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日軍二度攻晉州,圍攻九日陷慶
作者:石門公子      更新:2020-08-29 09:22      字數:5705
  日軍二度攻晉州,圍攻九日陷慶南

  時至六月朝鮮各道因破壞過度,民不聊生,戰事頻繁,瘟疫流行,因此日軍軍師黑田官兵衛奉豐臣秀吉之命再往朝鮮,日本名將伊達政宗也率所部三千隨同赴朝支援。宇喜多秀家及石田三成聽聞黑田官兵衛再度入朝,伊達政宗也趕來支援倒也略感心安。於是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增田長盛三人便先至官兵衛逗留的東萊城拜訪,準備商討今後對策。

  此時黑田官兵衛正與淺野長政下棋閑聊,聽到下人稟告宇喜多秀家等人前來拜訪,便請三人先在別室等待。淺野長政問道“奉行眾前來為何不立刻相見?”官兵衛答不願,淺野細問之下官兵衛坦言“石田三成處事不公,睚眥必報,貶低諸將、歪曲戰況、詆毀大名、誇大親近之人戰功,又對天下大名攤派高昂軍費,增田長盛也趨炎附勢,宇喜多秀家平庸無能,見之何用?不如再被參奏,讓我早早回去。”

  淺野長政力勸“太閣殿下再令你來是為克服困境,怎好負氣一走了之?”官兵衛身心懶散,長歎一聲答道“不是說正在議和麽,在此期間駐守防備即可。之前各將之間多有不和,大穀吉繼也出麵協調議定諸將立誓同心協力,大小事務共同決定,應當會對緩和矛盾起到作用,再向西集中一半以上兵力攻克晉州。這也是太閣殿下所願。”

  淺野長政對攻取晉州需調動一半兵力頗為不解,便問道“區區一座晉州城至於如此興師動眾?”官兵衛答“晉州事關戰局又有前次戰敗之恥,我軍現在兵力充足,強攻即可,不僅為速克晉州,更為方便立刻占領全羅道而考慮。在大軍麵前所麵對的不過朝鮮的些許抵抗,明軍也不敢輕舉妄動,此時出兵必能獲勝。而且獨眼龍政宗也來到朝鮮,這個從小就被稱為焚天丸的家夥,初到朝鮮肯定會全力以赴,有政宗助陣,攻占全羅更是輕而易舉。至於平息民憤,救治瘟疫,這些還需我一一教導不成?有你們在便已足夠,石田三成也會為此事親曆親為。所以我此刻隻想回去,靜待諸位凱旋。”

  淺野長政擔憂黑田官兵衛如此回去定會被豐臣秀吉問罪,官兵衛笑道“太閣殿下與我相知已久,我回去後會剃發出家,乞求寬恕,保住家門傳承,不必為我擔憂。”淺野長政不再多言,與官兵衛繼續下棋。而石田三成等人已在別室等待許久卻遲遲不見黑田官兵衛出來相見,隻聽圍棋落子之聲。三人一怒之下離開東萊,並也因此與官兵衛結怨。石田三成隨即便向豐臣秀吉參奏官兵衛。

  日軍大本營這邊以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為首的武士都要求開戰,宇喜多秀家示意肅靜道“再次攻打晉州是一開始就定好的軍略,諸君稍安勿躁,我們隻需要確定在占領全羅道的過程中明軍是否會協助朝鮮?”

  小西行長答“現在正在派遣使者,我認為現在我們無論在全羅道有任何動作,明軍都不會作出反應。以防萬一隻稍作防備即可。我們所麵對的隻不過是朝鮮軍而已。”加藤清正笑道“小西,我看你就不要再參加攻城戰了,上次攻打幸州你也是苦戰不勝,連朝鮮軍也贏不了就不要在此丟人現眼。”

  宇喜多秀家聽後即為不悅“加藤,你最好不要再多嘴,幸州一戰可不僅小西參與,你若不想被在座諸君就地斬殺就閉口不言。”加藤清正見狀隻得先行閉口,小早川隆景當即提議“為了能確保拿下全羅道,我建議出陣十萬,足以應對一切戰況。”

  黑田長政驚異“隻為攻克晉州,奪占一道,且隻有朝鮮軍,動員十萬是否小題大做?”在座諸將皆有此疑問,小早川隆景見此便耐心答道“自上次晉州、幸州戰後可見朝鮮軍民戰意高漲,皆不畏死,令我敬佩。且全羅道內多有險峻,朝鮮官軍以及義軍多半集於此地,明軍也需時刻防備不可掉以輕心,現在已經不是我們剛剛登陸朝鮮的情況,不可再輕視朝鮮戰力,需集中大軍一舉殲滅!”

