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夜襲(2)
作者:滿座衣冠勝雪      更新:2020-03-11 09:14      字數:3445
  這天是端王十六歲生辰,因不是整壽,他又年少,所以皇後並沒大辦,皇帝也隻是賞了不少東西。端王也沒有大張旗鼓地請客,隻打算請兩位皇兄和關係親近的堂兄弟、表兄弟一起吃頓酒。

  端王出宮開府不久,娶過門的王妃也才比他大一歲,雖說出自皇後娘家成國公府,幼承庭訓,卻到底年幼,還沒把偌大的王府理順。端王便沒有在府裏請客,而是將一幹兄弟帶到了郊外的山莊裏。

  這是他出宮開府時,皇帝賞賜的皇莊之一。有皇後吹枕頭風,他得到的皇莊都是好的。這個莊子有溫泉,有桃花,占地極廣,風景美麗,很適合聚會。

  這天風和日麗,十餘個都姓南宮的年輕人一起騎馬或乘車去往西南郊的山上,渾然不知一場大禍正向他們襲來。

  他們在桃花山莊度過了愉快的一天,泡著溫泉喝桃花酒,有美少年隱在山林中撫琴,有美女臨水歌唱。

  到了傍晚,除了南宮循堅持守孝,不沾女色外,那些皇子王孫都摟著一個挑中的美女回到溫馨舒適的房間,幾番鏖戰後,便酣然睡去。

  子夜時分,月明星稀,幾十個黑衣人翻牆湧入山莊,用各種手段偷襲暗算,一邊擊殺侍衛一邊衝向主院。

  巡邏值夜的侍衛及時示警,請求增援的煙花不斷升上高空綻放,離得近的西山大營和豐台大營看到後立刻出動,分別派出機動速度最快的驍騎營飛馳救援。京城裏的城門衛兵看到後不解其意,並未上報,因而沒有及時出兵支援。

  這些皇子王孫身邊的侍衛、暗衛、長隨、小廝一共有將近兩百人,卻有大部分未經過實戰,一接敵便非死即傷,隻有三位皇子身邊的侍衛和暗衛才是精銳。他們守在自家主子的院子周圍,拚死阻擊襲擊者,用鮮血和生命拖住了敵人前進的步伐。

  一刻鍾後,西山大營的援軍率先趕到。伴隨著雷鳴般的馬蹄聲,上千悍勇的官兵舉著火把衝進山莊,見到身穿黑衣或是蒙著麵的人就砍,再加上馬身衝撞、馬蹄踩踏,頓時聽到慘呼聲不絕於耳,一時血肉橫飛。各院堅守的侍衛們感到壓力大減,都分出一些人配合,以免官兵們誤傷了自己人。

  一盞茶的功夫後,豐台大營的援軍也趕來了。看到裏麵已經有人在砍殺,還有不少黑衣人正向外逃竄,便沒有進去,而是在牆外合圍,拉網清剿。

  不到一個時辰,山莊裏的刺客便死傷殆盡,另有一半逃出莊外,要麽被殺,要麽被抓,基本無人逃離。兩大營的領兵主官對戰果頗為滿意,於是一起求見皇子,卻發現三位王爺在混亂中出了事。

  寧王被房梁上掉下的瓦片砸破了頭,敬王被窗外飛進來的暗器劃傷了臉,端王被一塊不知從哪裏飛來的大石頭砸折了腿。寧王倒罷了,傷勢無大礙,敬王卻毀了容,雖瞧著不算恐怖,到底有礙觀瞻,端王的腿是粉碎性骨折,即使治好也肯定會瘸。這樣一來,敬王與端王便與大位無緣了。

  除了三位王爺受了傷,那些跟著去玩的宗室王府和公主府的嫡出少爺們也都受了大大小小的傷,最嚴重的是康王庶長子南宮循,腹部被人捅了個對穿,腸子斷了,血流不止,一直昏迷不醒,恐有性命之憂。

  消息一出,頓時引起軒然大|波。

  皇帝震怒,下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錦衣衛同時徹查此事。短短半日時間,就有不少線索浮現,矛頭直指安國公府和桓襄侯府。

  晏斐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查找更多的線索,更沒有時間動手腳替安國公府遮掩。

  胡氏通過中間人收買江湖人士,企圖刺殺蘇東辰,這是事實。而那個中間人卻在收買過程中神不知鬼不覺地分出一部分人襲殺皇子,讓胡氏背了這個天大的黑鍋。

  至於桓襄侯府,完全是寧王在此事中獲益最大,而他的王妃便是桓襄侯嫡女,於是引起了懷疑,深入一查,便查出他們多年來培植了一個殺手組織,裏麵全是從小買來的孤兒,經過殘酷訓練,成為冷血無情的殺人凶器。襲殺皇子的刺客也有一些來自於這個組織,夜襲蘇東辰的那些人中似乎也有他們的身影。

  胡氏買凶的舉動相當粗糙,內行人一查便能輕易找到線索,但繼母買凶殺元配嫡子,以前就曾經發生過,也不能就牽強地說,夜襲皇子的事就一定是她做的。

  桓襄侯府培養殺手的事更是真假難辨,有沒有別人栽贓,讓他們背黑鍋,繼而把寧王拉下馬,都有點不好說,真要細究起來,也不是不能脫身的。

  既然查出了幕後指使者,那些大臣怎麽可能讓疑凶脫罪。鑒於安國公府也是謀殺的疑凶,與桓襄侯府又是兒女親家,因此有官員大膽置疑,夜襲蘇東辰的行動多半是煙幕,企圖洗刷他的嫌疑,實則安國公府已經暗中投靠寧王,這才做出買凶暗殺皇子親王的大逆不道之事。

