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播州軍設伏婁山關,朝鮮事君臣
作者:石門公子      更新:2020-08-29 09:22      字數:6068
  播州軍設伏婁山關,朝鮮事君臣議戰和

  話轉西南,播州宣慰使楊應龍正待罪在家。楊氏家族盤踞播州七百年,多出忠君英烈之輩。至楊應龍這一代於播州勢極強,楊應龍平素囂張跋扈,私下也以皇帝自居,府中龍雕鳳刻,裝飾豪華,宛若行宮。府中一切用物早已有違規製,亦常設內監及女官。楊應龍於今年春曾擊潰四川官軍,因此差人上京活動以求免罪。

  楊應龍正在享用“午膳”,楊家首席謀士孫時泰求見。楊應龍見孫時泰前來,停著說道“先生回來了,京師消息如何?”孫時泰答道“家主自白書已送至禦前,京中一些要員我已打點,都將上疏為家主進言,況且現在朝廷在用兵方麵的注意力仍在朝鮮,無暇顧及播州。”

  楊應龍聽罷淡然一笑“如此說來,隻需繼續繳納罰金,痛陳己過,此事可了。”孫時泰答道“應當如此,我在京中活動時也常說到家主您悔不當初又迫不得已,若能免罪必痛改前非,再不生事端,全力保境安民。那發令進攻的四川巡撫王繼光已被皇上革職,新任巡撫譚希思,禦史薛繼茂主張招撫,我猜朝廷公議也在招撫一邊。不過家主於婁山關設伏確是令人佩服,那川兵肝膽俱裂,大揚播州軍威。”

  楊應龍輕笑並短暫回憶起此前戰事,萬曆二十一年五月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召集一省四品以上官員集會,眾人參見巡撫,王繼光招呼落座後說道“我到任之前便早已聽聞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常有狂悖作亂之舉,前任巡撫蓄意包庇,蜀中諸位也曾收受播州賄賂,我可既往不咎。我亦知貴州那邊嚴勘楊應龍實則是想將播州劃入治下,在此我敬告諸位,播州歸屬當各自力爭,自有皇上聖斷。但楊應龍狼子野心,為害一方如同割據自立,為萬世計必須在播州去除楊氏根基。黔蜀兩省一致,無需異議。另外自我到任以來便多次再提勘問,楊應龍竟然拒不聽令,已露反意,我已上疏獲得準許,可即刻進剿。我意親領三千精兵與總兵劉承嗣、參將郭成兵分三路,各道進擊,諸位有何意見?”

  四川官員勸道“都堂,楊氏久鎮一方七百年,根深蒂固,且播州素來悍勇,兼之占有地利,貿然進兵是否不妥?”王繼光答道“兵貴神速,攻其不備,另外不需占領播州全境,兵發三千隻為占據險要,威懾播州,若楊氏造反,則可向朝廷請撥援軍。”

  王繼光散會後,進剿一事卻已被部分四川官員密告播州,楊應龍得知後大笑道“這新任四川巡撫倒真是血氣方剛,竟想以武力逼我就範。孫先生你對此有何見解?”

  孫時泰進言“家主,播州若與官軍開戰,影響極大,此事個中關係十分敏感。黔蜀兩省已下定決心定要改土歸流。若家主此時示弱,播州楊氏必被勒令歸田務農,從此榮華不再。此戰不得不打,但家主切記隻此一戰,戰後當立即向朝廷立誓,懇求皇上開恩,能製止兩省之人惟有皇上,此後應當謹慎行事,不可再授人以柄。”

  楊應龍稱是,孫時泰問應龍準備如何部署?楊應龍答道“王繼光兵分三路,兵力分散,可各個擊破。我可假意部署主力於一路虛張聲勢,而在婁山關暗藏伏兵,令人以詐降為誘餌誘其主力為聲東擊西。明軍主力皆潰,其餘散兵也將自行退去。”孫時泰認為可行。

  後楊應龍召集播州兵將道“黔蜀兩省對我播州屢屢刁難,此次竟還擅自出兵犯我轄界。播州自唐宋元以來,戰無不勝,你們的曆代先祖皆是保家衛國的英雄,也正因此大明太祖皇帝才招攬我們歸順大明為苗疆土司,世代治理此地。如今酷吏橫行,未經朝廷準許向我們刀兵相向,為保播州一方安寧我願親自上陣,擊潰敵軍。事後再向皇上陳奏,還以播州公道。還請鼎力相助!”