  黑田長政聽後即表讚成“如此說來,小早川大人所言極是,父親大人也有如此提過,且聽聞加藤軍中正在研製破城軍械龜甲戰車,也不知是否能趕上。”加藤清正稱是,龜甲車還需時日。

  島津義弘請戰出陣,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同請,伊達政宗也不甘落後,隨即請戰“我初到朝鮮便能趕上此戰也是榮幸,太閣殿下也是多次叮囑,要我多作表率,此戰我願當先鋒。”宇喜多秀家說道“此戰人人都是先鋒,從第一隊至第九隊各自抽調整編,諸位先各自準備,等待軍令。”

  而自傳報日軍有進攻晉州的打算後,各地軍民陸續向晉州馳援,除晉州府使徐元禮外,有倡義使金千隘率義軍三百、慶尚道右兵使崔慶會率兵五百、忠清道兵使黃進率兵七百、副使張潤率兵三百、義軍高敬命之子高從厚率兵四百,再加上權栗、李薲、金海府使李宗仁等援兵,兵力已達八千以上。

  六月十五日軍從釜山出陣九萬三千向晉州進發,十六日攻破鹹安,十八日攻破宜寧,新任都元帥權栗及李薲完全不能力敵各領所部棄城退至南原一帶。沿途百姓也一路西逃,紛紛退入晉州避難。六月二十一日,日軍開始包圍晉州。

  與此同時柳成龍再次懇求明朝經略宋應昌發兵救援,宋應昌婉拒道“我已接到皇上旨意,有關處置倭寇請降的旨意出來之前,全軍就地駐守不得調動。身為臣子不能抗旨,援助晉州恕我有心無力。”

  柳成龍十分疑惑“倭寇請降一事從何而來?我們為何不知?”宋應昌見朝鮮不知,方曉得沈惟敬並未與朝鮮通氣,心有疑慮又不便對此細究,便答道“朝鮮竟然不知此事?此事在收複漢陽之前,自收到倭寇請降信後便立刻上報朝廷裁決,現在已收到旨意,暫行駐守不得發起戰事。”

  柳成龍氣上心頭“那如此說,明軍早知此事卻完全不與朝鮮商量,收複漢陽乃是一場與倭寇的交易,並且阻止朝鮮追擊,現在也對朝鮮的戰事不管不顧!大人你看,現在的倭寇哪裏有請降的樣子!請你務必給我一個解釋!不然朝鮮絕不會善罷甘休!”

  宋應昌正色道“柳成龍,注意你的言辭。倭寇退出漢陽乃是因為我軍連戰連捷,倭寇難以支撐才在撤出漢陽之前傳遞請降之願。此等大事自需上報朝廷,不許追擊是因追之無益。與交易毫無關聯。”柳成龍再問“我不是向大人建議過追擊之後,朝鮮各道官義之兵必能被朝廷統一調度,配合明軍圍殲敵寇,可獲全勝麽!”

  宋應昌答道“恕我直言,我對朝鮮軍的戰力毫不信任,又不想朝鮮軍再度被倭軍重創,因此不許追擊。有關倭寇請降一事我也心存疑慮,因此我自是主戰,也上疏進言。如今已有旨意,令我全軍暫時隻作駐守。如倭軍北進,我必迎頭痛擊,另外聽聞此次倭寇出兵近十萬之眾,兵力懸殊,即便沒有旨意我也不願打這一仗,自損元氣又對戰局於事無補。我勸你們應放棄晉州退守,晉州失陷已是必然。”

  柳成龍不肯放棄,再勸宋應昌發疑兵即可,在柳成龍苦求之下,宋應昌答應布置疑兵迷惑日軍。而在朝鮮將領中同樣對晉州深感擔憂的還有如郭再佑、金命元都是如此設想,不能力拚應放棄晉州。但朝鮮朝廷一時間也難以調動大軍援救。

  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召集諸將布陣,宇喜多秀家領伊達政宗、石田三成、大穀吉繼等人率兵一萬八千八百布城東;加藤清正領黑田長政、島津義弘、鍋島直茂率兵兩萬五千六百布城北;小西行長領細川忠興、宗義智率兵兩萬六千一百布城西;令小早川隆景及立花宗茂等率兵八千七百於西北緊盯南原及忠州動向;令毛利秀元率兵一萬三千六百人於東北防備尚州及善山等地的明軍來援;又令吉川廣家領一隊布在江南策應。

  日將細川忠興因曾親身參與第一次晉州圍攻戰,記憶猶新,不免有所憂慮“前次晉州之戰時,朝鮮百姓也都全部助陣,以致攻城十分艱難,聽說一路陸續湧入晉州的百姓已到六萬,若他們也都協助守城,那我們真不知要攻到何日?”