  都察院的那些監察禦史一擁而上,彈劾安國公、蘇東辰和桓襄侯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飛到皇上麵前,言辭之激烈,推測之大膽,簡直是眾口爍金。

  “安國公府暗中投靠寧王”什麽的,皇帝自然不信。蘇東辰撫養大皇孫十餘年,情同父子,怎麽可能會投靠別人?但也不排除安國公府想要一舉廢掉三位皇子,從而扶持大皇孫上位的可能。

  如果事成,三位皇子齊齊落馬,蘇鈺仲理所當然會成為皇太孫。以後等他登上皇位,蘇東辰憑著撫養之親、救命之恩、從龍之功,隻怕可以做太上皇了。

  雖然三個皇子都不能讓皇帝滿意,可畢竟是他的親兒子,豈是臣子能夠肆意擺弄的?

  想到這兒,皇帝的目光陰沉下來。

  過了兩天,兵演結束。通州大營拔得頭籌,搶先摧毀蘇東辰的主帥營地。接著,豐台大營掀翻了石青的帥帳,得了第二。西山大營墊底,成為輸家,因為蘇東辰被刺客夜襲,打亂了他的部署,有正當理由去輸,因而大營官兵並不沮喪,隻是心有不服,士氣更加高昂。

  率隊回到大營,交代參戰官兵進行兵演總結,蘇東辰便接到聖旨,命他卸去一切職務,交出印信,回府禁足,閉門思過,然後上折自辯。

  蘇東辰已經在事發的第一時間聽到晏斐傳遞來的消息,對皇帝的反應並不意外。他很平靜地將西山大營的軍務交接給副將和傅明翰,印信則交回兵部。在傳旨宦官的監督下,他辦完停職手續,然後就回到安國府,閉門謝客。

  府裏一片混亂,安國公聽到胡氏幹的混帳事,當即動手煽了她幾耳光,打得她頭麵浮腫,耳鳴眼花,隨後將她關在她所住的院子裏,不許踏出院門一步。

  蘇東辰回來後,顧不上安撫老父幼子弟弟妹妹,先將胡氏身邊的陪房媽媽抓了。

  “這老虔婆是別人埋下的釘子,蜇伏十餘年,取得了胡氏的信任。這些年來,她幫著胡氏打壓我們這些元配嫡出,苛待庶出,貪墨公中產業,出了許多主意,幹了不少壞事,讓胡氏將她倚為心腹,對她言聽計從。這次她攛掇胡氏買凶殺我,便順理成章,讓胡氏半點疑慮都沒有便答應了。”蘇東辰坐在書房裏,平靜地對安國公解釋,“這事也怪我。回來後,我梳理了府中的人員,掃除了不少垃圾,將別人安進來的釘子拔了大半,卻仍然留了一些人沒動,想著不宜打草驚蛇,還可以讓他們傳些假消息出去,好麻痹敵人,可現在大意失荊州。唉,我也沒想到胡氏居然會這麽蠢。”

  安國公臉色難看,頭發白了許多,像是蒼老了十年。他長歎一聲,“是爹對不住你。”

  “爹怎麽這麽說?”蘇東辰笑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那些人想要栽贓陷害我,可沒那麽容易。我暫避一時,也是權宜之計,待到真相大白,自然就否極泰來,萬事大吉。”

  安國公長歎,“如果沒有……仲兒,這事好澄清,可現在偏偏……唉,被那麽個蠢婦牽連,咱們父子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蘇東辰想了想,“按理說,胡氏失德,又違犯了刑律,根本沒資格再做咱們安國公府的當家夫人。但是現在情況特殊,既不能休她,也不能讓她病故,但是一點懲戒都沒有也說不過去,對皇上沒個交代可不行。依兒子的意思,先在府裏起個佛堂,讓她在裏麵好好思過,多念念經吧。爹覺得這樣可好?”

  “行。”安國公毫不猶豫,“就讓她誦經念佛吧,別讓她再見人,也不能讓她再管事了。”

  父子倆正商量著,桓襄侯府請了當初的媒人過來退親了。

  胡氏幹出的蠢事已是人盡皆知,蘇沁蘭是胡氏親生,一句“有其母必有其女”,就足以成為退婚的理由。不過,桓襄侯府還是沒有太掃安國公府的臉麵,隻說是自家小兒子深受家中老夫人喜愛,而老太太信佛,最近得高僧指點,稱家中小兒不宜早娶,否則必有大禍,老夫人便定要更改婚期,可能七、八年後才能成親,他們本來定要堅持婚事,老夫人氣得險些一病不起。他們身為兒孫,不可不孝,因此不敢讓小兒如期成親,為了不耽誤安國公府小姐,因此主動退婚,聘禮什麽的自然算作賠禮,就不收回了。

  安國公和蘇東辰一直想退了這門親事,此時都求之不得,表麵卻裝作很遺憾,又通情達理,表示理解桓襄侯府的苦衷,願意配合他們退婚,並將聘禮如數退回。

  兩府水波不興地迅速解除了婚約,在一天之內就辦完了所有手續,彼此退還了以前送的定禮,拿回了雙方子女的庚帖,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