  楊應龍說罷,群情激昂,播州軍此次也出動五千,棄關設伏。王繼光、劉承嗣、郭成率領三千川兵尚不知情,三路軍各自行進,王繼光一路已至播州險要婁山關附近,婁山關苗兵聞風即潰,明軍輕易進占,當夜王繼光令所部於白石口駐紮。

  王繼光遠望婁山關對都指揮使王之翰說道“這婁山關位於川黔要道,北拒巴蜀,南扼黔桂,咽喉天險,實為兵家必爭之地。此次我軍秘密行軍,敵猝不及防,婁山關已輕易為我所得。占據此處,則播州便如一半在握。”王之翰恭賀。

  正在王繼光部署進一步行動之時聞報外有獻降,王繼光極為吃驚,秘密行軍怎會被播州知曉?忙令押來審問。來人言道“天官饒命,小人名為穆照,屬播州宣慰使楊應龍部下,協守婁山關。見官軍前來特來獻降。”

  王繼光怒道“大膽!休想欺瞞本官,秘密行進你等怎會知曉?分明是已設下埋伏,再向我詐降誘我中計,從實招來!”穆照喊道“天官容秉,天官容秉,播州苗民常行於山野之間,如履平地,自是難以察覺。楊應龍生性殘忍,播州五司七姓全在其酷政治下。七姓當中令狐、成姓、婁姓、梁姓、趙姓、韋姓有四姓對其極為不滿,但勢單力孤,無法於楊氏相提並論。人心思變,若得助力便能推翻楊氏,我父也是死於他手。所以聽官軍前來特地趕來!請天官信小人之言。”

  王繼光再問“僅憑你三言兩語就想令人相信,豈會如此容易,本官問你所部降兵多少?為何先行棄關又來獻降?你又有何憑據可令本官信任。”穆照答道“婁山關內原有守兵三百,本就已於楊應龍離心離德,官軍前來又怎能頑抗?所以棄關而走,但自思棄關之罪定難活命,所以願隨我一同降於天官。但白石屯後三十裏有駐兵三千,一旦婁山關有戰事即來支援。我等是否誠心願降,天官領大軍一去便知,天官如若不信,小人情願自斷二指以證清白。”

  說罷穆照便自行咬斷二指,血花飛濺,王繼光遭受驚嚇,急退數步,數名士兵聽到叫喊急來保護,隻見穆照橫道在地,痛苦不堪,斷指在地,血流不止。王繼光急令幫穆照包紮傷口。穆照氣喘不止“天官,官軍來攻,應不止一人看到,晚些楊應龍也必將知曉,請天官早作決斷。”王繼光應下。

  後王繼光準備按穆照所說先秘密接納穆照部投降,背靠雄關以抵擋敵兵。並令穆照返回傳信。王之翰勸道“都堂是打算相信穆照,卑職雖也不知真假,但苦肉計也有可能,請都堂謹慎。”

  王繼光認為王之翰所說有理,以備萬一便差人向劉承嗣傳令立即匯合。同時楊應龍早已率部枕戈待旦,得穆照傳信,知明軍已信詐降之事,且王繼光欲請劉承嗣會合,楊應龍先分一部擇機暗奪婁山關已成前後夾擊,關門打狗之勢,並命人秘密於白石口布置火點,等待時機。