  加藤清正不滿細川忠興怯戰懦弱,當即責備道“上次晉州未能攻下原因不在有多少人守城,而在你們攻城無能。晉州百姓再多,兵器有限。憑借城牆倒還能有所作為,城破之後隻有被屠殺的命。上次晉州之戰就是因為你們太優柔寡斷了,才會敗陣,真是替你們感到丟臉。”

  伊達政宗亦不想此次初至朝鮮便功敗垂成,便憑借尊貴名位向諸將訓導“伊達家來此一為以身作則,二為受太閣殿下之命來此督戰。晉州軍民相加已接近我軍兵力,鑒於前次經驗,此次圍城必然會頗費時日,我軍眾多無法完全展開,前幾日自是批次攻城,同樣也是消耗朝鮮力量。但請各位銘記,此次出陣隻為攻下晉州。若各位不盡全力,戰後請剖腹謝罪即可。太閣殿下也不想再見怯懦畏戰之人。武士隻有戰勝封賞和戰死沙場兩種結果,除非事先謀劃,不可再出現敗逃之事。”宇喜多秀家對此表示讚同,於是令今日圍城布陣,於次日開始攻城。日軍布陣於晉州城外,四麵日軍如同汪洋大海,聲勢奪人。

  朝鮮眾將見城外日軍已將晉州圍的水泄不通,集合商議。慶尚道右兵使崔慶會道“倭寇此來兵力驚人,即便血戰到底晉州也未必能保,現在已經引灌南江加寬護城河,可頂一時。軍械糧草已竭盡全力,如此尚憂不足,數萬百姓每日也需照料。明日倭寇攻城之後各位各居本位隻能隨機應變。”

  倡義使金千隘問道“現今大家都是同仇敵愾,數萬百姓也可為義兵,如此比較也不差他多少,晉州能守一次也能守第二次,實在不行就以身殉國,與倭寇戰至最後一刻。隻是倭寇太多,畢竟久曆大戰,明軍和朝廷是否會來救援?”

  金海府使李宗仁答道“據我所知,朝廷還都王京不久,各道剩餘兵力至今統計不全,除守衛王京的軍隊外,現在身在晉州的也隻有我們了。還有權栗和李穦還在南原一帶,兵敗方退,一時間應無法支援。而且聽聞朝廷中不少將領都認為晉州此次必將失陷而反對救援。柳成龍大人去向明軍求救,還不知明軍是否會來?”

  忠清道兵使黃進對此提議“倭寇已兵臨城下,援軍能來最好,若不能來隻能依靠我們自己,但對軍中及百姓還是需告知援軍將至,以免之後士氣懈怠。隻要晉州城牆尚在,晉州便絕不會失陷。隻要撐過幾日,援軍應會趕來。守城之時多注意奇特盔甲者,倭軍將領盔甲各異,若能每次予以斬殺,必能有效逼退倭寇而減少我們傷亡。”

  義兵首領高從厚起身立誓“我父兄死於倭軍之手,我今領義兵也是決意為父兄報仇,倭將小早川隆景不知是否就在城外,我立誓每日至少必射殺一將,總能將其揪出。我所領義兵也都是父兄舊部,此次共守晉州寸步不退,不死不休。”眾將起誓,死守晉州!

  圍城次日,日軍首批開始攻城,隻見朝鮮早已引南江之水灌入護城河中,寬約丈餘,難以輕進。秀家令日軍開掘堤壩引走江水。隨後日軍用土塊草垛填平護城河,頂竹盾向晉州城牆逼近,朝軍弓弩毫無效用,日軍在竹盾掩護之下於城角挖掘地道,但手法低劣,正挖間牆角塌陷壓垮地道,李宗仁令朝軍趁機潑下熱油並以火矢助燃,城外火勢大作,日軍退卻。

  片刻之後日軍第二批次開始強攻登城,朝軍拚死抵抗,兩軍拉鋸三日,日軍攻城已不下十次,朝鮮軍身心俱疲,金千隘率一隊日夜準備軍糧,逐個遞送鼓舞士氣,城外已成死屍遍地。後黑田長政獻計“可於城東修築多處高壘,居高臨下突入城中,避開攀城血戰。”

  石田三成疑惑是否有用?黑田長政說道“如此血戰也非上策,隻為盡量減免我軍傷亡,如此計不成再另做謀劃,而且加藤清正的傑作龜甲車即將完善,如若兩日內我軍仍不能攻破晉州,便請加藤將此車投入作戰。”宇喜多秀家應允。

