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醫學教育
作者:笨小涵Q      更新:2020-08-14 11:13      字數:2353
  下午我和美國大姐瑪麗安一起去上選修課,我們兩個選了同一門選修——國際政治,宗教,與醫療。

  上課的老師納什(Nash)教授是個中國通,他曾經八次到訪中國,每次都會在中國待三個月以上。他走遍中國的所有省會城市,同時還去過不少鄉村地區。

  離上課還有十分鍾,納什教授走到我前麵一排,然後像個老頑童一樣倒騎毛驢坐在我麵前那個凳子上。

  我被納什教授調皮的坐姿逗笑了,主動打招呼說:“你好呀,教授!”

  納什教授臉上沒多少喜色,他反倒是撇撇嘴說:“我上個月向歐盟政府提交的申請又被駁回了,哎……”

  我頓時坐直了身子,尷尬地說:“歐盟政府應該不會采納你的意見。”

  “嗬!”納什教授尬笑一聲,又跟我重複了一遍他過去十八年的努力:“在中國,大多數偏遠山區都配備有醫生。其中很多醫生沒有本科學位,我幾乎沒有見過碩士和博士到那麽偏遠的地區當醫生。

  “但是中國做到了歐洲沒有做到的事情,中國投入很多資金培養了一種三年製的專科醫生。那種醫生醫療技術一般,誤診率也很高,但是那種醫生能夠在緊急關頭挽救患者的生命,然後等待中心醫院派救護車去援救!

  “我從十八年前開始就不停地向歐盟政府提交申請,建議歐盟政府培養這樣的醫生。可是歐盟政府說他們為偏遠地區配備了直升飛機,如果有人得了急性病,可以派直升飛機去救治。”

  “嗬嗬!”納什教授無奈搖頭說:“偏遠地區的人,有幾個人能支付得起直升飛機的費用?我們醫院的那架直升飛機,去年一年都沒有起飛過!”

  “國情不一樣啊。”我尷尬地撓了撓頭,“中國人看重的是能救活多少人,西方人看重的是能少賠多少錢。就像你說得,專科醫生因為理論知識不夠,有時候會誤診。這事要出現在歐洲,歐盟政府賠錢都會賠到破產。”

  納什教授認真說:“我去過中國那麽多次,我對中國的鄉村轉診製度非常了解!如果鄉村醫生遇到不會醫的病,他們可以把病人轉診到大城市去。可是歐洲的一些偏遠地區根本沒有醫生,病人連看病的地方都沒有。

  “歐洲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比中國高很多倍,這種疾病很容易導致病人猝死。隻要偏遠地區能有一個鄉村醫生,在病人剛發病的時候醫生幫助病人維持住生命體征,病人就有時間等待大城市的救護車來救治。”

  納什教授是一個社會學教授,他主攻的方向是全球醫療體製。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走訪過許多國家,而他最青睞的醫療體製竟然是中國的醫療體製。

  他的結論很簡單,中國的醫療係統並非全球最完善的係統,但是中國做到了花最少的錢救最多人的命。

  過去的十八年中,納什教授每隔兩年就會向歐盟政府提交醫療教育改革議案,其中最大的一個議案就是建議歐盟政府效仿中國培養專科醫生。

  然而,納什教授十八年的努力一無所獲,每次他的議案都會被完全否決。

  納什教授哀傷地說:“每個村裏至少應該有一個人會做心肺複蘇,去幫助那些心髒驟停的人。但是他們駁回了我的建議,我不知道為什麽。”

  我在心裏默默念了句:當然是因為承擔不起法律後果,萬一沒救活,病人家屬有可能會要求高額賠償。

  心髒驟停的人本就不是每個都能救得回來。我實際參與過的心肺複蘇搶救裏,隻有不到30%的人被救了回來,其他患者最後都仙逝了。

  醫生應該不予餘力去救那30%的人,還是應該擔心救不活的70%會向醫生討債?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不在醫生身上,而是在大眾身上。

  我想起出國前參加過的國內招聘會,當時有不少地方小醫院希望招兩個本科生去鎮宅。

  納什教授隻看到中國的貧困地區有專科醫生,但是他並不知道那些貧困地區同樣希望聘用更高水平的醫生。

  如果不是迫於無奈,我們國家同樣希望全國的所有醫學生都是本科起步,希望任何一個犄角旮旯都有最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不知道納什教授是不是受議案被駁回的影響,他這節課的內容是全球醫學教育。這節課的內容完全顛覆了我對醫學教育的認知,不僅是我,教室裏其他二十幾個國家的人也是看得眉頭緊蹙!

  納什教授把他收集到的數據做成表格展示給我們看:“對於基礎醫學教育,越發達的國家開設的課程越少。因為培養醫學生所耗費的成本太高了,醫學生必須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培養。

  “以北歐為例,北歐國家逐漸縮減本地醫學生的培養人數。北歐為外國的醫生提供高福利,鼓勵外國醫生移民到北歐。”

  一個男生突然舉手問:“世界上這麽多醫生是什麽國家培養的呢?”

  納什教授切換了圖片說:“中歐、中美、印度是高端醫生培養基地,世界上很多高端醫療人才都來自這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也成了高端醫療人才出口國。”

  課間的時候我轉頭問坐我背後的德國女孩南希(Nancy):“南希,你為什麽不在德國學醫?”

  南希一臉生無可戀對我說:“納什教授說得沒錯,德國現在開設的醫學課已經很少了。如果高中畢業後直接進醫學院,德國整個國家隻有五百個座位,而且是麵向全世界的五百個座位。

  “德國本地人完全沒什麽競爭力去爭取那五百個座位,一個醫學班上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國際留學生,德國本地人隻有一百多個高中生能考進醫學院。”

  “不對吧!”我把前兩天看到的新聞翻出來說:“你看這個新聞,是歐盟的醫學年報。德國去年有八千個醫生失業。如果德國隻招收五百個醫學生,中途再淘汰掉一半,一年頂多畢業二百五十個醫生。失業的八千個醫生是哪來的?”

  南希哭喪著臉說:“我覺得我回德國也是失業的命。德國本國培養的醫生少,但是德國人會到其他國家學醫呀,就像我這樣。還有很多拉美、中歐、印度、東亞的醫生拚命移民到德國,德國根本不缺醫生。”

  “這樣啊……”我又看看年報,“這麽說,要是不考慮學術地位,德國甚至可以關閉醫學院,所有醫生全部靠進口。”

  南希蔫下氣說:“我已經在準備北美醫師執照考試了,要是以後不能回國,我隻能考慮去美國當醫生了。”