  次日劉承嗣引兵與王繼光會合,明軍於白石口內稍行休整準備前往穆照部所在受降。王繼光稱讚劉承嗣道“劉總鎮平定哱拜之亂期間,立功無數,英勇善戰,此次前來剿滅土司實在有些大材小用,隻是本都司為求速勝不得已隻得請你助陣。”劉承嗣謝道“都司言重,平定寧夏我所立之功微不足道,都堂但有所需,我聽憑差遣。”

  正說間忽然白石口前後煙霧大起,王之翰令人察看,乃是播州軍以火封堵,火勢猛烈明軍不得進出,隨後便是萬箭齊發,明軍驚慌失措無路可逃,明軍過於密集,一時間死傷眾多。

  王繼光大呼中計,急問劉承嗣如何應對?劉承嗣不甘向播州示弱,號令全軍置之死地而後生,親自拍馬向前,大隊明軍緊隨其後,都司王之翰也引兵跟進,明軍全力向前冒火突進,烈火熊熊,前隊明軍觸之即傷,其餘不敢輕進,眼見士氣蹉跎,箭雨不斷,劉承嗣號召全軍緊隨,自己一馬當先衝破火牆,王之翰見狀也再度鼓舞士氣,明軍受到感召,紛紛衝破。為突破火牆,明軍雖暫受鼓舞不畏生死,但畢竟情勢危急之下毫無防護準備,肉身強突,其結果也可想而知。

  楊應龍率播州軍早已嚴陣以待,見劉承嗣、王之翰率部衝出立即發令迎戰,播州軍曆來善戰,而明軍衝出白石口之數不足一千,且燒死灼傷者極多,再難以與播州軍對敵,楊應龍親自出擊,直取劉承嗣,二馬相撞,劉承嗣負傷墜馬,楊應龍快步向前與劉承嗣相鬥數十回合後劉承嗣陣亡。而明軍也在播州軍攻殺之下幾乎全軍覆沒,白石口烈焰漸息,楊應龍領播州軍衝入白石口,明軍驚懼奪路而逃,王繼光也隻得隨軍還撤,卻見婁山關早已被楊應龍奪回,明軍盡出不得,苦戰難勝,都指揮使王之翰為掩護王繼光亦中箭而亡,婁山關守兵因接到命令,不可殺四川巡撫王繼光,故見明軍所剩無幾,婁山關關門打開放王繼光等十數人逃生。而另一路參將郭成苦戰無功也引兵退還,此戰三千川軍惟有郭成一路尚得保全。

  楊應龍回憶此戰後神情冷傲,後問道“自那戰後我一直心中存疑,究竟是皇上有所授意還是王繼光自主出兵?”軍師孫時泰答道“王繼光以右僉都禦史巡撫四川,且提督軍務,一省封疆,調動些兵馬輕而易舉。播州之事朝廷一向寬撫,黔蜀因此也從無興兵之舉,今數千之眾忽然兵戈相向,我猜應有皇上授意和調兵令旨,這僅發兵三千其原意依我看僅為敲打之用。現今王繼光罷免,宮中對此隻字不提,想來應是讓王繼光背負全責。”

  孫時泰又提醒道“我從京歸來,朝廷已準許家主提兵東征作戰,家主不可遲疑,請立即親率播州軍趕赴朝鮮,前有捐獻金銀良木,陳情自白,後有赫赫軍功,皇上也必網開一麵。此後需謹慎行事即可,若我播州未能趕上平倭大戰,隻怕之後黔蜀兩省還將再生事端。”楊應龍讚成,便立即挑選精銳打點行裝開赴朝鮮。

  日本請降的奏疏傳至京師,內閣次輔趙誌皋找來兵部尚書石星詢問意見,石星答戰和皆可,若為斷絕後患則應繼續用兵。趙誌皋說道“中原大災,黃淮水患之後必將饑荒四起,邊關常有戰事,大軍又在朝鮮苦戰,國力將難以為繼,繼續用兵自然可驅逐倭寇,以絕後患,但隻怕朝廷支撐不住,窮兵黷武,災情肆虐,百姓如何存活?江山社稷也將陷入危難。東泉,你也是處事穩重之人,你如何看待?”

