥行業規範,無力求醫問藥之人便能經惠民藥局獲取救治。但隨著利益之爭日多及朝政日趨,惠民藥局也不再由朝廷補貼,戶籍崩壞也導致醫戶混亂,自籌經營也在行業之中漸漸難以競爭,惠民藥局便日益荒廢。雖幾經中興之世,但惠民藥局也難再現昔日風采。

  鍾化民與張一元商議道“我欲重振惠民藥局,配合各地慈善藥局醫治疫病,從省庫內撥款選地重建,同時也向各地購買藥材,選良醫入局。都堂自去年十月到任後可曾知曉當地名醫有幾人啊?”

  張一元苦思不得“大災頻頻,百姓四散,至今未曾聽說有何良醫,隻怕多死於水災饑荒之中,殘存藥局不過舒緩病痛。良醫還需從外省相請,藥材稀缺,外省進藥,藥價也將倍增,是否也可用市麵之法令其降價?”

  鍾化民說道“藥材不比糧食,到也並非不可如此,相對而言,藥材易得良醫難求,應以省府之名廣邀天下名醫前來救治災民,隻是報酬低微,寄希望於醫者仁心。書寫布告還需動以情理,有醫來時還需稍加探查,以免庸醫混入。”自布告發出後,雖有不少從醫者相繼而來,但多醫術平平,其中也有些許庸醫渾水摸魚。苦無良醫令鍾化民及張一元十分苦惱。苦等難耐之際,門外急報“名醫來也!名醫來也!”鍾化民大吃一驚,不知是何人來此,急領張一元前往察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