  第五日日軍於城東築高壘準備乘高躍入城中,朝鮮軍民也相對築壘並不斷以火炮轟擊壘頂,日軍隻得放棄。第六日,晉州城內箭石即將耗盡,金千隘、崔慶會、高從厚、李宗仁、黃進等人引領軍民持續與日軍撕殺,兩軍激戰直至次日天命。

  第七日加藤清正令日軍將十輛新造好的龜甲車投入戰鬥,這龜甲車受朝鮮龜甲船啟發,加藤清正在攻城衝車上加蓋數層厚板,整體強度堅固耐用,構造精巧,打磨精細,可檔落石弓弩能用於衝擊城門、城牆,日軍也能借此助力登城,隻是笨拙緩慢。崔慶會見此龜甲車全為木質建造便下令向龜甲車澆灌火油引燃,一時間已焚毀數輛。加藤清正急令將全部龜甲車撤回外包牛皮以防火燒,加緊趕造,運至各隊。

  第八日日軍再度投入數十輛龜甲車,大批日軍在後從各麵再次攻城,朝鮮將領忠清道兵使黃進遭鐵炮射中陣亡,伊達政宗率部登城,伊達部悍勇無比,幾次登上城樓,伊達政宗盔甲鮮亮,斬首眾多成為朝鮮軍的集火目標,日軍為免伊達政宗有失紛紛掩護其撤退。金千隘聞黃進陣亡便強迫晉州府使徐禮元督陣,徐禮元登城後一見日軍彈丸密集四射頓時魂不附體,逃竄下城不知所蹤。忠清道副將張潤接替督陣兩個時辰後戰死城樓。日軍已有數支又登上晉州城,李宗仁、崔慶會再度號召百姓於城樓反擊,此時天降大雨,朝鮮弓弩及日本火繩槍都已受潮,隻能暫時罷兵。

  但晉州城牆在龜甲車兩日來不斷衝擊之下部分牆體已開始鬆動,大雨衝刷之下幾處牆體已有崩塌之勢,第九日日軍再度攻城,加藤軍攻破晉州一角,加藤部下武士及伊達政宗率先從此缺口突入城中,大隊日軍蜂擁入城。晉州軍民轉入巷戰,迎來的確實無盡的屠殺。金千隘攜子金象乾和崔慶會、高從厚等人退至石樓眼見大勢已去,金千隘說道“能與諸位在此合力一戰,保衛家國,一生無憾,事已至此,應再無回天之力,此處便是我輩葬身之地。”

  高從厚深覺悲憤,感慨言道“我自感無能,深恨未能親自斬下小早川隆景首級告慰父兄在天之靈。父兄之言言猶在耳,我高氏一門絕無貪生怕死之輩,苦戰至今斬倭寇無數,想來也無愧列祖列宗,更未給義軍丟臉。即便再無回天之力,我等身軀也絕不能落在倭寇手中受死後羞辱!”

  崔慶會亦感言“諸位忠心豪情令我感佩,如倡義使所言,此次得以一同並肩作戰,雖死無憾。今雖逢絕境亦有與諸位義結金蘭之願!今日得以同死,來世再結伴殺敵報國!不知意下如何?”眾人感動,想一飲訣別酒,卻不料侍者卻早已逃遁。見日軍已追至樓下,崔慶會引領眾人朝北跪拜,結為兄弟,齊跳南江殉國。

  金海府使李宗仁勇力超群,率部轉戰四門,漸遭圍攻被逼至南江,李宗仁見死不可免,便突然襲擊將兩名日兵夾在肋下大喊“金海府使李宗仁死於此!”攜裹日兵轉身跳入南江。另一猛將金俊民縱馬巷戰,往來衝殺,終因寡不敵眾被火繩槍射落馬下,遭亂刀砍死。晉州軍民難敵日軍進攻,死於刀下者不計其數,其餘百姓為避屠刀也隻能選擇葬身南江,日軍屠城半日,焚燒民宅,推平城牆,掩井伐木,晉州成一片廢墟。日軍當夜徹夜狂歡,再作休整後便分批開進全羅道各處,朝鮮各軍難以阻擋。

  晉州淪陷後,宋應昌令劉綎急進兵陝川、吳惟忠進兵草溪布防。而日軍軍師黑田官兵衛於釜山也收到了來自豐臣秀吉的命令,調其回國問罪。黑田官兵衛返回日本後連番請罪並於七月剃發出家,號如水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