  石星不知趙誌皋此話是主戰主和?不敢隨意作答便說道“閣老思慮周全,事事為江山社稷著想,實為我師,隻是倭寇殘忍狡詐,此次未絕,隻怕來日再犯,但的確大災突發,朝廷也有困難,不知閣老打算如何?”

  趙誌皋苦口婆心,連連囑咐“若倭寇請降為真,則我軍便可不戰而勝,班師回朝,節省開支,全力救災,休養生息,國庫才會再次充盈。他日倭寇再犯,大明也能有充足的國力一舉而殲。東泉,社稷為重,倭寇請降是否為真,你需詳細查明。這幾日皇上應該就此召內閣及你商議此事,你要做好準備。”石星領命。

  萬曆皇帝果然召內閣首輔王錫爵、次輔趙誌皋、閣臣張位及兵部尚書石星覲見,萬曆帝取出奏疏說道“今有倭寇意欲請降,而宋應昌反對,此事你們都已知曉,朕找你們來也是聽聽你們的意見。”

  王錫爵奏道“老臣以為宋應昌言之有理,但我軍也有諸多困境,而倭寇請降一事則有待驗真。”兵部尚書石星奏道“皇上,倭寇侵占朝鮮,欲圖大明,如今陷入困境自身難保隻得請降,乞求冊封朝貢,臣以為可以允許。”

  王錫爵問道“既然倭寇也瀕臨絕境,更應一鼓作氣殲滅敵寇,更何況倭寇狡詐,緩兵之計也未可知,兵部如何判定此次請降為真呢?”萬曆帝同樣發問“是啊,朕也有此問,何以判定請降為真?若是假意請降豈不中敵奸計,宋應昌領兵身在朝鮮,想必對倭情更加了解才堅持繼續作戰。”

  石星奏答“皇上,首輔,此事隻需推理脈絡即可。自我大軍開入朝鮮後,平壤一戰敵憑借堅城卻死傷過萬棄城而逃,我軍火器令敵心驚膽戰,以致敵寇各路崩潰退守漢陽。碧蹄館一戰李如鬆神勇無敵,使倭寇更知即便以眾擊寡亦不能勝,宋應昌火燒龍山糧倉,倭寇糧盡,隻得盡退南方,加之朝鮮軍四處出擊,大明壓陣,倭寇飽受兵敗缺糧之苦,隻得集中大軍據守不出,出不能勝,守又缺糧,請降自是理所當然。宋應昌身在軍中,擔負勝敗之責,晝夜擔憂戰事,難免驚疑不定,故力主再戰。”趙誌皋附議。

  王錫爵奏道“倭軍雖難勝我軍,但畢竟兵力多我數倍,宋應昌、李如鬆經不住幾番消耗。若繼續進攻,僅憑現在的兵力也難以展開大戰,朝鮮雖已收複漢江以北,但恢複糧產也需待至明年,如此相持日久更會增添糧餉負擔。宜速戰,再遣援軍一舉殲滅方能永絕後患。”

  趙誌皋當即表示憂慮“隻是眼下軍中缺糧,敵眾我寡,戰局瞬息萬變,難保速戰。”石星受趙誌皋指點,此來正是為力主議和,故再奏道“大軍缺兵少糧,的確難以再開大戰,恰逢倭寇請降,因此才有此議,臣以為首輔所言正是大軍所遇實情,若倭寇知曉必生變數,趁敵尚未察覺,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兵法上策。”

  萬曆帝說道“援軍糧餉如有所需,朕定會撥付,朝中有任何流言蜚語彈劾前線朕都會置之不理,因為朕知道臨敵大戰自當給予將帥臨機專斷之權。朕聚天下精兵集於朝鮮正是盼其能恢複朝鮮失地,驅逐倭寇,揚我天威,不負朕望。朕也不會辜負全軍將士,自然也更不希望有無謂的傷亡,若請降是真,則將一改戰局,石星你還未回答朕如何斷定這非緩兵之計。”

  石星奏答“皇上所言極是,倭寇請降,我軍則能兵不血刃收複朝鮮全境,立下不世之功,而我軍困境自解。朝鮮也將對皇上感恩戴德,倭國也必從此臣服。至於如何斷定真假,可令倭國使臣入京請降,再行分辨。同時兵部將再遣細作監視朝鮮倭情變動,如有異常可立作部署。”趙誌皋再次附議。

  王錫爵感到眾議皆似乎傾向於接受請降,王錫爵自思也當先對請降一事先辨真偽“老臣對倭寇之誠意總難以放心,如此也好,細細盤問使臣再定真偽。期間可令宋應昌先行屯田儲備軍糧,各地糧草也正在批次押運,內閣將時時督查各省實情。一旦定偽,大軍尚在朝鮮嚴陣以待,可聯合朝鮮就地反攻,再發援軍徹底平定。若接受倭寇請降,大明還需提出條件,而倭寇也將請求冊封及朝貢,請問皇上有何旨意?”

  萬曆帝直言道“區區小邦何須多言,倭軍在冊封後立即撤離朝鮮,不準留一兵一卒;隻冊封而不許求貢;與朝鮮修好不得再行侵犯。”石星不解“臣敢問皇上為何不許求貢?”萬曆帝點明“朕行冊封是為彰顯天子聖恩,但不準求貢是朕對其厭煩,此後朕也不想再聽到有關倭國的消息。”石星問若倭寇詢問不許求貢之因該如何回複?

  萬曆帝隻言石星可自行決定。石星領旨“臣遵旨,若協議成立,倭寇請求在其撤兵同時,明軍也盡撤遼東,因其擔憂大明會出爾反爾。”王錫爵對此反對,向萬曆諫言“老臣不同意北撤,老臣懇請皇上采納宋應昌方案,一旦定立協議,為防倭寇卷土重來,明軍可留駐朝鮮屯田、開礦,以節省朝廷糧餉開支。”閣臣張位也主張於朝鮮八道設官理事屯田駐紮,以備穩妥。

  石星問道“閣老,此事是否有使其擁兵自重之風險,有吞並朝鮮之意啊。且大軍長期獨立於異國,總感不安。”王錫爵笑道“兵部多慮,宋應昌、李如鬆等對皇上忠心耿耿,大軍親屬盡在國內,誰會叛亂?還有朝鮮在旁,遼東於北守衛,錦衣衛、東廠也在隨時監視。為何有此憂慮?”石星笑談失口。

  萬曆帝也對張位所言略有異議“朕也認為此舉似乎不妥,此事可另行商議,先令宋應昌駐守朝鮮等待旨意。另外倭國使者來京,不必見朕,各自盤問辨明真偽,上報朕知即可。”石星見即將議和便請暫停借兵海外諸國之旨。

  王錫爵本就對盡發海外諸國聯兵一事不滿,見石星請旨不禁挖苦言道“此事本就早應如此,且不說聯絡多國極費時日,兵力集結,糧餉,指揮協同等事更為複雜多變,朝野更是多有非議,使敵寇輕視我大明無人。應立即召回使臣。”萬曆帝照準“準奏,小邦自不量力犯我藩國,圖我大明,如今即便請降朕也無比厭之。朕日理萬機,倭使一事就請首輔及兩位閣老安排。”王錫爵、趙誌皋、張位領旨。

  於是萬曆帝便請內閣向朝鮮發急遞,令日本使臣攜降表立刻啟程進京。並令宋應昌領明軍原地駐守,嚴密觀察日軍動向,防備日軍突襲。石星出宮後也向沈惟敬傳信,告知其可領日本使臣即刻回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